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人事音书漫寂寥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校园青春杜甫:人事音书漫寂寥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0个回复

[转载美文]杜甫:人事音书漫寂寥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1-02 0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杜甫《阁夜》



这首诗是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全诗描述了冬夜的景色,伤时忆旧。
当时西川崔旰、郭英又、杨子琳等军阀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又到了寒冬岁暮,百天开始变得越来越短。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只有我一个人浪迹在天涯。
全诗开首便点明时间。“岁暮”表示冬季到了,而“催”字用得很传神,一则说明了冬天夜长昼短的特点,二则也让人感觉到时光飞逝。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五更天,战鼓号角声此起彼伏,格外悲壮凄凉,天上银河也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
颔联这两句,写了诗人夜中的见闻。
“鼓角”、“五更”、“声悲壮”,让人联想到战争,表明了兵戈未息的局面。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听到征战的消息,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遍四野。很多的渔人和樵夫,也唱起了夷族的歌谣。
颈联的最大特点,是用声音来抒发感情。
前一句写哭声,后一句写歌声,有强烈的对比感,而这两种声音都让诗人觉得很感伤,从而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极目远眺夔州西郊的武侯庙与东南的白帝庙,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英雄人物,一样终成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世事皆如此,只能任其寂寥了。
尾联用了诸葛亮和公孙述的典故,体现了诗人忧愤无奈的心境。
这也正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说:“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

杜甫此时,流寓于荒僻的山城,听到悲壮的鼓角声,看到峡江壮丽的夜景,感慨万千,联想到国家的战乱和自己的境遇,故作此诗。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因此他的诗也记录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巨变。
在杜甫的中年之后,其诗风沉郁顿挫,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方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具有很强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忧患意识。

在体裁上,杜甫一向擅长古体和律诗,尤其擅长用律诗来写时事。
杜甫写诗,喜欢严格遵守格律,并且讲究对仗工整,但是全诗又十分自然。
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杜甫在其有生之年及去世后的一些年,没有受到太多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他在风格和格律上的创新所导致的,某些评论家认为他的有些作品很大胆古怪。
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朝以后。
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
黄庭坚、陈师道等,更是专门探究杜诗奇峭的一面,从而形成了“江西诗派”。

宋朝理学的发展,确保了杜甫作为诗的典范和他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苏轼阐释了理由:“古今诗人众吴,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由于杜甫对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向往,因此深受政治家的推崇,改革家也学习他对穷人的悲悯,文学家则学习他在艺术手法上的创新。

清代诗人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上悯国难,下痛民穷”,是杜诗的精华所在,也正因如此,后世对杜甫诗作的研究,已经超出了文艺的范围。
作为现实主义的代表诗人,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作品,也被誉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