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中的细节 激起心中的波澜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贴图&拍客新闻摄影中的细节 激起心中的波澜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2个回复

[拍摄技巧]新闻摄影中的细节 激起心中的波澜

楼层直达
清空梦

ZxID:20112075

等级: 元老
配偶: 清空心
 ◕热会四队◕        ◕四队队长◕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0 0


                                                                    
          
    [font='Microsoft YaHei'] [font='Microsoft YaHei']在纸质媒体,特别是在报纸上,新闻摄影的地位,近年来从“配角”逐渐提升为与文字平起平坐的“主角”。新一代能文能摄的记者逐渐增多,改变了以往摄影记者为文配图的从属地位,从而涌现了大量图文并茂的优秀作品。细观这些佳作,几乎均以细节取胜。它们历经岁月,能再度激荡起人们心中的波澜,主要是细节在起作用。细节能跨越时间,细节能穿透心灵。一、细节 生动诠释真理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这是新闻从业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今天的新闻都可以成为明天的历史,能真正成为历史的,必是经过时间的积淀,经得起筛选、检验的新闻;而能留存下来,并启示后人的新闻,往往以细节取胜、以细节打动人心。文字如此,摄影也是如此。


1985年,永吉路。送煤的板车经常出没在街头
    2008年10月2日,新民晚报“目击”版上的“上海·我们的故事”栏目,刊登了一幅图文并茂的作品《灰飞烟灭》,它摄于1985年,距今已有24年,画面上凸现的一只只排列整齐的煤饼和那个汗流浃背的辛劳背影,给了读者强烈的视觉感染。这些煤饼和这个背影,令人清晰地记起上海无数家庭都曾有过的每天清晨生炉子的经历,因而又想到今天家家户户清洁而明亮的燃气化厨房。这就是细节的力量、细节的冲击。透过这样的细节,勾起人们今昔对比,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30年带来的变化,对“发展是硬道理”做出了最生动的、来自民间底层的诠释。

1991年,上海南市区老城厢。
这里每天“晨曲”的第一个音符便是生煤炉
  《熄火的老虎灶》是另一个生动的例证。它刊登于2008年9月9日新民晚报第8版,同为“上海·我们的故事”栏目。照片摄于上世纪90年代初,截取的是一个悠久而即将消失的行业镜头,放大的是市井生活的一个细节画面。曾经,到老虎灶泡开水是许多居民每日生活的第一件事情,因家中煤炉能力有限,管烧三顿饭已经不易,用水就只好借助于老虎灶。如今,老虎灶的使命已经完成,上海几乎没有一个家庭再为一壶开水伤脑筋。照片抓住的是“开门七件事”当中的又一个细节。正是通过这一细节,折射出百姓日常生活的改善。
  所谓细节,就是组成事物的细微片段。细节可以将抽象变为具体,将粗略变为详尽,将表面变为本质,将理性变为直观,将疏远变为亲近。细节具有的渗透力,恰如一句唐诗所说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幅新闻摄影作品,如果有了令人难忘的细节,就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就能把或许不太好理解的真理,阐释得更加生动具体、通俗易懂。
[font='Microsoft YaHei']二、细节 点燃读者情感

  新闻摄影作品,是一种基于事实的视觉艺术。而视觉艺术中的细节,可谓点燃人类情感的导火索。生动的细节,可以感染人心、产生共鸣、引起联想。一张有着上佳细节的新闻摄影作品,对于读者的冲击可以通过眼睛直达心灵。

    一双龟裂、粗糙的手,捧着一朵初放的红玫瑰。这是被评为“影响2006-CCTV年度十大新闻图片”的作品《在那玫瑰盛开的地方》。那是一双劳动者的手,一道道黑黑的口子布满手掌;那是一朵无比娇艳的红玫瑰,温馨美丽。两相对比,让读者产生了很多联想。这是谁的手?红玫瑰与那双手有着怎样的关系?作者在图片说明中这样写到:“红玫瑰如此娇艳动人,然而种了7年玫瑰的花农向中飞的双手却被玫瑰刺扎得面目全非……对于消费者来说,玫瑰代表爱情,而对花农来说,玫瑰花更多的是代表着一家老小的生计。”这幅作品,牵动读者神经的正是花农的那双手,引起读者联想的也正是这双手。为了玫瑰的艳丽,为了一家子的生计,花农付出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和忍受的。这双手,带给了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冲击引起的心灵震撼不是瞬间的,而是长久的。
    另一幅被评为“影响2006-CCTV年度十大新闻图片”的《向农民工鞠躬道歉》也是一幅由细节加剧感染力,从而打动读者的作品。画面上,8位穿着不同工作服的农民工一字排开,一位衣着整洁的男子正把腰弯成90度,向这8位农民工鞠躬。原来,2006年1月1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张榕明到西安一工地慰问,向农民工送上慰问金。不料,张榕明走后,慰问金竟被包工头搜走。张榕明知道此事后,非常气愤,当即责成有关部门严肃处理。照片拍摄的,正是劳务公司的一位经理,向农民工鞠躬道歉的镜头。
  画面上,农民工默默地注视着道歉者,其中一位年长者,举手似乎想阻止经理鞠躬,正是这一在画面中不占主要地位的细节,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些农民工的善良与朴实。处于劣势地位的他们,尽管遭受了诸多不公,但当有人向他们表示歉意时,他们竟有些受宠若惊,同时他们的宽容和无奈也让读者动容。作者抓住的细节,也许是无意所得,但却给人印象深刻。如果没有这样的细节,这幅作品只是一般的事实记录,而有了这样的细节,就能引发更多的思考,带来更多的感动。
  细节之所以能点燃读者的情感,是因为它具体生动;对于新闻摄影作品来说,又因为它可视可感。细节是一种催化剂,它能加速人的情感产生“化学反应”,提高人们情感的温度,从而达到吸引读者、感染读者、增强新闻传播效果的目的。
[font='Microsoft YaHei']三、细节 提升审美价值

  尽管新闻的审美,是一种受制于事实的审美,但并不是说事实面前人就完全无能为力。因为“实现新闻的审美传播很重要的一点取决于传播主体(记者、编辑)的认知能力和审美素质……”一个审美素质高的记者,一定会让自己的作品具有出色的细节,他懂得细节可以提升审美价值。

  今晚报记者刘筝拍摄的《滑轮钻杆见功夫》就是一幅通过细节见精神的作品。这幅作品的画面是一男子在做轮滑表演,他要完成的动作是双手双脚呈一字贴地钻过横杆,这是一个高难动作。在现场,也许很多观众会关注于他的手脚。但是,刘筝却在他的作品中,把表演者的眼神放在视觉的中心位置。正是这高度紧张的眼神,折射出了动作的难度。这眼神提升了这幅作品的审美价值,也体现了作者的审美素养。
  郑州晚报的记者张翼飞,在2009年春节前夕,曾拍摄过一幅名为《春运大雪中的父与子》。这是一幅感人至深的作品:大雪纷飞,漫漫春运路上,匆忙赶着回家过年的人群中,一位父亲抱着年幼的儿子,正用一只手艰难地把围巾缠到儿子头上。虽然他自己已满头雪花,但他的注意力全在儿子身上。那条橙色的围巾在画面中是如此突出、如此温暖,它成为作品的视觉中心,让人想起农民工远离家乡在外讨生活的不易: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是他们的生活常态;到了春节,终于可以返乡与亲人团聚时,却是路途艰难。《春运大雪中的父与子》带给人们太多的联想,而记者恰恰是在春运大潮中捕捉到了这对父子舐犊情深的画面,以一条橙色的、温暖的围巾,来反映农民工的生活。作品的画面触摸到了读者的心灵深处,其审美的意义和价值,尽在不言中。
  虽然“审美价值是客观的,这既因为它含有现实现象的、不取决于人而存在的自然性质,也因为它客观地、不取决于人的意识和意志而存在着这些现象同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存在着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但是,记者仍然可以通过对于精彩细节的捕捉和定格,让自己作品的审美价值得到提升。在捕捉细节的过程中,记者的自身素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font='Microsoft YaHei']四、细节捕捉与记者素养

  细节,可以生动阐释真理,可以点燃读者情感,可以提升审美价值。精彩的细节,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感动,也是一种深刻。但是,细节的捕捉并非易事,它与记者的自身素养密不可分。

  同样一个场景,一件新闻事实,不同的记者拍摄出的作品,会有不同的效果。有的只是简单的现场记录,有的却令人深思。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涉及个人素养。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大部分人对于摄影器材的掌控早已驾轻就熟,但为什么使用同样的器材会有不同的结果呢?这是因为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不同。
  新民晚报的雍和,是一位能文能摄、新闻素养很高的优秀记者,他的作品往往出人意料、发人深思。2007年8月1日,正逢高温酷暑,上海那日的最高温度是39摄氏度,一个建设工程结构封顶,领导前往慰问工人。这本是一个喜庆的场面,想象中,记者拍摄的场景应该是:领导向工人送上毛巾、饮料等消暑用品,与工人热烈握手……但是,雍和拍回的照片却是这样的:工人们排着队,站在烈日下,有的眯着眼,有的擦着汗;队伍前则放着一个纸板箱,箱子上贴着“慰问品”三个字。雍和为这副照片起的名字很点题且意味深长:《等待慰问》。这样一幅照片,与人们原先想象的“领导慰问工人”的画面大相径庭,它不是简单的现场记录,而是融进了记者的观察和思考。雍和在图片说明中解释说,工人们在39摄氏度高温下站了半个小时,并不是前来慰问的领导迟到,而是安排这次慰问的中层干部出了差错——没接上头。雍和连着发问:“假如工作再细致一点,早点对上号;假如工人晚点排队,不到火候不揭锅,两面不耽误;假如少一点形式,多一点实在,那么这烈日下苦晒等候‘清凉’的事就不会出现。”
  前往采访这个工地的记者不止雍和一个,只有雍和“特立独行”。他牢牢地抓住了能触动人们敏感神经的细节,使作品的内涵得到升华。这种捕捉细节的能力,并非一日之功。精彩的细节,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
  一个摄影记者不只是拍照匠,只注意构图、用光、色彩……同时他也应该是一个观察者、发现者和思考者。事实上,新闻摄影因受到当时当地现场环境的限制,很难在构图、用光、色彩上做到完美,有时候能够拍摄到某个画面就算胜利,无暇顾及艺术含量。但是,当一个记者具备了一定素养后,即使受到环境的制约,也能拍摄出成功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往往依靠思想和内涵取胜,是作者长期观察和思考生活的瞬间体现。
  记者的素养从何而来?不论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追求,不论对真理的向往,也不论对人性中真善美的渴望……如果我们也从细节入手,相信以下几点对记者自身新闻素养的培育不无裨益。
  1.培养敏感
  新闻记者必须是敏感的,一个迟钝的人难以成为好记者。虽然有些人的敏感来自于自身性格,然而后天的努力也可以培养出敏感。一个记者要使自己的触觉敏锐起来,一要拓宽知识面,二要培养广泛的兴趣,三要有“专项本领”。这三项都是基本功,拓宽知识面和兴趣广泛毋庸赘言,所谓要有“专项本领”,就是要成为所跑条线的专家,至少也是半个专家,只有对自己的“辖区”熟悉到一定程度,才可能谈得上敏感,因为记者面对一个陌生的领域,是无法感受到其中奥妙的。
  培养敏感,还有一条途径也很重要,那就是增加社会阅历。随着年龄增大,人的阅历自然会加深,但是我们何尝不可以在年轻的时候,有意识地多参与各种实践,多与各种人物交往,以此增加社会阅历呢?一个记者随着社会经验的丰富,对人对事的感知度和敏锐度必会增加。而一个敏感的记者,更善于在采访中发现他所需要的细节。
  2.学会深究
  新闻的价值有大有小,一般来说,新闻并不追求永恒,但事实上确有一些新闻历经时日成了历史,有了永恒的意味。作为新闻,虽然并不一定有特别的深意,但有深意的新闻一定是记者透过表面现象,深究所得。遇事遇人,多问为什么,往往会给记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2007年冬至过后的一天,雍和路过一个农贸市场,看到羊腿、明虾等各种农产品十分丰富,但生意却冷清。与小贩聊了一番,才知因为暖冬,市民没了往年冬令进补的愿望,所以愁煞了小贩。雍和记录了这一场景,并以《冬天在哪里》为题,引出了气候变暖的一番议论。那样的场景,对许多人都是熟视无睹的,有几个人会想到它与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有关呢?这就是深究的结果。
  一个记者学会深究,其实也就是找到了寻找细节的道路。
  3.抛弃懒惰
  勤奋,是做好所有工作的前提,尤其是记者。老新闻工作者,把新闻采访说成是“跑新闻”,就非常准确地表述了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新闻就是跑出来的。一个懒惰的、靠统发稿编新闻的记者,其稿件中不会有与众不同的、精彩的细节,自然也不会感染读者。对摄影记者来说,如果人在现场,只是做“到此一游”式的拍摄,那也不会寻觅到精彩的细节。唯有抛弃懒惰,多跑,多拍,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细节在新闻摄影作品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细节通常不引人注目、甚至稍纵即逝,却往往是一幅作品成功的关键。只要抓住了社会的细节、民生的细节、画面的细节,才能生动阐释真理、感染读者心灵、产生历史价值和提升审美价值。细节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此。学习发现细节、捕捉细节、升华细节,是每个新闻记者的必修课。


                                    猴岛ID:清空梦      2017年10月30日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0
DB+10 2017-10-30

≈  贴图&拍客✦    Making welcome you    。--‿--。

清空梦

ZxID:20112075

等级: 元老
配偶: 清空心
 ◕热会四队◕        ◕四队队长◕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10-30 0
拍的很好啊
红袖招游侠

ZxID:61452389

等级: 元老
配偶: 瑾ぃ
金闪闪是财神爷  • .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7-10-30 0
震撼人心的作品。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