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它犯过大错,却从未大方承认过
社区服务
火星文
银行
结婚
道具中心
勋章中心
管理操作原因
基本信息
管理团队
管理操作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手机版
小说论坛
用户中心
搜索
银行
猴岛论坛
帖子
用户
版块
帖子
高级搜索
社区服务
动漫剧场
校园青春
签到统计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
猴岛论坛
QQ微信技术
我们对它犯过大错,却从未大方承认过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
最近浏览的版块
« 返回列表
新帖
悬赏
任务
交易贴
自动发卡
拍卖
红包
际遇红包
0
个回复
我们对它犯过大错,却从未大方承认过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13-02-23
最后登录
2025-05-23
发帖
314522
在线
16944小时
精华
0
DB
104
威望
28082
保证金
0
桃子
22
鲜花
0
鸡蛋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qq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8
0
有一个地方,今天说,正是时候。
它,曾是西方人眼中,东方建筑艺术的最高花朵。
中外名家的笔,也只够捕捉一半神韵: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珐琅、黄金、脂粉。
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
——摘自维克多·雨果《给巴特勒上尉复信》
可惜,我们没人亲眼见过。
见到的时候,也只是一处废石场了。
它华丽、青春地存在了150多年。
又以这样的荒凉老态,残存了150多年。
我们不曾将它忘记,总为它的悲剧深深不值。
但你知道么?
我们也对它犯过大错,却从未大方承认过——
《圆明园》
这片,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圆明园。
圆明园这般存在,中国建筑史上恐怕找不出第二件——
声名远高于外观。
因为它在传奇中死去,使我们更爱追忆,直到冠以无上的名:万园之园。
可这部10年前的纪录片在90分钟里,抛去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将这座死园,讲活了——
三个大男孩的乐园
这是我们从未想过的:
圆明园,诞生自一场……水土不服。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满族人接管了皇权中心紫禁城。
这个逐水草而生的渔猎民族很快发现——
紫禁城虽好,住起来却不爽。
里里外外九重,巨大的砖墙层层围住,冬凉、夏热。
帝国的统治者决定,搬。
可等终于物色好地方,王朝已经接棒到了第三代统治者,康熙。
康熙在北京城西北方向建了一座离宫(正宫之外供帝王永久性居住的宫殿),这便是畅春园,圆明园前身。
相比紫禁城的庄严肃穆,畅春园园如其名——
红墙绿树、泉水遍布,欢快、朴素。
在这里,康熙自己整个都放飞了。
他第一次接见了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郎送上的西洋新鲜玩意,把大皇帝变成了一名科学小男孩。
他的勤动手、爱思考,估计牛顿听说了都要小惭愧——
史书记载,康熙书房里摆满了各种各样当时最先进的天文、数学仪器。
他爱用望远镜观测天象,用仪器搞远距离测量,甚至“扰乱”皇家学堂,给阿哥们灌输几何学原理……
皇帝多到数不清,但康熙这样的科学boy,仅此一枚。
或许,这位老男孩已感觉到科学的力量。
或许,再给他多一些机会,帝国的未来方向就会改写一点。
但千百年的农耕思维,没给他机会——
当时(18世纪初期),近代科学在欧洲已成潮流。而在大清,痴迷于观测天象者,惟有衰老的皇帝一人……成千上万的官员们相信,天文望远镜只是给皇帝新添了一件玩具而已。
当然,有限的寿命也没给他机会。
帝国很快交到第四代手上,雍正。
雍正上位时已经45岁,所以,建新离宫的想法,应该憋了很多年……
他大笔一挥,宣布要建更多、更大的宫苑,那总设计师呢?
……就是他本人。
在这里,雍正帝也放飞了,露出了深藏的骨灰级文青的一面。
你看,他爱从虚构中找灵感,造心中的幻想之城。
这处“杏花村馆”,意境就出于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
更热衷于穿越时空,cosplay各种虚拟角色。
时而身披袈裟,手持念珠,坐在假山石间摆拍;时而走魏晋古风,发髻高悬,端坐松柏下抚琴;时而换上西域异服,手握一只桃,踮起一只脚,假装自己是喂猴男孩。
这是宫廷画师们为雍正绘制的圆明园生活照
皇帝很像一个迷恋于游戏的儿童
经常将自己化妆成古代文人的形象
当然,雍正绝不是不务正业的昏君。
他反而是史上最勤勉的帝王之一:
《清宫档案》记载,雍正每年只在生日那一天休息。在位十三年,每天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在数万件奏折上写下批语,多达一千多万字。
红字为雍正批注
cosplay,大概是唯一的业余喜好。
雍正的儿子乾隆,你懂的,更会玩,还把爸爸的穿越发扬光大了。
爸爸是单机游戏,他是网游……
在新一轮扩建中,他让工匠为他新修了一座小城——
一个袖珍版的民间,公堂、医馆、集市等应有尽有,集市上的货物,如丝绸、瓷器、古董等,都来自北京城里著名的商号。太监、宫女扮成商人、工匠、士兵、判官或小偷,乾隆则化妆混在人群里。
乾隆,是地地道道的抓马帝(drama king)。
他像个编剧,设计出各式各样的过家家,比如排演个杖责小偷四十大板的狗血大戏……
在抓马小城里,乾隆不想当皇上,只想体验一把普通人。
所以,所谓“万园之园”,最初只是放飞心灵的游乐场。
一个只属于三个大男孩的园。
其次,它才属于清朝——
一个王朝的园
皇家,世上最不寻常的人家。
因为……水太深。
权力旋涡里的种种“看似偶然”,背后都是精心演算的必然。
纪录片《圆明园》里说的可玄乎……它说,影响大清一个多世纪命运的,恰恰就是:
圆明园里 ,一场牡丹丛中的邂逅。
哈?
故事是这样的:
康熙老去,二十多个皇子难掩对帝位的渴望开始博弈,“九子夺嫡”。那时,四阿哥胤禛(后来的雍正帝)并不受落,看他居所就知道了——畅春园北边的一处小园。
但,你以为他心里没数吗?
人们发现,四阿哥园子里什么都缺,独独不缺春日里艳极的牡丹——
牡丹,可是康熙一生挚爱。
这天,康熙循着花香踱进老四园子,一眼便望见了牡丹丛中舞剑的翩翩少年……不是胤禛,而是年幼的弘历(雍正四子,后来的乾隆)。
传闻中,这就是定格了大清第三、四、五代统治者的决定性瞬间。
要知道,康熙一生35个儿子,50多个孙子。
换了别人,记都记不住。
但那一刻,连同牡丹一起映入眼帘的这五十分之一,弘历,突然变得鹤立鸡群,不可替代。
瞧啊,胤禛亲手培育的“牡丹”开花了,香气扑鼻、龙气盖天。
在后人的想象与惊叹中,这当然不是无心之举,反而展现了一代储王静水流深的争权手腕——
但圆明园呢?只是荣辱不惊地见证着这一切。
因为,这一家人的故事还长着呢。
数十年后,帝国交到第五代乾隆手中。
当年的舞剑男孩长大了,意识到自己手握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和GDP——
他狂死了。
人一狂,气派也要跟着大。
于是,圆明园又进入了新一轮、长达九年的扩建。
不同于康熙的朴素、雍正的文艺,乾隆帝的设计风格,一如“好大”的个性:
土豪。
譬如,他把江南所有园林都照样移植到圆明园,一百多组景观,一千多座宫殿。
还是土豪金。
譬如,他从法国信使那里听说,“法国凡尔赛宫的水法声名显赫。”便赶忙在圆明园东边划了一块地——
多年后,一座豪华的西洋花园,落成了。
你都知道的,不用Sir多说——罗马式立柱、巴洛克式拱门、勒洛特式植物造型……最壮观的是大水法,一天24小时,各个生肖每隔2小时依次喷水,中午12点,十二生肖还一齐喷。
所有喷泉同时打开时,洪水般的声音,几里之外都可以听到。(《清宫档案》)
便是如今仍有部分流亡在外的兽首
在哗哗的水声中,乾隆帝站在大水法上方,再次摆好pose:
“大清是天朝上国,无所不有,无所不能。”
他说的可不止是园内风景,更是园外的风云——
1759年,帝国平定西部叛乱,控制中国史上最大的疆土,繁荣达到顶峰。
唉,不管是谁,自我膨胀过了度,过后就不好说了。
你学过的,就在大清自满的时候,西方大跨步地跑上来。美国独立,法国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初显成效……
1793年,一个英国代表团来到北京,要求开门做生意。
乾隆照例,人身攻击了一把:
大清乃天朝大国,无所不有
用不着与西方蛮夷互通有无
别笑。
从乾隆到大官,从乡绅到老百姓,应该都是这么想的。
可能只有此刻的圆明园,比大清子民更早感受到了衰退——
喷泉建成后不多年,提水机械被废弃,改为人工打水。
废弃的命令来自乾隆,“西洋器物,只是用来消遣的雕虫小技。”
精巧的喷水机械于是日渐生锈、失修,变成破铜烂铁。
它破铜烂铁也许不要紧,但它的命运,恰恰就是大清的命运。
大清盛,圆明园盛——
持续一个多世纪的扩建,圆明园验证了康乾盛世。
大清衰,圆明园作为皇族居所,首当其衰。
谁都会背,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这一刻,无疑令人心痛。
但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圆明园才真正从一家人的私园,变成了……
中国人都关心的园。
我们民族的园
为什么聊到圆明园,整个民族都心口一疼?
没错,那是我们被群K的地方。
还是破天荒,第一次。
可我们只知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却不知道:
圆明园,一共经历了四劫。
“火烧”,只是第一劫。
而且,把圆明园彻底弄成后来那副惨样的,是后面三劫。
教科书里没说,也许是没好意思说——
参与洗劫的人里面,从来不缺中国人的身影。
1860年,火劫。
带路的,是中国人。
据《圆明园残毁考》透露:“及英兵北犯,龚为向导曰:清之精华在圆明园。及京师陷,故英法直趋圆明园。”
“龚”,是龚孝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大诗人龚自珍之子)。
趁火打劫的,是中国人。
当时有随军传教士写:“当我们再走进内宫,看见三五成群的中国人,抢他们皇帝的东西。我们检查他们的篮子和包裹,只能找到瓷器、毡毯和粗布的棉衣。他们没走进最好的宫殿,他们怕我们。”
晚清汪康年(中国近代报刊出版家、政论家)在《记英法联军焚劫圆明园事》里说:
邻近乡民及海淀贫氓纷至沓来,麇集园墙外渐近吾营,与在营华役互语,华役携有梯逐架以登,络绎越墙而入。
从而演化为联军、百姓共同劫掠中国皇帝的行动。
汪康年还爆了一个料:
联军最后传令纵火时,“海淀华人暨华役,将携来之火线、秫秸一切引火之物齐集以待”,更“到处引火延烧”——
恩,英法强盗用火掩盖自己的丑行,我们的老百姓,也忙着掩盖自己的。
人家是强盗,我们是家贼。
可以想象,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有多少“海淀贫氓、乡民”,就在周围指指戳戳地议论,暗暗盘点和庆幸着自己的收获。
火劫后,圆明园元气大伤,但还不算彻底毁掉:
建筑物保留了大致轮廓,名贵的树木犹在。
12张记录圆明园废墟的照片 I 奥尔末 摄于1873年
然后庚子年间,木劫来了。
1900年,八国联军退出圆明园,当地百姓涌入,大量砍伐古树,烧炭出卖。
……烧炭。
民国,石劫又来。
军阀、官僚开始对园中残存石料巧取豪夺。如远在东北的张作霖,从圆明园拉走石料修筑个人陵墓。圆明园沦为建筑原料场。
解放后,土劫。
海淀人民公社进园开垦,推山填湖。六七十年代,收纳了一百多家单位,其中“正大光明”的遗址曾是海淀区垃圾处理站。据1967年的统计显示,圆明园原有土山,40%被挖平;原2000余亩的水面,约100亩遭填占。
20世纪60年代初,大量人口迅猛流入圆明园遗址,出现大规模平山、填湖、造地、砍树、拆遗址、盖房子等活动。
坦率的说吧——
英法联军是始作俑者。
但持续了100年,对山水木石的反复破坏,才共同“打造”了今天的荒凉之园。
看完本片Sir不禁想,也许每一个拿过圆明园一砖一瓦的国人,都不会觉得自己对弥天大罪负有责任。
游客总说,“圆明园是北京唯一一个,想去又不忍去的景点。”
为何不忍?
觉得刺眼?
仅仅是因为,它是中国曾经落后挨打的提醒?
还是因为……
我们集体选择了,忽视自己的错?
那倒是,如果错全是别人干的,那自己就没错了嘛。
别欺负圆明园不会说话。
它残破的每一块石头,本身就是一种凌厉的逼视,逼问我们:
别说别人,就说你,你犯过错吗?
说到这,Sir想到了从小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科书上圆明园的悲剧,让我们学会了同仇敌忾,弱国图强,那真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民族的厄运激励了几代人告别软弱愚昧,获得自立自主,取得了如今地球上最快的发展速度。
那就有意思了——
比起100年前,我们总变得更有能力,足以保护自己的文明遗产了吧?
好像也不是,随便找找都是悲剧……
山西偏关县一段长城
不想说,但这就是事实。
中国不缺珍贵的历史遗产,也从来不缺被盗抢、被破坏的事件。
从小的,到处涂刻到此一游。
到大的,盗墓倒卖文物国宝。
到更大的,破坏自然资源、恶化环境……
上:长城上“到此一游”的刻痕深深嵌入砖石 I 中、下:四川庞坡洞十颗明代佛头被盗
苏洵在《六国论》里说: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如果翻译,Sir想改一下:
老祖宗留给你的好东西,你为了自己一点小便宜,就把它对同胞的共同价值视为草芥。
从前 ,看圆明园刺眼,其实只看到了落后。
今天,看长城刺眼,是终于看到了自私、短视。
Sir去过圆明园数次,每次去都想:
圆明园应该是有灵的,因为它见证过兴衰啊。
它要是能开口,一定会告诉我们,什么是大国兴衰的关键——
乾隆的强大导致盲目,可见那是短暂的强大。
而一个不断强大的民族,一定不怕自省。
明天(18号),是圆明园罹劫157周年的日子,圆明园将免费开放。
去看看吧。
去问历史,要未来。
本帖de评分:
共
0
条评分
隐藏
本帖de打赏:
共
条打赏
隐藏
打赏
收藏
新鲜事
回复
引用
鲜花[
0
]
鸡蛋[
0
]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