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graph][align=center][table=560,#FFFF6F][tr][td][table=550,#FFFF93][tr][td][table=540,#FFFFB9][tr][td][table=530,#FFFFCE][tr][td][img]http://pic.zcom.com/u/attachment/201111/28/1296537_1322487502EHwn.png[/img]
[[b]摘要[/b]]《赤道》的追赶目标或许是韩国的动作片《柏林》,可惜结果差强人意。但这是中国电影人对国际题材商业动作大片的一次有益尝试。
[img]http://img1.gtimg.com/ent/pics/hv1/226/66/1832/119142856.jpg[/img]
[align=center]《赤道》涉及多方政治势力,格局颇大[/align]
[b]腾讯娱乐专稿(文/李小飞)[/b]
今天正好看到两篇关于《赤道》的观后感,都是差评,不知道是不是代表了大部分观众的态度,当然其中的很多批评也是我看电影时的感受。不过,我觉得这些问题应该分两种,一种是不应该原谅的,比如韩国黄晓明范儿的外交官一边救护同事,一边和张震演的杀手情侣开木仓对射,而到了车边,居然在强敌在后的情况下把霰弹木仓扔地上,扶着要死的同伴煽起了情。张震同学也够有耐性,在旁边等韩国人煽完情了,才开木仓打死两位思密达。
动作拍摄水准上有差距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低级的设计还是可以避免的,否则看惯了“波恩”和“飓风”动作设计的观众的确有点接受无能。还有比如张家辉发现了真相,却一个人立功心切地跑到对方办公室送死,似乎也有点编不下去了的嫌疑。
另一种问题则是可以理解的,比如王学圻演的内地首长怪里怪气的讲话,最后又反转成运筹帷幄的大将。在这样一个角色不可能不存在的大前提下,怎样把他处理得让领导和观众都接受,说实话还真是不容易。张学友演的知识分子,一开始站在王学圻首长的对立面,尽显知识分子的幼稚,空谈误国,最后干脆变成大反派,这种设计,真的没有让人多联想一点,这并非完全是创作者的本意,我相信,《赤道》的剧本是改了很多遍的,到最后内容已经不是第一重要了。
所以其实说起来,《赤道》有很多值得推崇的地方。首先,这部电影真的是目前为止,中国电影格局最大,涉及历史和政治最深的商业动作片。它的起源,来自于“一百年来,作为自由港的香港,一直是远东各国情报和军火交换中心”这一历史事实,这个城市见证了日俄战争,一次大战、二次大战、内战、韩战、越南战争,那么,作为回归中国后的香港,它有可能发生什么,或者正在发生什么呢?这正是《赤道》的初衷,也有点像杜琪峰《黑社会》系列的另一类型的版本。而正是这样一部涉及到殖民地历史、特区外交、南北朝鲜、阿拉伯恐怖组织等等问题的电影,最后能够搬上银幕,本身就已是一大成就。
《赤道》是中国电影人对现代商业动作大片的一次学习尝试,我们要知道,当中国拍一部爱情片时,它在技术上和世界一流电影的差距,很容易被文化上的亲近所掩盖,但西化的商业动作大片,它的所有缺陷都将非常直接的暴露且被放大。《赤道》虽然仍有点水土不服,但还是做出了贡献,中国之后的国际题材动作大片,会在《赤道》的肩膀上前进。
[/td][/tr][/table][/td][/tr][/table][/td][/tr][/table][/table][/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