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罗一笑”事件终因罗一笑去世结束了。这个过程,已经超越了疾病和生命的范畴,更多声音直指人性善恶和道德轮回。舆论的撕裂达到空前的不堪,所有的注意力已经不再是生命和人性本身,更多的是要问个黑白,打破砂锅。
然而,“砂锅父亲”并没有破,可是女儿还是走了。那些曾经的“砖客们”突然峰回路转,开始和现实握手言和了,集体默哀向死而生。所有的这一切,我并没有感到什么诧异,和预想的结局差距不大。
毕竟,我们要厘清一个常识,对于罗一笑小朋友的哀叹,并不是因为她有多伟大,只是因为她被参与了一场人性之战后,出于人性的发现,自我价值的释放,你动容了。想想你身边的生老病死,人死如灯灭这是浪漫主义的格局,如若说得真切一些,死亡一瞬有时候就如死狗般沉寂。
二
对于,“罗一笑”事件而言。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好事情,人们开始直面人性中的一些不堪,就有机会活出理想中的模样。对于“坏爸爸”的讨论起初是一种燃点,可是慢慢发现,初衷最后演变成一种社会集体的晒太阳。好与不好,自在人心。
社会的纷杂,舆论的争鸣,观点总会不同,出路自然迥异。很多人把道德家说成是批评家,我是很不同意的,在我眼里,他们至多算得上是一个“砖客”。一类是假装的,害怕掉队,另一类是被洗脑灌输出来的。但是,无论哪一种,都应该自己先高尚起来,再去对他人的生活横加干涉和指责。
砖客们最不喜欢你反问他们,你自己做得怎样。因为这是他们的底裤,拔不得,问不得。他们不喜欢众生做自己,不会考虑人性是什么,只希望斗私批修,牺牲小我,完成大我。可是,他们却不知道,自以为是股东的他们,常常不知道自己姓啥。
如果你有一个砖客朋友,请学会对他说:“闭上你的鸟嘴,明天会更好”。
三
说到人性,对于罗一笑而言,他所能感知到的人性温暖和最大慰藉,依旧是罗尔夫妇的日夜守候。于此,对于整个事件中的人物探讨,也应该把个体的人格属性从社会人格属性里抽离出来说事。也许从普世的价值里,罗尔先生的方式的确不是很好,但是,这不应该成为他是一个好父亲的阻力。
所有人,都应该明白一个事实,“罗一笑”事件和罗一笑去世,并不是一回事,一个是社会效应下的价值争鸣,一个只是普通家庭里生老病死的普世轮回,不应该绑架在一起去苛责批评。
相信今天,谁都不会有罗尔夫妇的悲伤,普天之下的小孩都可以过平安夜,可是罗一笑没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