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经典|这是党最初的模样,聊聊电影《开天辟地》
社区服务
火星文
银行
结婚
道具中心
勋章中心
管理操作原因
基本信息
管理团队
管理操作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手机版
小说论坛
用户中心
搜索
银行
猴岛论坛
帖子
用户
版块
帖子
高级搜索
跑跑卡丁车
综合游戏交流
动漫剧场
校园青春
社区服务
签到统计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
猴岛论坛
影音天地
品味经典|这是党最初的模样,聊聊电影《开天辟地》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
最近浏览的版块
« 返回列表
新帖
悬赏
任务
交易贴
自动发卡
拍卖
红包
际遇红包
1
个回复
[影视资讯]
品味经典|这是党最初的模样,聊聊电影《开天辟地》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13-02-23
最后登录
2025-02-12
发帖
313901
在线
16889小时
精华
0
DB
811
威望
28082
保证金
0
桃子
21
鲜花
0
鸡蛋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qq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12-03
0
(原标题:品味经典|这是党最初的模样,聊聊电影《开天辟地》)
据《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记载:“1920年9月3日,在长沙《大公报》新开辟的 湖南建设问题 专栏,发表《湖南建设问题的根本问题——湖南共和国》一文,坚持先分省自治后解决全国总建设的观点,提出分省建立共和国的主张。文章说: 九年假共和大战乱的经验,迫人不得不醒觉,知道全国的总建设在一个期内完全无望。最好办法,是索性不谋总建设,索性分裂,去谋各省的分建设,实行各省人民自决主义。 ”
电影《开天辟地》中“一大”召开的场景。站着发言的是董必武(曹力饰),他的左边是毛泽东(王霙饰)。
对很多人来说,这似乎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在那样一段时光里,毛泽东并不像大家以为的那样,从一开始就全盘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而是在先后接受并认可过无政府主义中的新村主义、德谟克拉西主义、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不同思想后,最终经过自己的实际考察,将它们一一抛弃,而成为了矢志不渝的马克思主义者。
一、迷茫的志士仁人
1991年由黄亚洲、汪天云编剧,李歇浦导演的电影《开天辟地》中,并没有避开对毛泽东当时这一想法的描写,而是直接放进了片中,这第一部以建党为背景的历史片,在尊重史实的态度上可见一斑。
王霙饰演毛泽东
在那样一段时间里,不仅仅是毛泽东,几乎所有的有志青年都有着这样的困惑:怎么样才能救中国?
旧的帝国轰然倒塌,中国的军阀割据时代来临了,一时间列强倾轧、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大家都在想,中国应该怎么办,于是如雨后春笋般,无数个想法、无数个主义都出现了。
1919年,胡适面对此现象,写了一篇非常出名的文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现在舆论界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那些提倡尊孔祭天的人,固然是不懂得现时社会的需要。那些迷信军国民主义或无政府主义的人,就可算是懂得现时社会的需要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引来当时各大知识分子的关注,李大钊很快给胡适写信,信里说:“要想使一个社会问题,成了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问题,应该使这社会上可以共同解决这个那个社会问题的多数人,先有一个共同趋向的理想、主义,作他们实验自己生活上满意不满意的尺度(即是一种工具)。……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这是交相为用的,是并行不悖的。……我可以自白,我是喜欢谈谈布尔扎维主义的。”在这篇后来名为《再论问题与主义》的文章中,李大钊和胡适针锋相对,并公开表明自己喜欢谈论布尔扎维主义(即布尔什维主义),而李大钊恰恰是在中国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在影片《开天辟地》里,这一情节发生在开场40分钟左右。全片160分钟,在影片25%处出现第一个小高潮,是符合故事的创作规律的(大多数商业片都在20%-30%处设下第一个小高潮点),能更好地吸引观众,也因此本片并非是走马观花的流水账,而是一部有表达的历史电影。
让我们回到电影的开头,五四运动。
为什么电影《开天辟地》选择五四运动作为开片第一幕呢?这有三个原因。一是大家都想做点什么来改变现状,而五四运动恰恰是“一场群众性的自发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二是五四运动可以说是党在创建之前的预演,从思想理论准备到锻炼青年干部,从唤起工农到反抗强暴,都作了极其重要的铺垫;三是五四运动的范围广,牵扯到了社会上各个阶层,有利于在戏剧结构上将李大钊、张国焘、陈独秀、孙中山、胡适、徐世昌、陈炯明、戴季陶、蔡元培等各界人士串起来。
而在另一部建党相关的电影《建党伟业》里,则从清政府的下台开始说起,五四运动出现在了故事快结束的时候,按拍摄手册看,《建党伟业》这么做是为了让观众能够对历史背景有更深的了解,毕竟这段历史对很多观众来说不是那么熟悉了,突然用大事件作为切入点会降低想要达到的宣传效果。
回到《开天辟地》,在五四运动这场大戏中,众人登场。
正当许德珩在激昂演说,站在台下的孙中山若有所思,离去时他同戴季陶说:“我很喜欢这些热血青年,约个时间找他们谈谈。”
佟瑞欣饰演许德珩,孙滨饰演孙中山,翟万臣饰演戴季陶
这是孙中山和许德珩的第一次会面,在这场戏里孙中山和戴季陶对青年运动的看法凸显了出来,都比较欣赏却又有所不同,也为后来的联共政策埋下伏笔。
当然,孙中山依旧是更信仰三民主义的,他起初十分信任陈炯明之原因也在此。也因为孙中山的激赏,陈独秀甚至在1921年3月24日的建党前夕,依旧要远赴广东,和陈炯明合作:“中山先生任命他(陈炯明)为广东省省长,对他的信仰和魄力我也是比较赞赏的。”
尽管大家都在劝他,可他依旧不听,还是认为陈炯明作为一个有实力的军阀,是值得信赖的。然而事与愿违,很快当陈炯明发现陈独秀的宣传危及到自己的利益时,陈炯明就“变”了。
邵宏来饰演陈独秀
事实证明,军阀是靠不住的。
在《开天辟地》里,到处都有这些“靠不住”。恃才傲物、耿直率性的陈独秀,一开始只想用笔杆子救中国,靠不住;文章开头提到的,毛泽东想到湖南建国,靠不住;甚至在大家已经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后,陈独秀和陈炯明的行为依旧证明了,军阀靠不住……
但这些迷茫的人们,依旧在继续前行。
影片分上下两集,上集的最后一幕,是李大钊和陈独秀在雪地里缓缓前行。
哪怕他们还没确定知道该怎么做,他们也都已经在路上了,他们也都已经开始砥砺前行。
那么问题来了,靠谁呢?
二、坚定的工农联盟
在影片快结束时,几个信仰无政府主义的青年决定在建党前夕退出共产主义小组,临行前他们向李大钊深深鞠了一躬,李大钊也没有强求,同样还鞠了一躬。
回来后,另一位负责人唉声叹气:“总共才几个人,一下子就走了五个!”李大钊长叹一口气,说:“我们的队伍会扩大的。”
话是这么说,但李大钊自己心里也没底,去哪里扩大呢?
一大是没有文件流传下来的,当时共产国际派的代表马林把文件都带走了,而共产国际保存的党成立时的两个文件没有名字,没有年月日。根据在《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里,收录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这则纲领来自共产国际档案里的俄文档案,系翻译而来,里面写道:“我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
从这样的史料文件中可以看到,工人和农民当时已经作为重要的组成成分在《纲领》中被提及了。
在湘江边上拍摄毛泽东自发加入民众队伍奋力击鼓的镜头时,当地百姓自愿参加,不要报酬。左为卢问章饰演的何叔衡。
在《开天辟地》全片中,多次不惜篇幅地表现了工农阶级。因此在不少人看来,这样的电影似乎有些“土”,它不够浪漫,然而历史的真实就是如此,历史的真实就是“土里土气”甚至饿殍遍野,而不是革命的浪漫化。——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必须联合起这批劳苦大众。
于是董必武在武汉共产主义小组上说:“一定要依靠工友农友,走俄氏革命道路。”
于是毛泽东在湘江边上看到农民时说:“一旦把农民发动起来,准能翻江倒海。”
于是李大钊在面对学生们时唱着歌说:“被污辱的是我劳工,被压迫的是我劳工。世界啊,我们来创造。压迫啊,我们来解除。创造世界除压迫,显出我们的威风。联合我劳工,团结我劳工,劳工,劳工,应做世界主人翁。应做世界主人翁。”
由上至下:曹力饰演董必武,王霙饰演毛泽东,孙继堂饰演李大钊
在片中,这三个场景是先后出现在影片快要结束时候的。虽然都在强调工人和农民,但表现手法各有不同。第一场是董必武在共产主义小组讨论,这时大家更多会谈论一些理论;第二场是毛泽东在面对着广大农民时发出的感慨,表现了他愿意深入群众,也为后来他得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这个结论作了铺垫;第三场则是李大钊面对学生们时的宣传,这时自然是朗朗上口的音乐更能起到作用了。三场戏各有不同,将场景和人物的不同特征都展现了出来,可见了下了功夫的。
那么,为什么要靠的是劳工呢?
因为他们苦,因为他们最苦。
片中有一处看似多余,实则非常有必要。当一名有志青年落脚在一个穷苦农民家中时,农民没什么好吃的给他,只好拿了点糙米煮了稀粥,一点也不能填饱肚子,青年吃完后想看看还有什么可以吃的,却发现稀粥对农民们来说已经是非常好的食物了,而他们自己平时,甚至都不能保证顿顿有东西可以吃。
吃苦、吃苦,只有真正吃苦的人,才知道要抗争。只有真正的无产阶级,才敢于作斗争。
和谁作斗争呢?在片中扮演反派的,不只有列强,还有当时的总统徐世昌。
我们现在当然知道,评价每个历史人物都应当将对方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看待,而每个人也都是有血有肉的:杀人如麻的歹徒可能会有孝顺的一面,冷酷无情的杀手也会流露出对美好的渴望,而满腔热血的青年同样会沦为贪生怕死的汉奸(如汪精卫)、有志之士则会变成充满野心的阴谋家(如张国焘)。
但我们不可以忽略掉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在历史进程中所做的最主要的行为。当我们将一个反派塑造得有血有肉时,却很容易忽略掉被反派施加伤害的无辜人士所遭受到的苦难。因此“面谱化——有血有肉——有血有肉但依旧可以让人感受到其反派属性”这样的循序渐进,才应该是历史人物创作中所需要贯彻的。而在无法到达第三层的情况下,与其进行到了第二层,不如停留在第一层。
作为袁世凯的至交,徐世昌跟着袁世凯走上政坛,最终在1918年成为民国的大总统。这位“菊人兄”很被一些人所欣赏,而在电影《开天辟地》里,却对他进行了“丑化”。
片中的徐世昌,是一个十足的反派,在观众看来未免有些不够真实,但在他登场后没多久,就迅速出现了下令木仓杀挡路的情愿青年的画面(历史有记载),在影片只有160分钟且无法更多篇幅表现徐世昌的情况下,将他塑造成一个反派是合情合理的,否则观众就会对徐世昌产生总体上认识的偏差。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在面对极为次要的人物时,脸谱化描写有时并没有不好,除非能做到全面的表现,这就好比我们的历史课本,往往我们记住的会是结论,而不是所有过错,因为篇幅不够。
又比如片中某军阀叫嚷“天下是我的天下”时,会有青年反驳:“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在历史上这些军阀也许会装模作样地说:“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但他们内心的想法一定是“天下是我的天下”,否则他们就不会是军阀了。片中直接让他说出想法,在艺术性上是有损害,但在真实性上却又增加了一层。
终于,1921年7月,建党。
他们在远眺,没有去现场的他们在望着那个方向远眺。
李大钊,1927年被张作霖杀害。陈独秀,1942年在贫困交加中去世。
但他们在看很远很远的地方,甚至是他们人生旅途中无法到达的未来。
结语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一部《开天辟地》,只有一首背景音乐。
这首背景音乐作词于1871年,作曲于1888年。
这就是天下闻名的《国际歌》。
前文有言:“吃苦、吃苦,只有真正吃苦的人,才知道要抗争。只有真正的无产阶级,才敢于作斗争。”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1848年出版的那本小册子里面喊着:“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本帖de评分:
共
1
条评分
DB +15
与世梦回
DB
+15
2017-12-03
๓游戏达人,影音天地赞同奖ﻬ
隐藏
本帖de打赏:
共
条打赏
隐藏
打赏
收藏
新鲜事
回复
引用
鲜花[
0
]
鸡蛋[
0
]
雾中列车`
ZxID:17730012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12-03-07
最后登录
2024-11-13
发帖
49275
在线
9440小时
精华
0
DB
729
威望
20390
保证金
0
桃子
1
鲜花
0
鸡蛋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qq
等级:
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12-03
0
๓游戏达人,影音天地赞同奖ﻬ
本帖de评分:
共
0
条评分
隐藏
本帖de打赏:
共
条打赏
隐藏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鲜花[
0
]
鸡蛋[
0
]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