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地方都应有自己的故事,这关乎人的尊严 | 专访布克奖得主理查德·弗兰纳根
社区服务
火星文
银行
结婚
道具中心
勋章中心
管理操作原因
基本信息
管理团队
管理操作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手机版
小说论坛
用户中心
搜索
银行
猴岛论坛
帖子
用户
版块
帖子
高级搜索
动漫剧场
社区服务
QQ微信技术
校园青春
签到统计
实物交易发布
虚拟交易发布
原神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
猴岛论坛
校园青春
每个地方都应有自己的故事,这关乎人的尊严 | 专访布克奖得主理查德·弗兰纳根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
最近浏览的版块
« 返回列表
新帖
悬赏
任务
交易贴
自动发卡
拍卖
红包
际遇红包
1
个回复
[转载美文]
每个地方都应有自己的故事,这关乎人的尊严 | 专访布克奖得主理查德·弗兰纳根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13-02-23
最后登录
2025-04-20
发帖
314392
在线
16931小时
精华
0
DB
342
威望
28082
保证金
0
桃子
21
鲜花
0
鸡蛋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qq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3-30
0
“你要知道,我们不一样,我所长大的地方,可是一个远古世界。”澳大利亚作家理查德·弗兰纳根(Richard Flanagan)没有头发,脑袋浑圆,讲话的时候声音又轻又弱。我与他面对面坐着,还经常听不清他的声音,但即便请他重复一次,他仍然耐心地、轻轻地吐露。他的“远古世界”指的是塔斯马尼亚,塔斯马尼亚是一个岛屿,离澳大利亚大陆最近的地方也有一百公里之遥,镇上的居民大多是曾流放至此的囚犯的后裔。理查德父亲这一支的祖先,就是因为在十九世纪爱尔兰大饥荒时偷窃了一点儿玉米粉,而被放逐到半个地球之外的。
他从小就生长在塔斯马尼亚的一个采矿小镇上,现在仍生活在那里。在岛上,他有两个住处:一处位于塔斯马尼亚的首府霍巴特,还有一处在塔斯马尼亚的离岛上,在那儿他有一个依海而建的工作室,平日里无人打扰,最近的人家也在半公里之外,只有鸟声、风声、海声。“那里也不安静,是另外一种吵闹。”理查德说。
2014年,凭借《深入北方的小路》一书,理查德·弗兰纳根获得了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布克文学奖。在小说里,一位澳大利亚医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沦为了日军战俘,在战俘营中,他帮助治疗生病或残疾的战俘,并按照日军命令,每日挑选合适人数的战俘,去修建泰缅铁路。这条“深入北方的小路”,指的就是这些战俘在殴打、饥饿和疾病中修建的泰缅铁路。这个故事的原型,来自于理查德父亲——日军战俘营第335号战俘——的亲身经历。
理查德·弗兰纳根凭借《深入北方的小路》捧得布克奖
今年3月,这位布克奖得主第一次来中国,他的行程安排得非常紧张。先是在北京与作家余华进行了对谈,接着又来上海接受访问。余华称理查德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小说《深入北方的小路》“从头到尾都特别好”。初次见面的中国作家就给予自己如此“高度评价”,理查德觉得非常神奇——自己居住在塔斯马尼亚那么遥远的地方,中国的人们竟然都读过这本书,实在不可思议。而作为同行,作家之间的互相点评也显得非同寻常,“余华本不必这样说,他的夸赞,是一种慷慨。” 理查德·弗兰纳根对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说,“因为我们都是写作的人,很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通常更加苛刻。如果你是一个木匠,就会评论面前的桌子做得好不好,但我们外行肯定不会说什么。一位作家可以赢得世界奖项、获得荣誉,但真正最大的荣誉,还是另外一位作家对你说,你的作品对他有所触动。”
来自流放之岛
父辈的伤痛以奇怪的方式传递给我
界面文化: 你从小就居住在塔斯马尼亚,你说那是一座距离世人非常遥远的岛屿,你能描述一下你的家乡吗?
理查德·弗兰纳根:塔斯马尼亚当然是与你们这里完全不同的,上海人口比整个澳大利亚都多吧。塔斯马尼亚距离澳大利亚还很远,人就更少了。我的家乡在一个采矿小镇上,这个镇子在一大片古老的热带雨林中间,镇子上大概有800人。在你们这里长大的人,会习以为常地觉得,所有壮观的、美丽的东西都是由人类制造的,而在我生长的家乡,所有最杰出的事物都是由自然所造的。你去到的所有地方,背后都是原始森林。你要知道,我们不一样,我长大的地方,可是一个远古世界。
界面文化:可是为什么会是远古世界?现在怎么可能会有一个远古世界存在?
理查德·弗兰纳根:问题是,当你成长的时候,你不会质疑你的生长环境,从小在上海长大的人不会了解别人可能不会生活在同样的都市——他们会内化自己从小到大的经验,会自觉地接受人群拥挤、空气或水污染,会认为这就是事物本来的样子,觉得从纯净水罐里喝水很寻常。我接受的也是我自己家乡本来的样子,不是说哪种更好,只是让我不一样。
理查德·弗兰纳根
界面文化:在此前的对谈活动中,你也曾说过,塔斯马尼亚这个岛屿是一个流放之岛,现在的居民多数都是流放者的后裔,这对于你来说有什么样的影响?
理查德·弗兰纳根:你知道俄罗斯的古拉格吗?塔斯马尼亚就是一个“古拉格”,塔斯马尼亚岛的一大部分是监狱,大概有50多年了。所以,大部分的塔斯马尼亚人都是囚犯的后裔,还有少部分是当地土著的幸存者,所以岛上的人们身上常常流淌着囚犯和土著的血液。我就是爱尔兰囚犯的后代,我的父亲母亲的祖先都是流放到这里的囚犯。如果你在一个曾经是监狱的地方长大, 一切又会有所不同。你会以不同的眼光看待权力,因为你浸染的是被囚禁者、被殴打者、被折磨者的经验,你会觉得也许那些人——那些软弱的、被剥夺权力的人的故事,应该被讲述出来。
界面文化:你的祖先是因为什么原因被送到岛上的?
理查德·弗兰纳根:你知道爱尔兰大饥荒吗?(记者注:俗称马铃薯饥荒,是一场发生于19世纪中期的大饥荒,约有100万爱尔兰人被送往海外。)那时候很多爱尔兰人饥饿难耐,我父亲这边的祖先因为偷了4公斤玉米粉,被送到了半个地球之外的塔斯马尼亚——那边还关押着很多因为偷窃食物而获刑的囚犯,而他们只是为了让家人能吃口饭而已。我母亲这边的祖先则是因为政治原因。现在监狱大部分是历史遗迹了,主要是给游客游览的。
界面文化:你说你的经历与别人不同,那你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这点的?
理查德·弗兰纳根:当我二十几岁在伦敦深陷人群中时,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有进入过人群。我简直惊慌失措——我的周围全是人,但我却不认识任何人。我之前当然读过关于城市的书,我知道会有拥挤、会有人群,我以为我很了解这一切,但是到现实中,这个体验是完全不同的。这时我才知道,我来自一个那么不一样的世界。在我的“世界”,一群人里我总有认识的人。如果有谁是陌生人,只要跟他聊聊,就能发现我们之间的联系。
界面文化:你所说的小时候的经历,是否与《深入北方的小路》这本小说相关,因为这本书也是关于监禁、牢狱、放逐等等的?
理查德·弗兰纳根:是的,你会思考自由有多么重要,还有人们如何经历重大创伤的问题。这些创伤虽然是我的父辈或者是其他囚犯们所经历的,但是当父辈死去后,仍会以奇怪的方式传递给我,再代代流传下去。人们需要漫长的时间来治愈创伤。我的创作是一种在阴影中进行的工作,我往往直面那些重返人间的“幽灵”。
没人存在于巨大的历史景观中
让世界借由我们的身体言说
界面文化:你用了12年时间去写作这本小说,你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吗?比如说历史资料的研究调查或者当事者的口述访谈。
理查德·弗兰纳根:在这12年里,我并不是一直在写这本书,我还写了其他作品和一部电影,但总是会回到这本书上。写小说,我是不做研究的,我也不认为小说家应该去做研究。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是一位历史学者,我知道什么是研究,也知道研究工作并不会帮助小说家。小说家只需要查验少数历史事实就好了,更艰难的是如何编好故事。
我知道很多作家喜欢做点儿调查研究,那是因为他们早起以后,做点儿“研究”就好像感觉自己做了很多工作。他们这样做实质上是逃避写作,你得坐下来开始写故事才行……所以我尽量不做研究,我也检查事实的,比方说我查阅了……嗯,我到底检查了什么? 噢,是书里囚犯们在吃早餐时会有一个秘密祷告,到底是祷告在前还是早餐在前?——我要搞清楚这个顺序,但并没有写进小说里去。
《深入北方的小路》
理查德·弗兰纳根 著 金莉 译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07
界面文化:这个故事是基于你父亲的亲身经历,他有没有跟你讲过很多修建铁路时期的事情?
理查德·弗兰纳根:关于这件事,我父亲说得很少,而这已经比很多人都说得多了,更多人选择沉默,沉默是很寻常的。在我父亲极其有限的讲述中,他提到的都是温情或有趣的事情,这就是他选择记录的一面。他不是一个无神论者,他很相信人的灵魂,很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还有帮助弱者的道义等等。
即使在他临终时,如果我问他什么问题,他也会尽力回答我。但他是我的父亲,所以很多问题就算他愿意回答,我也是不会问的,因为那对他来说太痛苦了。还有,我觉得我从小就生长在这样的故事氛围中,虽然有时候没有意识到, 但我觉得我随身就携带着这种经验。我相信,父亲的灵魂可以在我的书中袒露出来,而我绝不想写一些令他蒙羞或尴尬的事情。
界面文化:书中有非常多关于疾病、病痛的细节描写,像是登革热、疟疾等等,为什么肉体的病痛对你来说是重要的?
理查德·弗兰纳根:战争实在是太宏大了,影视剧总是会迷恋于呈现那种宏观的、奇观的战争场面,而我想通过微小的事情来展现战争的恐怖之处。让人们去想象一次核爆、原子弹爆炸是很困难的。我下面说的这个例子是真实的,你却很难相信——在我那个塔斯马尼亚岛上,有一个战争的幸存者,他就在长崎的原子弹爆炸的现场,当时距离爆炸点只有500米,然而他竟然活下来了。在这本书更早的版本里,我写过一个跟他差不多的角色,他从原子弹爆炸中幸存,但是我耗费了数月来写,最后才发现:没有人会相信这个故事的,人们会觉得这太荒唐了,但这个奇迹是真的啊。
所以我就换了另一种写法,在书里你会看到:有一天早晨,在一个战俘营里,一个病恹恹的人快被殴打致死。这种殴打虐待是非常不人道的,但如果想到战争对人们,特别是对中国人所犯下的罪行,那要远比这个场面更加恶劣。我想要通过微小的事情,让人们意识到什么是病痛、什么是饥饿、什么是恐惧,让人们走进战争。因为没有人存在于一个巨大无垠的历史景观中,我们只居住在我们的身体里,我们只会意识到我们的腿受伤了,或是看到哪个人被烧伤了。我们只是渺小的人类,只能理解这些,这就是我想要展现战争的方式。世界借由我们的身体言说,也同样壮观。
残暴与优美都属于人性
艺术无法提升人的道德
界面文化:你的作品让我想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和你的小说一样,那本书里也有一组被囚禁的人,形成一组受难的群像。《死屋手记》对于你来说是一种影响吗?
理查德·弗兰纳根:这是一本很伟大的书,对我当然有影响。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如此不寻常的作家,你知道吗?他因为青年时的理想曾差点儿被处以绞刑,最后一刻才侥幸逃脱。他曾经目睹了死亡,这使得他与其他作家有本质的区别。
至于人物群像的写法,在英语里,这叫作“first person plural”(第一人称复数)——书里总是“我们”在行动,没有单独的个人。我这么写,是因为人类属于社会动物,我们要从社会层面来了解战俘的经历,比如人和人之间的善意与残忍。而更重要的是,这群人正是靠着团结互助,才得以幸存到最后的。美国上世纪70年代有本小说,叫做King Rat (James Clavell所著),讲的也是战俘营幸存者的故事。这本书当时非常流行,我的父亲却非常痛恨它,因为小说里的幸存者是独自行动的。他认为,没有人可以独自幸存,人们要是幸存就是一起幸存下来的。美国人在这方面是很强调个人主义的,澳大利亚人是更倾向团体观念的。
界面文化:你在书中引用了许多日本俳句,还有古罗马的《埃涅阿斯纪》等其他经典,你将文学经典与战争暴行放在一起,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理查德·弗兰纳根:日本人在战争中犯下如此令人发指的罪行,但我不想评判日本人,我试图从人性的角度予以理解,所以我引用了日本文化中最精粹的东西。 日本文学是很优美的,我不仅引用了俳句,连小说本身都可以与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联系起来(记者注:二战后,书里的日本军官中村出没在新宿区“罗生门”,看到一个军妓在翻死人尸体,场面与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非常相似)。我想利用日本文化中最核心的真实感,让人们看到最朴素的事实——在英语中,人们喜欢修饰过的语言,而日本诗人的语言更加简单直接。日本那些最好的诗歌,都是抽离具体意义的,对于意义,人们寻求而不得;它们以一种绝对中立的境界向人们展现眼前的意象,而意象的具体意义需要读者自己来判断。我觉得我笔下的战争还是太宏大、太可怕了,如果我可以达到日本诗人的这种境界,找到最精确的意象,将文辞洗涤得更为澄净空灵,可能会更好地避免那种对日本人的评判及责难。
理查德·弗兰纳根
界面文化:你很喜爱日本文学吗?你会不会觉得这种战争暴行与优美的文学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反差?
理查德·弗兰纳根:我非常喜欢。我读了很多日本小说,特别是战后的小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父亲的经历,我对他们的文化产生了好奇之心。这里当然有一种反差,人类总是一次再一次地犯错,但是残暴的或者优美的都属于人性。一个残酷的事实是,一个能够欣赏优美诗歌、伟大艺术和音乐的人,同时也可能是一个怪物。我不知道在中国是不是有这样的看法,在西方有一个挺普遍的想法,即艺术可以从道德层面提升个人。但这是不可能的。纳粹也以崇尚高级文化著称,毫无人性的杀手也有热爱艺术的。
界面文化:残暴者反而很热爱艺术,你认为这种热爱是不是虚伪的?
理查德·弗兰纳根:我觉得这只是我们的人性。我并不想让人们在读完这本书以后,觉得这个作者对人性很绝望。不是这样的,本书其实不是关于战争的,而是展现希望与爱的,但在寻求希望与爱的过程中人们会碰壁。
界面文化:你曾经说,英文文学描写的生活在世界图景中似乎是更为重要的,比世界其他地方都重要,而塔斯马尼亚或者其他地方的生活好像就没那么重要。你可以再阐述一下这个观点吗?
理查德·弗兰纳根:我觉得各个地方都要有写作的人,这一点非常重要。余华的《活着》让成千上万默默无闻者的尊严与意义得以被讲述,他们的悲剧本来无人记录,他们的人生似乎是不光彩的。但他们的后代会意识到,那才是他们至亲至爱者的真正生活。
在我从小长大的世界——我的爱尔兰没有故事,我觉得我们似乎是“缺失”的一族,这会影响你的思维,让你感觉自己跟别人不是平等的;澳大利亚也没有很多自己的故事,所以每个人都会觉得,在英国或美国才能过上真正的、富有价值的生活,因为我们读到的永远都是英国和美国的书。
问题是,如果只能看到一种地方、一种社会阶层的文学,被排除在外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的生活不重要,也没有意义,这其实也是对于个人尊严的否认。所以,每个“世界”都应该有自己的故事。书本可以提醒我们,我们的生活一点儿也不比别人“低等”,一点儿也不比别人“缺失”。
本帖de评分:
共
1
条评分
DB +15
故人叹
DB
+15
2018-03-30
# 青春校园板块欢迎你 #
隐藏
本帖de打赏:
共
条打赏
隐藏
打赏
收藏
新鲜事
回复
引用
鲜花[
0
]
鸡蛋[
0
]
安于长情
ZxID:6598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06-09-16
最后登录
2025-04-22
发帖
43731
在线
7940小时
精华
0
DB
420
威望
6310
保证金
0
桃子
18
鲜花
0
鸡蛋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等级:
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3-30
0
,如果只能看到一种地方、一种社会阶层的文学,被排除在外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的生活不重要,也没有意义
本帖de评分:
共
0
条评分
隐藏
本帖de打赏:
共
条打赏
隐藏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鲜花[
0
]
鸡蛋[
0
]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