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猫传》盛唐穿越一日游——听晨钟暮鼓,买南北东西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贴图&拍客《妖猫传》盛唐穿越一日游——听晨钟暮鼓,买南北东西
发帖 回复
正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风景插画]《妖猫传》盛唐穿越一日游——听晨钟暮鼓,买南北东西

楼层直达
ko110

ZxID:1405988

等级: 版主
其实每个人都很坏脾气,只是我们总习惯把最坏的样子留给最好的人,所以最亲的人才总往最痛处戳.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1-17 0

图:《妖猫传》海报
当你看完《妖猫传》,盛唐的瑰丽画卷在你脑海久久不能消散,即使在睡梦中也有幻梦入眠。
猛然间,你听见第一声沉郁的击鼓,代替了滴滴答答的手机闹钟电子音。你惊醒过来,懵了三秒……发现自己,原来这就穿越到唐朝了啊!
晨钟暮鼓
大唐的一天,需要从“晨钟暮鼓”说起。自汉朝将夜间计时分为“五夜”,唐朝称“五更”或者“五鼓”,几更久击几鼓,并将每一更再细分为“五点”。

唐朝后期更形成了精确的“更以击鼓为节,点以击钟为节”的方法。击鼓报时也是开闭城门的标准信号,宵禁极其严格的唐长安城,不到时辰或暮鼓之后还在街上的行人,称为“犯夜”,可要受拘禁的。
最早的街鼓设置在太极宫正南门承天门上(大致在今西安市城墙内莲湖公园的位置),后来又设“六街鼓”,在长安城六条主要大街上设鼓,以便全城人都能听见击鼓的声音。
“晨钟暮鼓”系统慢慢发展到宋朝,各主要城市、郡县都有设立钟楼鼓楼司时,西安今天的钟楼、鼓楼是明朝建筑。

图:西安钟楼 Wikipedia@AndPeng
现在的西安钟楼在古城内的中心,东西南北向辐射的四条大街,分别与明城墙东西南北四门相接。鼓楼在西大街北院门的南端,与钟楼相隔不过200米。
西安钟楼、鼓楼均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清朝经几次重修,文物也多有遗失。目前楼上的牌匾和钟鼓多是修旧如旧的复制品。
即使在现代,西安钟鼓楼也保留了晨钟暮鼓的习俗,逢重大节庆日的9时、12时、15时,钟楼的景云钟(复制品)分别鸣响24声;傍晚18时,鼓楼上的二十四节气鼓齐鸣,然后闻天鼓鸣响24声以报暮时。
非节假日鼓楼和钟楼有不定期民乐、古乐等主题表演。

图:20世纪初的西安钟楼 Wikipedia@Charlesdrakew
天才蒙蒙亮,五更二点(大致相当于凌晨5:24)城门郎擂响承天门晓鼓,宫城、皇城、外郭城和各坊市的门一齐开启,长安城开始了新的一天。
虽然穿越的你刚惊醒,但其实长安城里的达官显贵早就醒了,五品以上的职事官都已经各自或乘车或步行出发了

早朝的时间大约在六点半到八点半之间,车马辘辘都往宫城方向去,有些官员还在街边对付买点儿早餐充饥,比如馎饦(面片儿汤)、胡麻粥(芝麻粥)、蒸饼(馒头)之类

“五鼓初起,列火满门,将欲趋朝,轩盖如市”,唐初期的长安倒是一副帝皇勤政百官同心的样子。
虽然进不了宫城,但还是学着样子买点早餐,填饱了肚子,借着穿越的契机且逛逛这梦幻般的长安城吧!

钟楼、鼓楼
开放时间:4月1日至10月31日8:00-22:00,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8:00-17:30
门票:钟楼35元,钟鼓楼联票50元/人

梦幻长安城
“穿越复活点”是个挺气派的里坊旅店,走出里坊你回头看见“崇仁坊”(大致今碑林一带)三个大字,这儿可是个旅店集中地,来长安“京漂儿”的各路文人雅士、江湖侠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住宿

走出挺气派的崇仁坊,宽敞的长街两头,整齐划一的坊墙都有近3米高,零零星星也有临街开门的大户人家——按唐律,三品官以上可以向坊外的临街开门,边走边数,你可以轻轻松松猜到眼前的朱楼门楼的品级身份了。

尤其是你的穿越点崇仁坊和附近的安仁坊、胜业坊、入苑坊(后因有十六位王子聚居而称十六王宅)……这一带可是非富即贵。在崇仁坊附近溜达一圈,保不齐你就碰上太平公主、长孙无忌、郭子仪甚至魏征了呢!

图:郭子仪 wikipedia
沿着崇仁坊南街往西,你会踏上长安城的中轴——朱雀大街。这条宽155米的大街,沿街种着满满当当的槐树,“过马路”可不容易,比今天西安的朱雀大街(南广济街)要宽好多倍

沿着朱雀大街往南望去,传说中“千百家如围棋局,十二街似种菜畦”的景象尽收眼底,脚下是全城南北向11条大街正中的一条,再加上东西向的14条大街,将长安城分割成菜畦一样整齐的108个里坊。
上百万人口居住其中,除了国人,还有突厥人、波斯人、阿拉伯商人、印度僧人、日本留学生、甚至来自非洲的昆仑奴……光是“胡人”在长安就达到了十万之众,在这样的马路上“逛街”,足可以大开眼界。

小雁塔 图:wikipedia
朱雀门朱雀大街口往南的第三个里坊叫安仁坊,这里坐落着荐福寺塔,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
借着穿越的绝妙时机,你可以看到完整无损的小雁塔,说不定还能登塔上去一览长安城全景,再碰上几个新晋的进士举人来登塔题诗,一转身发现,诶?白居易?一摸兜里没有手机,那就赶紧要个签名!
东贵西富
从小雁塔下来,差不多中午了,摸摸肚子有点瘪,索性这里往西市去也不远,去西市吃个午饭吧!
西市比崇仁坊旁的东市更繁华,因寸土寸金而被称为“金市”。

最早开通东西二市作为商品流通的专门区域,是为了便于对商行的管理和控制,俗语“买东西”就是从这东西二市而来
由于东市附近多聚达官显贵,空房不足,囤货仓房也少,而西市不但空地空房多,地理上也更靠近长安西城门(金光门和开远门),西域来的客商到达长安后,自然想就近卸货、买卖和休息,西市便逐渐成为商旅聚集的中心,丝绸之路的起点。
久而久之,东贵西富的格局就此形成

西市可不只有买卖而已,饭店、酒家、旅馆、茶馆以及各项娱乐应有尽有
找个茶馆歇歇解解渴,你会听见说书人正在讲窦乂的传奇故事:窦乂是唐朝商界的风云人物,13岁种树起家积累原始资本。
目光超前的他,早早看中了西市附近一块没人要的“十余亩坳下潜污之地”,说白了就是烂泥塘,用超低价买下,却不自己花力气去填平。他在泥塘正中立一面小旗,招呼附近的孩子来投掷石块瓦片,凡击中旗帜就奖励煎饼,不足一个月烂泥塘就被来博彩赢煎饼的人填满了。
接着,窦乂在填平的地皮上造了二十间铺面房出租,每日店租达数千钱,这一带得名“窦家店”,并迅速发展成西市中的繁华区域

故事听完,可以津津有味的吃顿午饭了。定眼一瞧,西市食肆可真不少,香脆焦黄的金丝油塔,再切上半斤羊肉(你也可以点烤羊肉串)。
比较高级的料理有“鱼鲙”(生鱼片),取最新鲜的鱼,用上好刀法片成薄片或丝,配以蘸料,这个吃法就是从唐朝长安传入日本的,如今倒成了日餐主流。
杏仁酪、绿荷包子等各色甜品,汤饼(刀削面)、冷淘(冷面)之类的主食,以及饆饠(手抓饭)、胡饼、油煎饼之类的胡食层出不穷,吃一圈儿下来也不亚于逛一圈儿今日西安的回坊。
西市繁华

正吃着,听见西市中鼓声连连,这就是开市啦!

吃饱喝足,撸起袖子买买买!西市的繁华热闹足以让穿越的现代人也啧啧称叹。市场分“行”来经营管理,“行”就是商品类别,同“行”有各自的商会和组织。

长安东西二市各有220个行当,每行下店肆无数,大到织锦行、金银行、白米行、大绢行、小绢行、丝帛行、果子行、椒笋行、茶叶行……细到炭行、磨行、秤行、染行、靴行、纸坊……
每一个行会都有各自的规定和准则,甚至对本行内雇佣工人的工资都有严格限定。

西市内最受关注的莫过于纺织品和瓷器,这是唐朝对外贸易的最大宗,不但店铺林立商品繁多,而且竞争非常激烈。

图:唐(618-907)三彩三花马

图:唐(618-907) 彩绘胡人骑驼俑
花纹精巧之极的丝绸织物,雕饰如生的唐三彩,越窑青瓷、邢窑白瓷、琳琅满目的纸品中说不定能看见女诗人薛涛所创的十色薛涛笺……

图:唐(618年-907年)镶绿松石螺钿折枝花镜

图:唐(618-907)三彩陶埙
在陕博何家村窖藏和法门寺博物馆中见过的各色金银器皿,舞马衔杯壶、镂空透雕熏香囊,在这里都能见到十足的新品!

图:专为波斯商人开设的西市“波斯邸(店)”
除了Made in DaTang,满街牵马、牵骆驼的胡商也带来千奇百怪的宝贝,龟兹的葡萄酒,于阗的美玉,回纥的貂皮,吐蕃的牦牛,新罗的牛黄和海豹皮,还有东边来的渤海国的海东青和人参,南亚各国的象牙,珍珠,玻璃,药材……
这才是“万国来朝”最鲜活、最生活的注脚。

图:胡姬酒肆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李白诗中写极的西市繁华,穿越的你真是一日看尽长安花,街市中能歌善舞的西域姑娘迷倒了多少盛唐风流才子,仔细看她们的舞姿,是“绿腰”还是“胡旋”?


大唐西市博物馆
大唐西市博物馆就建在唐朝西市的原址之上,建筑设计精妙,空间感极强,并保留展示了西市原有的部分十字街遗迹和道路格局。
地址:西安市莲湖区劳动南路118号
到达方式:乘坐市内多条公交线路至大唐西市站
开放时间:冬季9:00-17:00(16:00停止售票),夏季9:00-17:30(16:30停止售票)
门票:常设展览及临时展览免费参观,凭有效证件(身份证,学生证等)换票;特别展览30元/人;语音导览器租借20元/人。若有陕西旅游年票,请在票务室刷卡换票,可参观1-4层展览。
官网:www.dtxsmuseum.com

日头渐西,鸣钲关市,穿越盛唐一日游也就此圆满结束。还剩下那么多没看的花,没喝的酒,没逛完的街,没吟够的诗,不如等梦醒时分,接着去西安看看吧~
点击【阅读原文】《西安》锦囊带你穿越千古盛唐,一日看遍长安花。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0
DB+10 2018-01-17

_﹏ ﹌贴图板块.欢迎您 ⊹⊱⋛⋋⋌⋚⊰

泪玘韵

ZxID:13767573

等级: 版主
配偶: 泪玘寒
  ◕。热会二队◕。  ◕。二队队长◕。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1-17 0
没看过这个电影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