75岁的杨玉定和其他几位老队友各自从家里出发,匆匆赶往同一个目的地———2015成都马拉松迎新年会举办现场。
这天,值得很多成都跑友记住,至少杨玉定是这样认为的,这样的场景,往回退33年,杨玉定想都不敢想。33年前的1983年,成都第一次迎来马拉松,那时选手们大都是主办方组织的、常见的跑步装备是平日里代步的白胶鞋,甚至有人还光着脚跑步。而如今,上万的马拉松名额会被一抢而空,人们自觉自愿地加入马拉松、跑步的行列,甚至有人一年花在跑步装备上的钱接近万元,这已经成为当下成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2015年 “跑步已经成为成都人的生活方式”
“不好意思,我现在确实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稍晚点儿我回电话给你,好吗?”可手中似乎有做不完的事,让郑建回头就把回电话的“承诺”忘得一干二净。不是作为年会主办方之一的跑步公园创始人郑建健忘,操办这场年会让他真感觉比跑马拉松还累。可这样忙碌的节奏,郑建早已习惯,因为跑步运动在成都的火爆态势不是最近两三天的事了。
今年,郑建和好友王超(微博)创办的“跑步公园”跑团,注册会员数“嗖嗖”上升到5000余人,分会迅速扩张。不仅是跑步公园,近两年来,成都跑团犹如雨后春笋,人数或多或少,据圈内人士不完全统计,所有跑团人数加起来肯定超过了万人。
“我是2011年加入跑步公园这个跑团的,那时人好少啊,一般就是几个人,大聚会也只有二十来人参加。这两年确实跑步的人多了很多。”杨晓华清晰地记得。郑建也没有忘记:2010年底创办跑步公园后的几个月,一共就6个会员,还包括他和王超2个创始人,后来他们开始举办活动,参与进来的人才越来越多,“2013年后的人数增幅是最大的,2013年一年就从1000人增加到了3000人,2014年又从3000人增加到了5000余人。”王超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每年他们都会对会员人数进行统计,所以数据比较清晰。
“多亏了大环境,中国的马拉松赛事越来越多,跑马拉松的人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的会员也越来越多。”王超一口气用了三个“越来越多”,事实上,现在跑步公园的安排也越来越密,从以前的一个月一次活动,变成了每周一、三、五约跑,星期二和星期四进行训练营,每周末还要出去拉练,去的地方几乎都是景色美、空气好,但人相对较少的环境。“其实现在人对跑步的要求不只是跑跑而已,他们也希望通过跑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尤其是上班族压力都很大,也想借此机会出去放松一下。”郑建觉得,跑步已经成为现在成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趁着这股马拉松热潮,王超赶紧又和朋友们在去年创办了一个赛事运营公司,专门承办成都各种路跑活动,生意比想象的还好,公司成立半年时间就接到了10来个活动或比赛,“以前搞活动都是自讨腰包往里贴钱,现在终于开始赚钱了。很多活动或比赛都是主动找到我们,让我们来承办,可以说未来形势一片大好。”
有市场的不只是跑团,众多国外高端跑步装备也应时而来。电子科大大四学生杨晓华,在去年重马夺得男子半程第三名,这个成绩为成都跑友增光不少。不过现在更吸引杨晓华的,不是比赛,而是哪家公司又推出了具备更新功能的智能手表,“我对跑步服装没过多要求,我比较喜欢研究智能手表,你看这款1000多元的,它只能用于跑步,但这款价值3000多元的,还可以用于骑车、游泳、登山等,可以非常准确地测试出运动者的心率、频率等。每个智能手表还配有心率带。我现在这款智能手表就是3000多元。”说起智能手表,杨晓华两眼放光,不过他坦言:“我现在这块智能手表是相关品牌给我试戴的,现在还在读书,哪有那个经济实力啊。”
杨晓华还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一个“新现象”,他认识的跑友中,有人每年花在跑步装备上的开销都是近万元,一条压缩裤就是900多元。而他的同学中,竟还有人为了买装备和参加马拉松赛,寒假还出去勤工俭学,“我有个同学现在正在一个茶坊上班,就是为了存钱买跑步装备。”
1983年 “那时生活紧张,哪有精力来跑步啊?”
昨日年会最后一个环节,杨玉定突然离开自己的座位,独自走上舞台,拿起话筒,开始讲述数十年的故事。今年75岁的杨玉定曾是成都职工长跑协会理事长,也是1986年成都万人国际马拉松赛的亲历者,“那时,前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愿意出资1万美元,赞助成都办一个马拉松赛。因为希望是以民间组织的形式,省体委(现省体育局)相关领导便找到我,希望我们成都职工长跑协会来主办这次赛事,我是主要负责人,也参加了5公里迷你跑。”
不过与现在的马拉松赛基本是自愿报名不同,那届马拉松参赛者都是各单位、各学校组织来参加的,“最终组织了近一万人,不过跑全程马拉松的一千人不到。那时候,生活都比较紧张,哪有那么多人花时间精力来跑步啊。”杨玉定回忆说。
最难的是,1983年由成都长跑协会牵头创办的“新蓉城马拉松赛”,杨玉定回忆,当时为了举办这个比赛,他们从火车南站测量到双流机场,又从双流机场测量回火车南站,反复测量了几次后,又请来市田径裁判检测,才最终把马拉松赛线路确定为火车南站到双流机场之间,跑两个来回。不过这个比赛没有得到相关体育部门的支持,为了能够成功参赛,杨玉定和90多个参赛者在保证书上一一按了手印,保证若出意外一切后果自负,这个比赛才最终得以进行,并成为成都首届马拉松赛。遗憾的是,“新蓉城马拉松赛”一直坚持到1997年,终因各方面原因告一段落。
由于是专业运动员,当时27岁的黄龙清在1986年成都万人马拉松赛中穿得很专业,“我还记得是一身的耐克,队里发的嘛。那时候有套运动服就特别牛了,一套梅花牌运动服好像都是20多块钱,那时很多人的工资一个月才20多块钱。” 最终,黄龙清如愿拼得那届马拉松赛男子全程冠军,黄龙清笑言冠军是被逼出来的,“本来我们专业运动员一般不参加这种民间比赛,但领导认为既然是在成都举行,还是该去争一下,如果落到外省选手手里总觉得面子上过不去。”那届万人马拉松赛,更多人是“便装”上阵。杨玉定说,“都是这样的,穿个背心、短裤就可以跑了,脚下要么是一双白胶鞋,要么是解放军用胶鞋。胶鞋倒是跑不坏,只是有的胶鞋不合脚,磨出水泡的倒挺多。那时候日子又不富裕,能穿着鞋跑都不错了。我记得有一个老友,为了节约甚至光着脚跑了好几年。”杨玉定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他现在每天依旧跑5公里,不过脚下的胶鞋已经换成了1000多元的跑鞋,也不再天天围着操场绕圈了,“出国跑,我可能不行了。但我还是要向现在年轻跑友学习,多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