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周期是汽车诊断的间隔期,以形式里程或使用时间表示。检测周期的确定,应满足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的条件,获得最佳检测周期。最佳检测周期,是能保证车辆的完好率最高而消耗最少的检测周期。
1.制定最佳的检测周期应考虑的因素
制定最佳诊断周期,应考虑汽车技术状况、汽车使用条件,还应考虑汽车检测诊断、维护修理、停尸损耗的费用等项因素。
(1)汽车技术状况
在汽车新旧程度不一,行驶里程不一,技术状况等级不一,甚至还有使用性能、结构特点、古装规律、配件质量不一等情况下,制定的最佳检测周期显然也不会一样。新车、大修后的车辆,其最佳诊断周期长,反之则短。
(2)汽车使用条件
汽车使用条件包括气候条件、道路条件、驾驶技术、是否拖挂、燃润料质量等。气候恶劣、道路状况差、经常重载、驾驶技术不佳、拖挂行驶、燃润料质量得不到保障的汽车,其最佳诊断周期短,反之则长。
(3)费用
费用包括检测诊断、维护修理、停驶损耗的费用。若使检测诊断、维护修理费用降低,则应使最佳检测周期延长,但汽车因故障停驶损耗费用增加;若使停驶损耗的费用降低,则应使最佳检测周期缩短,但检测诊断、维护修理的费用增加。
2.制定最佳诊断周期的方法
大量统计资料表明,实现单位里程费用最小和技术完好率最高,两者是可以求得一致的。
根据交通部《汽车运输业技术管理规定》,汽车实行“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的制度。该规定要求车辆二级维护前应进行检测诊断和技术评定,根据结果,确定附加作业或修理项目,结合二级维护一并进行。《规定》又指出,车辆修理应贯彻“视情修理”原则,既要防止拖延修理造成车况恶化,又要防止提前修理造成浪费。
从上述《规定》中可以看出,二级维护前和车辆大修前都要进行检测。其中,大修前的检测诊断一般在大修间隔里程即将结束时结合二级维护前的检测诊断进行。既然规定在二级维护前进行检测诊断,则二级维护周期就是我国目前的最佳检测周期。根据JT/T201-95《汽车维护工艺规范》的规定,二级维护周期在10000~15000km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