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适不适合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校园青春你适不适合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转载美文]你适不适合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4-29 0
最近很流行抖音,我也喜欢在诸如通勤的碎片时间里,打开抖音刷一刷,看一看。在抖音上,我很喜欢一个长头发的小哥哥(emmm,虽然也不排除人家其实比我小的可能性)。
小哥哥不仅有一头长发,还总是画着精致漂亮的妆,穿中性的衣服,对着镜头撒娇,然后害羞又娇媚地笑。他在抖音上人气很高。但偶尔评论里也会有一些不友好的声音,因为他身上的确有很多与众不同的地方。
前两天跟朋友聊天,也刚好说到了“与众不同”这个话题。她表示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想要的东西恰巧是主流所鼓励的,而也有一些人,他们喜欢的和想坚持的东西刚好与主流相悖,于是他们就成为了大家眼中与众不同的人。

朋友问我,现在好像与众不同的人才能成功,我们到底要不要选择做与众不同的人?想了想,我就写了今天的文章。

与众不同中的“众”,指的是我们所处的群体,一个群体可以是三五个人组成的,也可能是成千上万人组成的,一个人可以同时身处很多个群体之中。法国著名的群体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他的著作《乌合之众》一书中写到,所有的群体都有一些共同点,比如,不管群体是由什么人组成的,但群体内部都有着一致性。古斯塔夫认为,“个性的消失”是群体中的人最重要的两个特点之一。
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Solomon Asch也曾提出,从众或许是人的本能。在他的经典从众研究中,在线段A明显长于线段B的情况下,只因为其他人都说B更长,绝大多数被试都会改变自己的意见,说出和他人一样的、显然是错的的答案。
个性的消失并不意味着群体中的每个人都是一模一样的,而是说,群体中的成员在大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观上,遵从着一个大的群体标准,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都控制在这个大标准下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与众相同,是指一个人在群体中是寻常的、典型的、符合预期的。而与众不同,则是那些主动做出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选择,并在社会和群体压力之下、依然坚持自己的 意见的人。
心理学家提出,每个人都有想要感到“我很重要”、“我很特别”、“我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心理需求。因此,与众不同也大致分为两种情况:有的人是为了追求和别人不一样,而刻意做出一些离经叛道的行为和选择,但本质上他们是与众相同的——因为想要不平凡,才是大多数人都有的、最平凡的愿望;而另一种人,则是因为自己真心想坚持的、喜欢的刚好不符合主流。而后者,往往才是那些能够坚持下来的人。

不过,“与众不同”的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与众不同这件事更多是一种社会建构的结果,因为所有的规则、标准和主流都不是本来就存在的,并且也是流动的。
在任何社会中,“大众”和“小众”都是相较之下的概念。根据参照物的不同、文化的不同、时代的不同,小众也完全有可能在某一天就成为了大众。

和别人不一样,必然会面对常人没有的压力:
1. 来自他人的压力
当你选择和周围人不同时,你要面对的是来自同辈的压力、来自长辈的压力,甚至来自整个社会的压力。在群体中,人们对“不一样”的包容度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高。一个违反了规则的人会受到更多的非议、质疑,甚至攻击。
并且,无论你对所处群体观感如何,是喜欢还是讨厌,你都无法避免受到来自其他成员的影响。举个例子,即使你完全不接受“女孩子一定要生孩子”的观点,也不认可周围那些对你不结婚生子的决定指指点点的人,但你仍会在他们反对的声音中感到很不舒服,甚至会质疑自己。
2.社会资源的匮乏
不同寻常的选择往往是不被社会主流鼓励的,想要实现这样的选择,几乎注定会面临比其他人更稀少的机遇和资源。
这其中,也包括了缺乏前人经验的茫然和焦虑。因为自己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所以很难找到参照,于是难以知道自己做的是不是对的,会不会成功。很多时候,它更像是一个独自摸黑向前的过程,甚至你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往前走。
但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也会给人带来独特的收获:
1. 自我实现的意义感和幸福感
坚持与众不同的人,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十分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因为选择不同寻常,并且能够坚持下来,正是因为他们坚定地认清了自己的愿望。
穷尽一生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是更多的。所以,这个前提使得那些坚持与众不同的人生本来就会有更强的意义感,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为之坚持下去本身就能给人幸福感。
另外,根据社会心理学中经典的努力辩护理论(Effort Justification),当目标越是难以实现,当我们为其付出了越多的努力,目标的实现就越能给自己带来喜悦和成就感。
2. 能够和同伴建立起更强的联结
即使与众不同可能会使一个人变得更加孤独,更难被他人理解;但这同时也意味着,那些为数不多的能够理解和支持他们的人,以及和他们有着一样目标的同伴,几乎一定,是能够和他们建立深刻情感联结的人。这种联结本就是难能可贵的。

1. 风险偏好者(risk taker)
主动追求风险,不甘于稳定,更喜欢挑战和变化的人往往更容易做出一些看似“冒险”和与众不同的选择。对于他们而言,在坚持与众不同的路上遇到的困难、挑战和不确定是会令他们感到振奋和快乐的,因此他们也会更愿意在这条路上坚持更久。
2. 相信自己力量的人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提出的经典概念,指的是人们对于“自己能否靠自己的能力和力量去达成目标”的自信程度,那些自我效能感强的人对“自己能够达成目标”有着更强的信念,也更加相信自己能克服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
虽然自我效能是一种“我能做到”的主观判断,但有着这种强烈的信念感和力量感的人,在做选择和决定的时候会给自己更少的限制,即便是不被看好的选项,他们也会更加无畏的去尝试。
3. 在鼓励个性和独立的环境中成长的人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被允许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好恶,且被赋予为自己做选择和决定的空间,他们就更容易坚持自己想要的,即便它看似与众不同,他们也能够没有太多负担地去追逐它。
相反的,如果一个人在还不能清晰分辨自己的感受和喜好的年纪,就被周遭的人灌输了大量“你‘应该’喜欢这个才对”、“你不‘应该’喜欢做这种事”的声音,并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住,那么他们不仅会更难随着年纪增长成为那种能清晰分辨自我感受的人,也难以屏蔽嘈杂的声音去跟随自己的心,即使他们觉察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
* 那些中途放弃的人,也有着复杂的心境
前面我们提到,其实几乎所有人,都至少在某一些时刻有过与众不同的愿望。但事实是,由于自身能力不足,或是现实的不可抗力等等原因被迫放弃或是暂时放弃,才是现实中更常见的情况。“与众不同”从来不是一个美好的童话,这条路在现实中比看起来要更加的艰辛。
作为那些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本的愿望的人,他们的心情常常是矛盾的——既无力做自己真正想要成为的人,又还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自洽。尤其是,当看着那些还在自己梦想的那条路上坚持的人,他们会产生一些复杂的情绪,其中可能还会包含嫉妒、愤怒甚至是怨恨的情感。
那些自己被迫向妥协,又在自己当下的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人们,可能会去对那些仍旧在坚持与众不同的人发起攻击,试图以这种方式来缓解自己的内心的痛苦,以此来欺骗自己:“那是不好的,我并不想要,而且我讨厌它”。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常说的“深柜恐同”。

如果你还在坚持,且打算继续坚持:
1. 做好相关的功课,制定计划
前面我们也说到了,与众不同的选择往往意味着更少的资源和更多的阻碍。因此,比起那些选择主流所鼓励的路的人,你需要更充分的准备,需要足够了解你要去做的这件事——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你要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
尤其是当完成这件事情必须要说服他人,或者得到特定的人的支持时,你就更加需要先自己搞清楚你想要做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做,可以如何做,以及它的利与弊。要知道,与众不同,不是一件能仅凭热情和冲动完成的事。
2. 找到并加入相关的支持团体
越是孤独且难行的路,路上的同伴就越是珍贵和重要。研究发现,归属感和社会支持对于那些身处困境的高压人群来说格外关键。比起缺乏支持和归属感的人,那些拥有哪怕只有一个的支持自己,能与自己建立情感联结的人,都会有更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状态(Ozbay, et al., 2007)。
所以,我们建议你好好利用互联网,去留意和你有着相似经历或愿望的小组、社群,试着找到哪怕零星几个同路人,互相支持。
3. 不要心急,做好自我关怀
正如前文所说,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可能会有更多的质疑、反对,以及攻击,所以在坚持自我的路上,你更需要好好照顾自己。
你要清楚一些能让自己感到快乐和放松的事,以及那些给你带来支持和安心的人,当遇到挫败的时刻、他人不理解的时刻,这些都是你的避难所和疗愈处。接受自己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是一回事,学习在荆棘中寻觅风景也是你需要关注的事。
如果你打算放弃,或虽然已经放弃却难以放下:
1. 切忌自我责备和怨天尤人
那些被迫隐藏起自己的心愿的人,可能会陷入两种极端的情况。一种是把所有的无奈和不如意都向内归因给自己——“都是因为我没有能力,我不够勇敢,所以才没有资格成为我真正想成为的人”;另一种则是因为一味地指责外部环境而变得怨怼——“这个社会就是这么令人绝望,是社会的错,是所有不能理解我的人的错,他们让我这么不快乐。我恨这个世界”。
不管是以上的哪一种,都只会让你变得更加不快乐。因为它们都表明了你还处于一种“认知失调”的状态中——你的行为与认知并没有达成一致(行为已经放弃了这件事情,却还没有在认知上接受它),而不一致的感觉会给人带来痛苦。
为了调整这种不一致,你需要稍微转变你的认知。当然,我们承认要彻底放下自己的愿望是不现实的。但,你可以试着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当下处境中那些好的方面。比如,和家人之间更和谐的关系,更多的精力和金钱去做其他你感兴趣的事,更少的内心的挣扎和纠结,等等。毕竟,每一个选择都一定有它的利与弊,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十全十美。
2. 找到一个能够寄托你一部分愿望的客体,获得另一种圆满
一个好消息是,对于我们没有机会或是没有条件完成的愿望,可能的确存在着别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们的缺憾感。在精神分析的观点中,当我们把自己的愿望投射在另一个客体上,并见证或是帮助那个客体完成这件事情,我们自身的遗憾和悔恨也会得到一定的缓解。
比如,那些因为自己小时候没有条件读书,而一直觉得遗憾的人,可能会在事业有成后去资助那些和自己当年面临着同样困境的孩子,让他们可以完成学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己也会有一种类似于“心愿达成”的满足感。
因此,我们想告诉那些由于被迫放弃而变得怨恨那些还在路上,甚至成功走到终点的人,当你能够尝试转换自己的心态,以一种“帮助Ta实现这件事,就像帮助当时的自己一样”的态度,带着祝福去看待那些你曾经的同路人,你或许才会真正地更加靠近你的圆满。
你会选择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么?来留言区和我们交流吧
以上。
其实,我们不论是想一直坚持自己的与众不同,还是最后决定选择别的道路,保留自己的自信、独立,和个性都是很重要的。因为不论要不要选择与众不同,都不妨碍我们保持作为我们自己本身的独特。所以,找到自己愿意为之努力的路,笃定地朝着目标前进,是我们想用来鼓励年轻人的一种态度。
百度地图,也鼓励想坚持自我的年轻人保持有思想的独特个性,和“跟我走,我就是中心”的年轻心态。精准导航,带你准确快速抵达目的地的百度地图,一直保持着年轻有趣,积极向上的品牌形象。这一次,百度地图联合10个品牌共同倡议#follow me#,号召年轻人笃定自身的力量,跟随自己内心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在即将到来的五一出行季,百度地图还将在北京草莓音乐节和年轻人面对面相见。现在就打开百度地图搜索【草莓音乐节】,跟随音乐,跟随内心,跟随理想。
Reference:
Asch, S. E., & Guetzkow, H. (1951). Effects of group pressure upon the modification and distortion of judgments. Groups, leadership, and men, 222-236.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
Le Bon, G. (2017). The crowd. Routledge.
Ozbay, F., Johnson, D. C., Dimoulas, E., Morgan III, C. A., Charney, D., & Southwick, S. (2007). Social support and resilience to stress: from neurobiology to clinical practice. Psychiatry (Edgmont), 4(5), 35.
Petty, R. E., Wells, G. L., & Brock, T. C. (1976). Distraction can enhance or reduce yielding to propaganda: Thought disruption versus effort justific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4(5), 874.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5
DB+15 2018-04-29

#  青春校园板块欢迎你  #

安于长情

ZxID:6598

等级: 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4-29 0
与众不同的人才能成功,我们到底要不要选择做与众不同的人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