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大学生负债数十万自杀”的消息,让校园贷等互联网金融模式再引热议。在此之前,校园贷作为备受资本青睐的一种商业模式,其不断传出的大额融资消息,也使其多次站在了创投市场的风口。据记者统计,2015年,全国在校大学生约为3000万左右。而在这些大学生中,超过8成有资金短缺情况,潜在市场规模达近千亿元。
平台力推校园贷的现状如何?大学生借来的钱去哪儿了?如借款人无力偿还,平台又将如何催收?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为您带来深度调查,剖析校园借贷生态链。
采访调查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一个大学生贷款QQ群里发现,部分学生并不打算还款,不少同学都有因逾期而被各贷款平台通知父母或学校的经历。
记者注意到,对于学生逾期不还的情况,贷款平台除通过父母及学校解决外,情况严重的甚至还会诉诸法律。
一位分期平台的校园*****表示,在他审核的200单中,贷款需要提现的人数与贷款直接在互联网上购物的人数大致持平。
据报道,有的学生利用同学的身份去平台借钱,居然全部通过,这表明一些借款平台在身份核实这方面几乎是形同虚设。而对于大学生借款用途,有的平台监控也不到位。
[align=center][attachment=9353375][/align]
学生:不想让父母知道 以后再不入“坑”
“现在非常后悔。以后一定合理消费,再也不想和这类网络分期贷款平台产生交集。”武汉某高校大三学生李好(化名)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2015年,由于提前用完了三个月的生活费,李好在朋友的推荐下通过趣分期平台贷款3千元。“虽然家里经济条件还不错,但毕竟是因为不合理消费产生了财务紧张,不好意思跟父母再要,于是打算先贷款,之后再分月还清。”李好表示。
据李好介绍,趣分期办理贷款的速度很快,基本上一天之后即可通过认证。就李同学当时提供给趣分期的个人信息,该平台给出了7000元的额度,其中,可提现额度为3000元。这3000元可以直接转入用户绑定的支付宝账户。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趣分期官方网站提供的信息发现,趣分期的贷款额度分V1、V2、V3三个等级,额度分别为3000元、7000元、9000元。其中,申请V1等级只需要线上认证,包括填写支付宝芝麻信用授权、学籍认证、父母等信息;V2等级则需上门审核,即学生在网上申请后填写学校及宿舍信息,趣分期的校园*****会上门对相关资料进行审核;V3等级也是由校园*****上门审核,不过所需资料则更多,包括成绩单,最近3~6个月支付宝流水情况等。
“就我所*****的学校而言,同学们贷款还是相对谨慎的。虽然通过趣分期贷款比银行容易,但是大部分同学对于主动借款都持谨慎态度,会在签约前对利息及还款流程认真核实。”趣分期武汉某高校校园*****林某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虽然最后顺利还上了趣分期的贷款,但李同学仍觉后悔。他告诉记者,由于受家庭教育影响,向“别人”借钱一直是压在他心里的一块石头,想与朋友倾诉却又说不出口。而经过这件事后,他决定好好反思自己生活方式上的问题,以后再不入“坑”。
实际上,在提供父母信息(主要是姓名和联系方式)给趣分期平台以获取贷款额度的过程中,李好非常犹豫。“我并不想让父母知道我用了这种(分期贷款)APP。最后校园*****给我的承诺是,不会打骚扰电话,只要按期还款就不会让父母知晓。”李同学说。
2015年11月20日~2015年12月31日,是林某做趣分期校园*****的42天,在这期间,他所在的学校共完成了200多单的认证申请。
林某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他审核的这200多单中,贷款需要提现的人数与贷款直接在互联网上购物的人数是大致持平的。
大部分同学并不打算还款 步入分期贷款死循环
武汉某高校大四学生马彦(化名)是同学眼中的“购物达人”。他从高中起就在淘宝等购物网站购买物品,是支付宝的深度用户。在分期付款流行的当下,他也不甘落后,很早就使用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等工具。
马彦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他使用分期付款功能很大程度上是把它当做信用卡,如今使用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等付款还能在京东、淘宝上享受一定的购物优惠,且京东白条30日之内还款或蚂蚁花呗在下月10号之前还款都是不需要利息的。
2015年,马彦在京东打了24次“白条”,共4180元,在支付宝使用蚂蚁花呗共消费约2000元。“贷款消费很容易让我产生一种错觉,我可以随时购买我想要的东西,但还款时仍会吃惊自己欠款这么多。”马彦说。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大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尺度”。《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某个大学生贷款QQ群里发现,大部分同学并不打算还款,不少同学都有因逾期而被各贷款平台通知父母或学校的经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该QQ群内很多同学都是因为经不住诱惑步入分期贷款的死循环,“拆东墙补西墙”的这种方式很常见,而一旦踏入逾期,贷款平台各种催款方式不断,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很大影响。
多数同学分期付款都是购买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有同学表示,自己在某平台分期付款购买了一台iPhone 6,目前已经还款16期,已还近7000元,但是还差3000多未还。而令他愤怒的原因是,贷款时并没有仔细计算过最终还款利息,如今还款额已经远超当时的购买价格,心理上产生了极度的不平衡。
实际上,对于逾期情况,贷款平台除通过父母及学校解决外,情况严重的还会诉诸法律。2015年,趣分期平台就将一名欠款、违约金、滞纳金合计逾3万元的大学生告上法庭。
“提前透支购买一些东西无可厚非,但如果这超出了自己的还款能力,甚至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这是得不偿失的。”马彦称。
校园贷快速崛起 超过8成大学生有资金短缺
大学生市场并非第一次被信贷市场发掘,此前,银行信用卡也将大学生人群作为重点发展对象,但随着大学生信用卡市场的快速发展,相关的风险和问题也逐渐暴露。由于各家机构抢夺市场,资格审核不严,出现很多学生“被办理”信用卡的情况。但大学生对信用卡并无充分了解或本身缺乏自控能力,不能合理使用信用卡,导致欠债太多无法偿还,只能由家长代为偿债。因此,监管机构下文,要求银行逐渐退出学生信用卡市场。
大学生群体有消费需求,但却极少被信贷市场所覆盖,一些机构看准这个时机,开始进入这个市场。最早是一些分期购物平台,主要为大学生提供购物等分期贷款之类的服务;随后,为大学生提供贷款的P2P等平台也逐渐兴起。
“从目前大学生人数及需求来说,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商机。”盈灿咨询高级咨询师张叶霞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据记者统计,2015年,全国在校大学生约为3000万左右。而在这些大学生中,超过8成有资金短缺情况,潜在市场规模达近千亿元。
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放款逻辑很简单,单个学生控制额度,大部分平台对单个学生的额度都控制在一万元以内,核实掌握大学生的学籍信息等基本资料,大学生不会为了那几千块钱影响自己的声誉。而且,可以培养这些学生的消费习惯,在他们进入社会后可以抢占先机。
“其实,大部分都是看上了学生父母的隐性担保。”一位互联网金融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如果是自己孩子借的钱又无力偿还,而且还有可能影响他们的征信或者学籍等,大部分家长都会选择为他们偿还。
部分平台审贷不严谨 身份核实形同虚设
上述互联网金融人士表示,按照校园贷的放款逻辑,一般来说,只要核实学生的身份,一般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有的平台发展太快,稍微放松了在这方面的审查。
有业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严谨的平台会严格审核用户身份,不仅需要提交线上审核所需材料,还会安排校园负责人亲自上门确认用户身份、是否有真实购买欲望、是否具备还款能力等信息。此外,还会与各大征信机构合作,严格审核用户资质。
据报道,有的学生利用同学的身份去平台借钱,居然全部通过,这表明一些借款平台在身份核实这方面几乎是形同虚设。而对于大学生借款用途,有的平台监控也不到位。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确实存在平台审贷不严谨的情况。”张叶霞对记者表示。
除此之外,如何解决多平台借款也是一大问题。按照平台的放款逻辑,一家平台几千块钱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多家平台借款,则可能累计到无法承担的额度。此前也有过大学生在多家平台借款最后累计到几十万的案例。
张叶霞表示,在当前的征信环境下,怎么去查重复借贷的情况,不仅是校园贷面临的问题,还是所有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都在探讨和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核实借款人还款能力等信息,平台可能还需要设置更多的风控门槛。
玩游戏赚钱 [url]http://www.juxiangyou.com/[/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