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官郜
双官郜也是在大戏台里看过的一部剧种,整本戏叫双官郜,部分的折子戏也叫三娘教子
剧情是这样描述的,说是在前清年间,湖北有这么一家性薛的人家,薛员外在运货得途中遇到风暴,传回来的消息是船也沉了,人也失踪了
一霎时这个家别地覆天翻了,老爷没了,谁还愿意守在这个没有收入的家里受穷呢?薛员外一共有三位夫人,
噩耗传来,大夫人第一个离开薛家,去寻找她自己的生路,二夫人也就是小英歌的生母,硬生生的把两个半月的娇儿留在薛家,她独自寻找自己的新欢
那么大的一个家园,走的走,散的散,最后只留下薛员外的三夫人——王春娥和一个老仆人——薛宝。
三娘实在是舍不得那个两月半的小娇儿,从此她就留在薛家,靠纺织抚养这个并非自己亲生的薛英歌
小英歌到了上私塾的年龄,王三娘就把他送到学堂里读书,希望他可以通过仕途来再壮大薛家
只是这贫穷的日子过的也不能安分,一天小英歌在学堂里听别人说三娘并不是他的亲生母亲,他母亲不要他了
英歌又是哭又是闹的,怒气冲冲的回去质问三娘说三娘不是他的母亲,而英歌也不是三娘的亲生儿子,还说自己再也不去学堂了,英歌这一闹腾,把三娘的满腔委屈全倒了出来
三娘一字一句一行泪,诉说着当年英歌的亲生母亲把他留下走了的事情,诉说她抚养英歌是多么的不容易,受煎熬
夜里英歌啼哭不睡,三娘抱着英歌出院看月亮,英歌才不哭了,夜深了,三娘冷的不行,可是英歌哭着不回去,三娘只能冻着
夜里英歌把褥子尿湿了,三娘就把英歌放在干爽处,自己睡在尿湿处,英歌又把另一面尿湿了,三娘就把英歌放在自己身上
苦盼着英歌终于长大了,能去上学堂了,实指望英歌可以等仕途,光宗耀祖,自己也可以对薛员外有个交代,而自己的苦也不白吃
谁料就因为英歌听了别人的闲言碎语竟然又不承认自己,也不去学堂,这样还有什么希望呢?于是盛怒之下三娘要对英歌动用家法
并且说要离开薛家,离开英歌再也不管英歌了,执行家法的老薛宝颤抖着双手怎么能对跪着地上的英歌动手呢?只能边叹息边劝英歌
说英歌你太不懂事了,外人是那样说的,可是你妈对你怎么样你不还知道吗?赶快给你妈磕头认错,要是你妈走了我看谁疼你
本来英歌就是在学堂听了别人的话是回来和三娘闹脾气的,这一看三娘真的生气了,他也害怕三娘走了没人疼她
加上老薛宝这连哄带吓的,就忙跪着上前拉住三娘的衣服哭着说:母亲英歌错了,求母亲别不要英歌
薛宝看到英歌已经向三娘认错了,就又来劝三娘,老薛宝一开口,一句:苦命的三娘啊!让许多观众都落泪,
薛宝夸三娘贤惠,英歌只是个孩子,三娘不要生气也不能走,要把英歌抚养成人,等那一天英歌考去功名喜荣归的时候,老奴我还想给你们端茶倒水乐呵乐呵哩
三娘也是被这个义仆的忠心打动了,原来的所有委屈都化为无有。三娘扶起跪着他面前的一老一小,把一片乌云散去
几年后,英歌要去京城考去功名了,三娘还是语重心长的祝福着英歌。数日后捷报传来,英歌披红挂彩,高头大马,锣鼓喧天的回来了
可是回来的不只是英歌,还有另一队锣鼓,这可把一个老薛宝忙乐了,原来另一个考去功名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失踪了多年的薛员外
原来薛员外哪天遇风沉船后并没有遇难,而是被一个京城的官员相救了,这些年薛员外也在苦读
希望自己可以衣锦还乡,这样才可以对得起那些守在家里的人
这父子二人双双同时考去功名,又双双喜荣归,看到如今的薛家,薛员外走了的那两位夫人又都回来了,大夫人和薛员外说她才是正儿八经的官太太
而二夫人在找英歌,和英歌说她才是英歌了亲生母亲,是啊,说的都不错,可是你们谁也没有做到什么
正儿八经的夫人怎么会在家里遇到困难,不在家坚守呢?如果当年二夫人还能念英歌是她亲生的儿子又怎么可能离开英歌自己一个人走呢?
说这些有什么用呢?走了的肯定不能留下来,又灰溜溜的走了,而王三娘的美名也从那个时候流传到这个时候。
这就说一个人什么都可以抛弃,唯有人性和人心不能丢,丢了它们也就等于丢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