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我信有天使在我的屋顶上飞翔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校园青春徐江:我信有天使在我的屋顶上飞翔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转载美文]徐江:我信有天使在我的屋顶上飞翔

楼层直达
ko110

ZxID:1405988

等级: 版主
其实每个人都很坏脾气,只是我们总习惯把最坏的样子留给最好的人,所以最亲的人才总往最痛处戳.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4-20 0
徐江:我信有天使在我的屋顶上飞翔

原创 2017-12-18 徐江 汉语新诗纪


徐江现代诗六首


一场雪后

你可以想象那一场雪
可以想象,有一场雪
从昨天夜里
开始落,落到今晨天明

你可以想象
有一个人因之而感念上苍
坐到窗前,眺望
白皑皑的楼宇、天地
眺望苍茫茫的白雪记忆

风在吼着,吼过
隆冬。湖面上都结着冰
阳光明媚
平静的生活不曾有大事发生
你一个人坐在窗前,想

在雪后,在明亮的、新的
一年刚刚开始的日子
缅怀流驶的时光
倾听着,分币一枚枚
轻悄的跌落


猪泪

听过猪叫,见过猪跑
也吃肉,我没有见过
猪泪

一周前,在四号路市场
看见卖熟食的桌案上
有什么东西闪光
走近才知道,一个猪头
眼眶下有两道冰痕

它们透明着
一点不像冻住的泪水
也怪,熟得发白的猪脸
冰痕像泪水流淌
那时路灯
天哪,路灯是那么暗
甚至比不上
一瞥间我头顶的星星
夜晚,我看见猪泪流淌

而我不是
一个素食主义者
那一瞬,我走了过去
我想
也许有什么出了错


柯索  

20岁我读他
21岁我再读
今年
我36
  
许多事都不一样了
许多清澈
正在我眼里浑浊
许多浑浊
我能看到它清澈
救火车每天在街上
咬报纸
  
以下这句是不变的——
我信有天使在我的屋顶上飞翔


反向

面对死亡的威胁
毅然走向生命
是很难的

多数人更愿意
把自己的生命和精神
投向死亡


谁能代替……

谁能代替
那永存之物
对我们所发出的召唤

我们有时不认识它
只听到琴声,只记下梦语
只在夜半时分
数着心中凄惨的呻吟

但谁又能代替
那些星?发美、冷的光
在高天之上
令我们向往、恐惧
战栗

而后落泪
看脚下衰草连绵
暮色在无限里生长……


心有所想

电视剧里的人发了疯
在直愣愣地
盯着一堵白墙

我现在想的是
那堵墙突然
开出了一扇门

一只白熊
从门里
走出来


徐江,男,诗人、作家、文化批评家。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居天津,从事媒体策划及编辑工作。先后在百余家媒体开有专栏。出版诗集《杂事与花火》《我斜视》《哀歌•金别针》,当代文学史论《启蒙年代的秋千》,随笔集《爱钱的请举手》,长篇小说《苹果姑娘》,批评合集《十作家批判书》《十诗人批判书》,随笔合集《时尚杀手》《明星脸谱》(合著)等多种。主编《从头再来:诗歌论争六十年》《我们乱七八糟的生活——BBS时尚批判》《1991年以来的中国诗歌》《给孩子们的诗》等多部。作品被译为英、德、法、韩、日、罗马尼亚、马其顿等文字。



庄生:品读徐江的《反向》

读诗,就是读心,读生活,读人的魅力(伊沙语)。一年前,我读到徐江的《猪泪》,心为之一震,我惊讶的发现徐江竟然把汉语的纯度提高了一个新的层次。有了这次惊喜的阅读经验,我找来了徐江大量的诗歌作品阅读,让我头疼的是徐江诗歌的意境美很朦胧,每首诗不读几遍,根本不知所云,但你心里惦记着,割舍不下,总感觉心里有东西在挠,痒痒的,不抓她就特痛苦,渐渐的,在品味中似有所悟。我一直以为,好的诗歌,应是耐读的,应是没有时间隔膜的,不管你哪个时候读,照样抵达你内心最深处,毋庸置疑,徐江的诗歌文本就是。

而最近杂事诗第43章,最让我惦记的是一首《反向》的诗,这首诗虚实结合,言外之意更是耐人寻味。最初,我阅读这首诗时,脑中竟然闪现顾城、小招的死,日本地震那些赴死救援的人以及历史上隐隐约约的事,短短六行文字,包容万千,给阅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阅读后让人欲罢不能。反正,我读到这首诗后,几天里,脑海中老想着,总想着,该写点什么,但遗憾的是阅读经验的限制,无法呈现成熟的解诗技巧。同时,我只能从内心最深处出发,去抵达作者的那份“佛陀的慈悯(徐江语)”。在我们以往的经验里,面对死亡的威胁,无惧死神的人是值得钦佩的,但是在这首诗看来,面对死亡的威胁,毅然有尊严的活着才是值得尊敬的。生活的艰难,让很多人选择以死来逃避自己的懦弱,可恨,可怜,可悲!死的人两眼一闭走了,留给活的人无法弥补的伤痛。阅读这首诗,让我真正看到了冷静清醒背后作者那份菩萨的好心肠,可惜,曲高和寡,知音难求,只能让作者“注视我们内心无尽的长夜,和黑夜中通体蔚蓝灿烂的行星”。

从《反向》这首不为人注意的小诗,让我更加坚信,杂事诗文本的可读性、耐读性和复读性,也让我触摸到了返璞归真后的那份“纯”,毫无疑问,我从学写诗以来,从杂事诗汲取的养分是最多的。如若以后,我在诗艺的这条道路上,渐行渐远,我应该感谢徐江:你就是我的传统!

我想,这篇小文应该用徐江解读伊沙《蓝灯》里面的话来收尾更为合适:“每一种读法都会给读者带来他们所想要找到的(只要是善意的愿望)。但不变的是一种情怀:以个体之肉身,承载时代之困惑、异域之挑剔、母语环境之挤压,并将这些注入汉语诗歌之血脉,铸就本土诗写的健全灵魂。没有这样的情怀,在今天不止长诗、连更容易被读者错爱的短诗,也都不过是数码时代一些过气的纸屑罢了。”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5
DB+15 2018-04-20

 ๓活动奖励๓校园青春&动漫剧场欢迎您[s:368]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4-20 0
以个体之肉身,承载时代之困惑、异域之挑剔、母语环境之挤压,并将这些注入汉语诗歌之血脉,铸就本土诗写的健全灵魂。没有这样的情怀,在今天不止长诗、连更容易被读者错爱的短诗,也都不过是数码时代一些过气的纸屑罢了。”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