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一生披荆斩棘。战功无数,最终却与“封侯”无缘。倒是他的死对头匈奴人给了他一个无冕封号——“飞将军”。自己的敌人都如此敬畏自己。为什么大汉王朝却如此吝啬呢? 其实,只要多加留意就不难发现。李广之所以至死没有封侯,不是因为朝廷厚此薄彼,有意怠慢,而是因为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决定的。 大汉王朝开创不久,志得意满的刘邦就与匈奴人干上了。“白登山之围”,如一盆冷水。让刘邦看到了匈奴人的实力。也看到了大汉朝的积贫积弱。于是,刘邦及时调整国策。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对内则休养生息,与民生计。经过多年的励精图治,终于迎来了“文景之治”的辉煌,大汉王朝日益强盛。在这期间,汉朝的军事策略始终是战略防御,李广将军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将军。如此一来,这个被匈奴人称之为“飞将军”的李广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国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汉武帝决定大规模对匈奴大规模用兵。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按说。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但此时李广已难以适应新的作战需要了,以前李广大都习惯于防御性作战,拒敌于国门之外,几乎没有率领大兵团深入匈奴腹地作战的经验。最初的几次战斗,李广都收获甚少,有一次还被匈奴人俘虏。虽侥幸逃脱。却也给“飞将军”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汉武帝本一代雄主,不论资历,不分年龄,不问出身,有功则奖,有过则罚,手段可谓雷霆万钧。 这种环境下。享有崇高声誉的李广很难有所建树。汉武帝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于是打破思维定式。大力提携年轻将领和优秀军事人才,像卫青、霍去病等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脱颖而出的。这些人虽然出身低微。却具有超前的开拓精神和非凡的军事才能,行军作战往往不拘一格。具有很强的远程打击能力。 与这些年轻将领比,老将李广总是相形见绌,加之年龄已大,李广就更难在横扫匈奴的战争中发挥重大作用了。既然不能作为主将出战。李广就只能跟在这些年轻人身后配合。如此一来,论功行赏的时候,李广自然拿不出过硬的战绩,劳而无功,封侯又如何得以实现呢! 不封侯也就罢了,只要有仗打,终不失军人本色。但屋漏偏逢连阴雨,就在李广心里极度窝火的时候。有一次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因迷路贻误军机,被二十出头的卫青责骂。以六十岁高龄征战沙场,这是何等气魄,如今却被一个年轻人责骂,李广不禁羞愧难当,一气之下,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