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平和体质是所有体质类型中最理想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幸运的拥有令人羡慕的平和体质。有一类人性情急躁、外向好动,不论冬夏都特别怕热,还总是觉得哪儿都干,口舌干、皮肤干、大便干,并且光吃不长肉。
这样的人就属于阴虚体质,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为8.98%,是一种常见的体质类型。人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特别女性更年期这个阶段,体内的阴气减少了很多,很容易出现阴虚。吴大真老师从中医角度介绍了阴虚体质应该如何调理。
什么是阴虚?
阴虚和阳虚都是体内阴阳失衡的表现,但两者正好相反。人体是由阴阳组成的,正常情况下,阴阳是相互依存并制约的,如果一方出现亏虚,就会打破这种平衡的状态,出现寒症或热症。
阴虚就是体内的津液、精血等阴液不足了,阴液减少不能制约阳气,阳气相对亢盛,进一步灼伤阴液,从而形成阴虚内热的状态。这就相当于用水壶烧水,壶中的水液已经慢慢被烧干了,而火仍然很大。
阴虚体质最常见的症状主要有哪些呢?
一、皮肤干燥
阴液在体内主要起滋润和濡养作用,阴液减少,滋润濡养的功能减退,人体会因缺乏滋润而出现干涩的现象。
二、五心烦热
阴虚体质的人往往会出现两手心、脚心及心胸烦热的现象,但体温并不见得会升高。阴液亏少,无法制约升腾的阳气,火气上扰于心,横灼四肢,导致发热。俗话说,无热不生烦。但凡体内有热,不论虚实,都容易出现躁动不安、烦躁易怒。
三、盗汗
中医认为,阳虚自汗,阴虚盗汗。阴虚是引起盗汗的重要原因。什么是盗汗呢?黄帝内经上称之为“寝汗”,就是晚上睡着以后,身体就出汗,醒来后,汗也没了。
就像小偷偷东西一样,白天没事,夜晚出来活动,偷偷地来,又偷偷地走。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汗论》中说:“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临证指南医案·汗》中也说:“阳加于阴谓之汗。
由是推之,是阳热加于阴,津散于外而为汗也。”由此可见,汗是阳气蒸化阴液经过汗孔达于体表而成。汗液的正常排泄,有赖于卫阳对于腠理的开合作用。
人在入睡后,体表的卫阳会潜于体内,肌表不固,阴虚之人本来内热较重,加上潜于体内的卫阳,虚热进一步加重,蒸化津液,迫使津液外泄。而醒来后卫阳又复归于表,内热得以减轻,肌表汗孔也因为卫阳的回归而密实紧固,津液无法外溢,所以人醒后,汗液也就止住了。
当然,除了这些外,阴虚体质还容易出现便秘、口干舌燥、眼睛干涩等症状。
阴虚火旺之人如何来调养身体呢?
荸荠、梨、银耳、山药、莲子、木耳、桑葚、鸭肉等食物,都具有养阴的作用,可以适量多吃。此外,中医上说,五脏之中,肝藏血,肾藏精,同居下焦,所以阴虚体质重在滋养肝肾。
滋养肝肾的食物有许多,最经典的最莫过于枸杞菊花了。
枸杞
枸杞的作用,应该是众所周知了,那就是补肾。但补肾有补肾阳和补肾阴之说,枸杞多用于肾阴虚。《本草经疏》上记载:
“枸杞子,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老人阴虚者十之七八,故服食家为益精明目之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