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graph]
当她乘坐回家的长途汽车,驶过在两边尽是荒芜枯蒿的石子路坡道,爬上原顶时,天色已暗,回首远望,整个城市宛如一个硕大无比的锅底,笼罩在星光闪烁的暮色中。
她的家乡位于平原市郊距北原镇八里地的一个村庄。青瓦成片的房屋亮起了微弱灯光,起伏不平的泥泞街巷在夜色中盲目伸延。她低一脚高一脚地摸索前行,空气中透着浓郁清新的寒意。偶尔,从某个方向传来几声不明原因的犬吠,划破黑夜到来前村落的寂静。影影绰绰的树木,房屋,没有灯光的街道,行人稀少。偶尔走过来一个人,也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村里的百姓却能从行人走路的神态或是一声咳嗽就能准确判断出其人。
位于村西头的一个院子,就是禾玉曼成长生活过的家。
亮着灯光的厨房飘散出一股亲切的烟火气息。刚忙完农活的父亲坐在屋檐下悠闲抽着忽明忽暗的烟卷。勤劳的父亲退休后,不安于现状,在小院的空地上盖了间牛棚,白天除了照料地里的几亩庄稼,还饲养了两头牛,割草,铡草,垫土或起圈,一年四季都在忙碌。
她一走进家门,就喊了声‘大!’,父亲急忙从板凳上起来,向厨房喊道:
“快给娃弄饭!”
正在灶间烧火的母亲两手习惯性的在腰间围裙上拍打两下,直起身,笑盈盈地问这问那。
早在七十年代,村民积响应毛主席‘要大力发展养猪事业’的号召,家家户户在门前垒砌猪圈。在平原市酿酒厂工作的父亲每星期回家,都会在自行车的车头上挂着给孩子们带的糖果或是白面馒头,后架一侧便是给猪带的酒糟皮。
家里每年出栏几头猪,不仅支援了国家建设,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优质的猪肉供给;为集体的田地输送了大量的优质肥料;也为家里带来了丰厚收入。正是靠着养猪事业的辛勤积累,父亲完成了庄稼人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盖上一院体面的房子:三间大瓦房,两间厢房和一间厨房。
值得一提的是:每次出售完猪,都能领到一长串印有绿色图案的肉票。父亲却把这些舍不得享用的肉票全都送给城里的同事和朋友。一家人的午饭仅靠烧火做饭时,用个长柄铁勺伸进灶间爤点少油的菜。
吃罢晚饭,母亲坐在正屋的炕沿上,迫不及待地抛出心中酝酿许久的话语。坐在在一旁的父亲低头不语,静静聆听。
“玉儿,现在有没有合适的?”
到了这个年龄,又有那个父母不为自己孩子的终身大事日夜操心呢。对于禾玉曼来说,不善言辞的母亲能够直接问起,想必定是思忖良久而为。尽管这个话题让闺女羞赧得难以开口,怕父母担忧的禾玉曼还是低着头地说出了实情。
“当老师的,好着呢,就是家离得有点远,逢年过节……”母亲用她多年艰辛的阅历,有限的见识和价值观判断未来的女婿,判断闺女未来的幸福。
清晨。风时大时小,摇晃着前院屋后的枯枝残叶瑟瑟抖动。寒鸦的几声凄鸣,惊醒了沉睡中的玉曼。
吃过早饭,她便向村外的田野走去。麦苗覆盖的田野上,风在耳旁呼呼作响,一朵白云在半空缓缓飘移。
望着这片曾经养育过自己,并留下无数成长痕迹的热土,熟悉的一草一木,无论春夏秋冬,每每踏来,不禁心潮起伏,百感交集。
她在现实中寻觅儿时地貌的痕迹。不,应该是寻觅儿时拾柴割草的足迹,皆因七十年代平整土地的滚滚浪潮而被淹没,残存的记忆画面仍在脑海里不停翻动……最终,她的思绪跳跃到城市某个角落的他身上。
节选自《寻梦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