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灾难片把把脉:如何拍出一部优质灾难片?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娱乐时尚星座给灾难片把把脉:如何拍出一部优质灾难片?
发帖 回复
正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3个回复

给灾难片把把脉:如何拍出一部优质灾难片?

楼层直达
鬼荒地狱变o

ZxID:3536086

等级: 元老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6-05 0

[摘要]最近十年,好莱坞灾难片的品质每况愈下,故事雷同,特效泛滥,令灾难片本身成为了一场灾难。是什么原因,导致本该集中展现好莱坞优势的这一类型片,让人审美疲劳?如何才能拍出一部优质灾难片?

《末日崩塌》的视效无可挑剔,但距离优质灾难片仍然存在差距

腾讯娱乐专稿(文/红袖添饭 策划/萧颀)

灾难片,一直是好莱坞爆米花电影的绝佳题材之一,火热的暑期档影市自然更少不了它。《末日崩塌》刚刚登场,便在北美老家及海外地区均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考虑到如今灾难片的尴尬处境,片方应该可以松一口气了。

或许对于中国这样对灾难片依然照单全收的市场而言,上面的言论有些奇怪;但放眼近十年的北美影市你会发现,灾难片一直是个高风险的电影类型。比如去年的《不惧风暴》,北美4700万出头的票房,还不够回本;同年的《庞贝末日》更是1亿美元起步的拍摄成本,最终只换来2300万的北美票房;即使算上海外收入,对于花费巨资营销的制片公司而言,依然是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除了票房不景气,影片的品质也是每况愈下,雷同的故事架构,同样大而无当乃至泛滥的数字特效,不仅为影评人诟病,在一般观众心中,也难登大雅之堂。2011年的《海啸奇迹》,算是近年来口碑最好的灾难片,但在北美票房连2000万都不到,全靠全球市场堪堪回本。

为何好莱坞的灾难片,难以再现上世纪七十年代奖项与票房齐飞的辉煌?是什么原因,导致本该集中展现好莱坞优势的这一类型片,越来越令人审美疲劳?最重要的是,如何才能拍出一部优质灾难片?

编者注:广义的灾难片,泛指一切以自然、人为、外星侵略等因素导致的灾难为主题、或者至少作为主要情节的电影。为了叙述及分析方便,结合《末日崩塌》的设定,本文仅就“自然灾难”这一狭义灾难片类型展开讨论。

《独立日》、《后天》、《2012》(2D 3D)...罗兰·艾默里奇已成为了灾难片的代名词

从黄金年代到中兴而后衰,好莱坞灾难片陷入瓶颈期

灾难片,是几乎与电影诞生同步的最古老类型片。早在1901年,就出现了反映救火题材的短片《火!》,此后的三五十年代,好莱坞都出产了大批灾难片;直到七十年代,彼时蓬勃发展的电影科技,以及财大气粗的片场体制,终于酝酿出了好莱坞灾难片的黄金年代。

在那十年中,有四部灾难片异常突出,堪称影史经典。它们分别是1970年的《国际机场》、1972年的《海神号遇险记》、1974年的《火烧摩天楼》与《大地震》。之所以说这些作品见证了灾难片的辉煌,是因为它们为后世确立了该类型的范本。比如全明星的群像卡司,比如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再比如技术造就的视听奇观等等。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影片都取得了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以上四部作品,都在当年北美年度票房榜上跻身前十,而且都获得多项奥斯卡提名,并斩获诸多技术奖项;其中《国际机场》和《火烧摩天楼》甚至还入围了当年的最佳影片竞争。

经历了短暂辉煌之后,灾难片的表现逐渐疲软;接连几部大制作,都惨遭滑铁卢。以至于整个八十年代,好莱坞都鲜有触碰该类型的勇士。直到90年代中期,以《龙卷风》领头的新一代灾难片,借助电脑特效的神奇魅力,让本已凋零的这一类型,重新焕发了生机。随后几年,好莱坞灾难巨制频出,甚至在1997年(《天崩地裂》与《活火熔城》)和1998年(《天地大冲撞》与《绝世天劫》),连续两年出现了题材撞车的盛况。

说到新世纪灾难片的中兴及后衰,就不得不提导演罗兰·艾默里奇。由他执导的《后天》与《2012》,可以说将银幕上自然灾难的表现规模,推到了前人无法企及的巅峰。然而,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大投入取得高票房的同时,艾氏灾难片也被影评人和观众抨击“越来越空洞”,有人甚至专门贴了个标签:“灾难毛片”(Disaster Porn),意指艾默里奇拍摄的电影,越来越依赖特效堆砌的灾难画面,戏剧冲突、角色塑造、节奏氛围等应有的内在魅力则被压缩到最小。即便是他最得意的灾难大场面,也越来越像一个模子铸造出来的,毫无新意;比如海啸巨浪,从《后天》到《2012》,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力,就削弱了不少。其实,单论灾难场景的呈现,《末日崩塌》与艾氏作品并无二致。如果将那些破坏场面混剪到一起,估计绝大部分观众都难分彼此。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拍出一部优质的灾难片呢?

刺激、张力、动人:以人为本,绝境求生

要想拍出一部优质的灾难片,需具备以下三大要素

单纯从观众的角度说,衡量一部影片好坏并无绝对标准,全凭个人喜好。不过,从创作角度分析,特定类型片都是有特定诉求的。将影片呈现的实际效果与那些诉求比对,便可作为评判该类型作品质量的一个维度。

灾难片表现的是灾难,自然就得有展现灾难规模与后果的画面;可是,单纯描写灾难本身是远远不够的。灾难片还要在灾难中融入角色的故事,随着剧情推进,将观众代入角色,身临其境地体验灾难带来的感官与心理冲击。所以,灾难片,特别是表现自然灾害的作品,明面上是描写自然,内里其实是写人,既写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是写人与人的关系。所有灾难片,归根结底都是关于人的故事,确切地说,是关于人如何求生的故事。把这点讲透了,灾难片才算获得成功。

归纳起来,想要拍出一部优质灾难片,以下“三板斧”必须掌握:

《2012》里海水咆哮着淹没喜马拉雅之巅,刺激感可谓爆棚

场面要刺激

类型化的灾难片,必须要有足够刺激的灾难画面。如果仅仅以灾难作为全片叙事的引子或背景,并无对灾难本身的描绘,则很难称之为灾难片。说得通俗点,一切不以“刺激”为目标的灾难片,都是耍流氓,都是赤裸裸地“挂羊头卖狗肉”。

这么说,并非排斥电影叙事模式的创新与融合,只是给灾难片定一个基础框架。因为有了它,才能谈该类型的其他特质。对于刺激画面的追求,正是灾难片吸引观众入场的最直接理由。而观众之所以有欣赏灾难画面的需求,是因为灾难,本质上算是一种“极端体验”,意味着一般人在繁冗的日常生活中,是难以体会到的。灾难片对于灾难画面的表现,等于变相满足了观众的这种稀缺性需求,故而可以带来“太刺激了”的快感。

为了追求新的刺激,灾难片历来都是体现电影科技的排头兵,力求提供更真实震撼的视听感受。比如1974年《大地震》上映时,为了让观众有更身临其境的体验,环球公司特别研发了名为Sensurround的辅助音响系统,靠添加延长低频声段的超重低音音箱,让观众实际感受到地震时的震感。九十年代以来的灾难片,既是电脑特效技术发展的受益者,也是推动特效技术不断升级换代的始作俑者之一。

然而,画面刺激的功效具有两面性,新鲜的感官刺激能吸引观众,老套雷同的画面,则容易让观众审美疲劳。如今的灾难片正处于这样一个瓶颈期,新鲜感欠缺。而这种局面,或许要等到下一次电影特效技术革新才能改观了。

70年代的原版《海神号》之所以被奉为经典,正源于其灾难之下一波三折的剧情

情节有张力

再刺激震撼的画面,对于观众而言,终究还是“二手体验”,并非直接的感同身受。所以,要想让观众兴趣持久,灾难片还得从画面之外的情节设计中,制造紧张感。特别是随着观众观影经验的积累,在刺激效应递减后,如何把控叙事节奏,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好莱坞的经典灾难片,很强调故事与人物的丰满度。具体表现为情节的一波三折,且与角色性格塑造渗透进行,通过背景故事让角色更立体,同时求生过程更加凸显人物性格。面对同样的情境,不同性格的人会做出不同选择,而那也直接决定角色的生死。比如1972年的《海神号历险记》,尽管其灾难画面如今看来并不令人信服,但整个故事的起承转合很吸引人,观众能体会到不同角色的心境。反观2006年重拍的《海神号》,在剧情设计与角色塑造方面,都差了不少火候。

事实上,剧情与角色的薄弱,也是最近这一波灾难片的通病。它们中间,但凡花心思打磨情节与塑造人物的,评价都相对较高。比如《龙卷风》,纠结的婚姻与工作关系,让角色们的灾难冒险显得更有质感。这个案例也昭示了灾难片剧情编排的一条成功法则:用极端场景,去放大和加强本身就很戏剧化的人物关系。艾默里奇的灾难片之所以遭人诟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过于盲目地表现灾难,而令角色显得被动多余。

一言以蔽之,灾难片的落脚点,其实还是“人”。没有揪心的角色,自然谈不上紧张感,灾难也就只是个空架子。

《末日崩塌》里救生员老爸“公器私用”,只身勇救老婆闺女,虽然是老套路,但的确引发了观众共鸣

故事需动人

以自然灾害为表现对象的影片,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一般有三种表现维度。一种是展现大自然的无常,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灾难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人类对待自然,只能保持敬畏的心理。另一种则是从自省、自我批判的角度,将自然灾害视为人类自作自受的反应,即来自大自然的报复。

以上两种方向都有一定道理,但前者让人类显得过于渺小,后者又让人变得邪恶。作为灾难片,总得有点鼓舞人心的正能量才好不是。具体而言,就是面对灾难时人类所表现出的勇气。这种最原始的求生本能,既不卑微,亦非自大,是三种维度里最富感染力的。

当然,勇气很可能是自私的——只要灾难发生后不是只剩下一个人,那么求生的勇气,就势必在社会关系中寻求平衡。优秀的灾难片,会通过故事让角色的勇气与智慧,经受一系列矛盾人物关系的考验,从中折射出复杂微妙的人性。无论是令人振奋的勇气,还是让人唏嘘的人性,都是最直接引发观众共鸣的元素。达到如此动人层次的灾难片,方可称得上优秀。

诚然,在“动人”之上,还是有更高要求的,比如孕育于灾难求生过程、但又跳脱出具体情境的哲思。但笔者以为,电影的所谓“思考性”,不必强求,也不该强求,水到渠成最好,以之为拍片目标乃至评判标准,就太刻意了,反倒落了下乘。

因此,能做到刺激、张力、动人三者兼备,就是了不起的灾难片。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5
DB+15 2015-06-05

ˆˆ钱进包包,娱乐圈欢迎您!﹤﹤﹤﹤

゛自編自導自演

ZxID:19404371

等级: 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5-06-05 0
还是好莱坞大片好看
CoyoNu

ZxID:58617347

等级: 元帅
肇事者微博找到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5-06-05 0
末世
夢想ζ

ZxID:29226345

等级: 元老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   人生因拼搏而精彩。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06-05 0
能做到刺激、张力、动人三者兼备,就是了不起的灾难片。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