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默默无闻,但诗名很大,其中一首诗让李白都自叹不如!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QQ微信技术此人默默无闻,但诗名很大,其中一首诗让李白都自叹不如!
发帖 回复
正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2个回复

此人默默无闻,但诗名很大,其中一首诗让李白都自叹不如!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9-24 0
崔颢,唐代诗人,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但要是说起有关于崔颢的事迹,就显得默默无闻了,流传甚少。不过据说他的这首诗,让李白都曾自叹不如,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

全诗如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的这首诗,是吊古怀乡的千古佳作。大意是:传说中的仙人早已经乘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在此地。那和仙人一同离去的黄鹤再也没有飞回来过,但即使过了千年悠悠的白云依旧漂浮在天空中。

天气晴朗的日子里,站在黄鹤楼上,汉阳晴川阁附近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了茂盛的芳草。傍晚时分因暮色的覆盖,看不清故乡在何地,面对烟波渺渺的长江真叫人发愁。
黄鹤楼乃当时的名胜,文人雅士常在此交流,甚至有传说中的仙人踏足。诗的首联,表达了崔颢慕名而来,却鹤去楼空的心理落差之感。这份落差则为后面抒发乡愁作了铺垫。

颔联,江天相接的宏伟景象,使诗人的心境逐渐变得开朗起来。再次思索黄鹤楼那美丽的传说,时间和空间的组合,让崔颢想到能够经得起岁月考验的,唯有那无限的乡愁。值得读者仔细品读和回味。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告别仙人的传说,崔颢转向描写登黄鹤楼所见的实景。描绘了一幅空明而悠远的画面,再次为最后诗人的乡愁作铺垫。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傍晚时分,即将踏入黑夜,万物都要归家,然而对于天下漂泊的游子来说,真正的故乡又在何处呢?这份乡愁,在暮色时分的长江上格外地浓重。即便到如今,乡愁依然是我们在外的人,无法逃避的愁绪。
综观崔颢的这首诗,主要描写诗人登楼远眺时,引发的心中思乡的感慨。整首诗一气呵成,读来朗朗上口。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赞誉这首诗“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清人沈德潜编《唐诗别裁》时,曾评价这首诗道:“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可见崔颢的《黄鹤楼》,自古以来便深入人心,也自然会千古传诵。

诗仙李白,登上黄鹤楼看见崔颢的这首诗,便打消了作诗的念头,对崔颢此诗大加赞赏。后来李白登南京凤凰台时,模仿崔颢的诗,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对于后世的我们来说,或许真的没有必要比较孰优孰劣,对于精彩的诗歌作品,都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可惜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的时候,原黄鹤楼拆掉了,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座千古名胜,只存在武汉的记忆里。
直到1981年重建黄鹤楼时,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我们才能再见到新的黄鹤楼。

际遇之神

奖励

不小心在路边拣到一个信封, 发现里面原来有3DB

o开心o

ZxID:71382888

配偶: o快乐o
╔━━━━━━━━━╗ ┃2016年进如-猴岛┃╚━━━━━━━━━╝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7-09-27 0
只是没有被发现罢了!
南戈

ZxID:9916

等级: 禁止发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9-24 0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意境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