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 | 小暑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
夏天的第五个节气
今天5时51分
小暑至
盛夏正式开始!
中国古代将“五天”称为“一候”,
所以一个节气又被称为“三候”。
每个节气的“三候”结合当时的气候特征,
和一些特殊现象又分别起了名字,
用来简洁明了的表示当时的天气等特点。
让我们来看看小暑的“三候”!
一
小暑第一侯:温风至
小暑日后,
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
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二
小暑第二侯:蟋蟀居宇
五日后,
由于炎热,
蟋蟀离开了田野,
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三
小暑第三侯:鹰始鸷
再过五日,
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
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来了,盛夏还会远么?
还好这两天的降雨
除了热
还加上了湿气
高温烦躁
好像
吃什么东西都没有胃口了
吃点嘛?
头伏饺子
二伏面
三伏烙饼加鸡蛋
1、吃三宝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来,意味着即将进入三伏天。7月12日,正式进入伏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养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补充体力,解热防暑。民间在这个时节素有吃三宝——黄鳝、蜜汁藕、绿豆芽的习俗。
2、食新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
3、吃饺子
伏天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4、吃面
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这个时候天津捞面当然要闪亮登场啦!
5、吃羊肉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吃好喝好,
喝好吃好,
那么喝点嘛?
酸梅汤
梁实秋曾说过:“夏天喝酸梅汤,冬天吃糖葫芦,在北平是不分阶级人人都能享受的事。”看来,对酸梅汤的喜爱似乎不分年龄、不分时代。
夏天,特别是阳光满铺的时候,一切仿佛被炎热给静止了,心脏要慢几个节拍,胃囊也被吸入的热气胀满。这时候一口冰凉的酸梅汤下肚,汤汁顺着喉咙滑入心底,惊蛰般唤醒沉睡的身体,思想就这么突然就活跃起来,眼睛被酸得清澈,整个夏天就这样被酸梅汤唤醒,一些变得生动可爱起来。这,大概就是酸梅汤的魅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