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如何爱上喝热水的
社区服务
火星文
银行
结婚
道具中心
勋章中心
管理操作原因
基本信息
管理团队
管理操作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手机版
小说论坛
用户中心
搜索
银行
猴岛论坛
帖子
用户
版块
帖子
高级搜索
跑跑卡丁车
综合游戏交流
动漫剧场
校园青春
社区服务
签到统计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
猴岛论坛
校园青春
中国人是如何爱上喝热水的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
最近浏览的版块
« 返回列表
新帖
悬赏
任务
交易贴
自动发卡
拍卖
红包
际遇红包
1
个回复
[转载美文]
中国人是如何爱上喝热水的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13-02-23
最后登录
2025-02-12
发帖
313901
在线
16889小时
精华
0
DB
811
威望
28082
保证金
0
桃子
21
鲜花
0
鸡蛋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qq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4-30
0
[font="]很多人都知道
[font="]“喝热水”
[font="]是中国特色甚至传统,
却不知道这种传统其实不过百年——
百年之前,“熟水店”是比今天的咖啡店更时髦的存在。
轰轰烈烈的热水推广运动,从蒋介石一直延续到毛泽东,才让喝热水成为国民信仰,保温瓶的普及度还一度成为地方政绩的指标……
你为什么喝热水?
你以为你知道,或许你并不知道……
本文作者:赵昕萌,来自看客insight(ID:pic163),已获授权。
艾妮塞虽然不会说中文, 但re shui(热水)这两个字却说得惊人的标准。
“和其他游客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中国游客经常会叫你倒杯 re shui,而且很少有人点酒喝。”阿联酋航空的空乘艾妮塞说道。
就像餐叉总是有四个齿、最常见的胶带总是透明的,越洋客机上,所有善解人意的艾妮塞都深谙一个事实:热开水是中国人灵魂深处“怎么也戒不掉的多巴胺”。
丨2011年11月1日,山东滨州,小学生们在接35℃的温开水。
丨2003年6月随着非典疫情的逐步好转,大批四川民工又纷纷背着行李回流城市。期间,旅客太多给供水带来不便,休班的乘务员,便利用休息时间在站台上为旅客送开水。
丨2013年4月21日,四川雅安地震第二天,一家人在临时居所向所有人免费提供开水。
在全国各地的火车和高铁上,白开水是供应标配;
在高层政府会议上,瓶装水可能只是个点缀,但是茶缸子则是实实在在喝热水用的;
会议上,工作人员会提着热水瓶四处巡视,以确保每个人的杯子里都装满热水,不间断的开水供应,似乎是每一个机构的“软实力”;
回顾2017年全球保温杯的销量,最大的市场依然是中国;
……
丨去年,“端着保温杯的黑豹乐队鼓手赵明义”引爆社交媒体的热点:“用保温杯的Rocker还能算Rocker吗?”尽管保温杯一举成为中年危机的代名词,但随后,粉丝们举着同款保温杯支持偶像的举动,更像一场线下狂欢。
然而,藏在“多喝热水”、“中年危机保温杯”等流行文本背后,是一个更为隐秘而残酷的事实:
对于最早一批喝上凉白开的中国人而言,热水并不意味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衰老,就在不远的过去,这是一件“被贫穷限制了想象”的事情。
就如作家谌旭彬所言:“无论城乡、无论贫富,多数中国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喝上热水——是在90年代中期——距今不过20年。”
丨2011年6月14日,暴雨过后,为了去开水房打水,学生们动用了人力三轮车。
丨陕西师范大学的开水房前,保温瓶上写着“内有炸弹勿动”的防盗标记。
喝生水是中国民间的底色
在过去那些霍乱和传染病横飞的年代,能够有效消毒的办法恐怕只有加热。但并非每个人都负担得起煮水的柴火。
明代天启年间,大臣杨涟因弹劾宦官魏忠贤而遭到迫害。在屡屡历经拷打后,狱中的杨涟深知“珰意不可回”,难过之余,他作出了这样的决定:“每晨起多饮凉水,以求速死。”
杨涟寻死的逻辑,是基于中医 “温阳”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喝冷水是不健康的。而与之相反,煎滚过的“热汤”才是上层士大夫钟爱的养生、宴客之物。
丨《宋人撵茶图》,描画的是彼时爱喝热水、戒饮凉水的宫廷贵族。即使是冰饮,也只有高级官员和社会精英才能享用——皇室设有一个特别的公务员队伍,专门在冬季采冰。
然而,喝得起热水的上层贵族毕竟是少数,基层群众才是饮水问题的底色。
农业社会,燃料宝贵。那年头,煮沸一锅水比做饭更费燃料,为了喝一口热水而支起炉灶,对于民间人士来说不甚经济。
因此,在广大平民阶层,热水这种奢侈品,总是留给那些最需要热水的孕妇、老人和病患。而普通人家一年四季只喝生水,在早期的《申报》中,就常常可以见到利用明矾清洁生水的报道。
丨直到近现代,农户仍保有一个习惯:家里来客也不烧水,而是让孩子拿上一把小茶壶去水铺买开水。当时村里一般有几户专卖开水的水铺,对于只有偶尔情况下才消费开水的村民来说,一次花费一两分钱去买,是最经济的办法。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期。
1862年,上海爆发了霍乱疫情。据医生王士雄的观察,“时疫流行,朝发夕死”,上海居民“死者日以三千计”。其中许多人,是太平天国内乱时期逃到上海租界的流民。
随后,疫情北上,传到京津地区。有人提出,疫情没有发展到中国南方,是因为南方人热水喝得比北方勤。
很快,“喝热水防霍乱”的传闻,以不亚于霍乱传播的速度在全国流传。“喝热水”已经不再是有益健康这么简单,而是一道生死攸关的命题。尽管后见之明已证实,霍乱北上的真正原因,是由往返于京沪的商船所致。
丨晚清年间,汤姆逊为总理衙门满大臣拍摄的合影。照片中,大臣们倚着茶几品热茶。
第一批“非热水不饮”的种子用户出现
进入民国,中国的社会文化逐渐受到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影响,细菌学说传入,“喝热水”获得科学支持。
政府与知识界,于是开始有意识地劝导居民不要饮用“未经煮沸的凉水”,并断断续续向民间推广喝热水。
丨当时,在临时搭建又拥挤不堪的流民棚户区,垃圾、粪便污染饮用水源的事情时有发生,一半以上的死亡人口,是由于不讲卫生而冤死的。
及至20世纪30年代,喝热水已经上升为一个社会议题。
彼时,中国正面临日本的威胁,蒋介石视察前线后,发现很多地方的民众衣衫褴褛、形容颓废。
“为了对抗敌人的威胁,就需要模仿敌人”——这是蒋介石的想法。
1934年2月,正在南昌忙于“剿共”的蒋介石,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生活运动”,要求全国群众“从此能真正做一个现代的国民,不再有一点野蛮的落伍的生活习惯”。
丨《新生活运动之要义》的演讲词则更直白:“我们和日本人不必在木仓林弹雨之下冲锋陷阵,就只将日常生活比一比,就可以晓得高低强弱。”
1935年,政府对个人卫生做出了更多详尽的规定,包括“不要随地吐痰”、“脸要洗干净”。以及一些行为习惯的规定,如“不要在葬礼上发笑”,“买火车票要排队”等。
与此同时,“水不沸不喝”成为新生活运动中的重要内容。
丨“新生活周刊”, 1934年,第一卷。图左表现的是新生活运动中鼓励人们喝开水。
1936年,在新生活运动的带动下,在门市卖热水的“熟水店”,逐渐成为城市一业。
光是上海地区,“熟水店”的数量就从民国初年的159家飙升至2000多家。烟气氤氲的老虎灶遍设弄口巷尾,早晚“泡开水”成为弄堂里一家常现象。
丨熟水店(沪地俗称老虎灶),是中国城镇一种专贩熟水的微型店业。在煤气炉和电炉还未普及之前,解决了底层民众喝热水和节省燃料的双重需求。
1930年代,上海市政府社会局一份关于上海工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自从上海四大公司有热水瓶供应后,一些商店和单身汉为减少麻烦,都不再自己生风炉,而是抱着热水瓶到熟水店泡开水。
丨20世纪20年代,进口热水瓶进入上海,价格昂贵非一般平民所能享有。30年代中叶,国产热水瓶兴起,售价下降,最低廉时每只仅售一元。图为1986年,刚刚上市的向阳牌气压式热水瓶,引发上海市民疯抢。
在“老上海”的描述中,“老虎灶”的掌柜一般是中年的夫妻档。除了供应热水之外,熟水店也兼带卖茶。
彼时光顾熟水店的茶客,多为上海滩的人力车夫、码头工人、拉塌车者和走街串巷的小贩,也有小瘪三和咸肉庄的低级妓女。
“在十里洋场,他们往往是被人遗忘的角色,到茶馆来,亦根本喝不起碧螺春、龙井、毛峰等高档名茶。”熟水店对于他们,与其说是饮食之所,不如说是一种苦中作乐的社交之地。
“这里有点像欧洲的咖啡店,顾客都是周围的邻居。”美国学者卢汉超说。上海的冬天寒风刺骨,人们喜欢蜂拥到熟水店排队买水。到了夏天,人们又带着自家的椅子,在熟水店门口闲坐聊天。
丨带着热水瓶社交,是上海弄堂生活里最常见的情景。
丨1984年,弄堂老虎灶旁,打开水的人。
这场运动,让中国人真正“爱上白开水”
虽然这场新生活运动前后持续了15年之久,但99%的进度条都是在城市推进的,在农村地区,只实行了一点点启蒙教育。
在更广阔的农村地区,也有类似“熟水店”一类的开水铺子的存在,但迫于经济压力,普通民众依旧拿生水将就。
丨2002年,云南建水保留下来的开水铺。
对于这场旷日持久的新生活运动,日本中央大学经济学部教授深町英夫指出:“这在其他国家是没有的,至少不会像中国这样……(这)可能是一种中国特色。”
而让深町英夫没有料到的是,建国后,另一场热水推广运动又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正是在这一次的热水革命中,寻常百姓得以了解“白开水的滋味”。
丨1930年代的延安,用搪瓷缸子喝开水已经成为红军的日常。毛泽东,周恩来和其他领导人手边也都放着一个装着热水的搪瓷缸子。
为了完成国民党未竟的KPI,早在1937年到1945年之间,毛泽东就在红军中大力提倡喝热水。喝不到开水的战士,可以向上打报告;喝生水的,则要被口头批评。
“1952年1月28日,那天上午无风,有浓雾,气温零度以下。我们发现敌人于朝鲜北部使用细菌武器。”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反细菌战工作总结》中如此记载到。
为了应对美军突如其来的细菌战,从这一年起,全国性的爱国卫生运动,便在“打死一只苍蝇就是消灭一个美国鬼子”的口号下展。
这一次,喝开水要从娃娃抓起:“应该给孩子喝开水,保证每天喝三次,养成喝热开水的习惯。”
丨1954年,“喝开水”海报。下面一行小字为:“喝开水要用自己的茶杯”。
“我记得小时候,政府经常鼓励我们喝白开水。”68岁的退休职工李振辉说:“当时,每个单位跟社区都有开水房,每天一大早,卫生员会挨家挨户地送热水。他们还会经常说,喝热水不仅对身体好,而且很卫生。”
丨持续十年的爱国卫生运动,厉行饮水消毒和改善卫生环境的做法,以杜绝传染途径。
一时间,“喝开水”的小广告遍布大街小巷,工厂车间、部队机关、学校和居民大院纷纷设立开水房,火车上也经常免费供应开水。
免费的开水供应正是源于那个年代。
丨2009年1月20日,旅客正在西安火车站广场免费流动送水车前打开水。
丨南京理工大学开水房。时至今日,中国很多地方免费供应热水的开水房,仍是让外国人好奇的一件所在。
而在农村,免费的开水供应只是在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大食堂”期间昙花一现。
公共食堂失败后,因大炼钢铁而导致燃料紧缺的村民,又恢复到“屁股上挂个瓢,咕咚咕咚灌生水”的节奏。
丨1964年,溧阳县横涧公社利用山区资源编热水瓶壳,供应城乡市场。
尽管如此,在这场运动中,保温瓶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在一次下乡走访中,调研人员惊讶地发现,山东和河北的好几个农业社,暖水瓶保有量都超过了手电筒。
要知道,在1962年,国内还没有工厂能生产出它的内胆之前,保温瓶是年轻人结婚时除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之外最好的彩礼。
它在民间的保有量,也一度是基层干部用来凸显政绩的指标。
丨1954年,南京市某工厂表彰先进代表时,获得先进称号的职工抱着保温瓶合影。当时,保温瓶是“比搪瓷缸子更高级”的奖品,甚至还被当作国礼赠送给外宾。
丨1970年代末,北京西路的玻璃器皿门市部前,市民得排队购买保温瓶。
及至80年代,农村地区开始加大马力兴建自来水和推广省柴灶。1985年,第一个强制执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应运而生。
九十年代中期,当“大哥大”已风靡全国时,国人随心所欲喝热水的夙愿才基本得到实现。
“我曾经在12月参观过中国的工厂,热水瓶已经根植于他们的日常生活。”
Charlie Melvoin,一位经常到访中国的美国企业家说,“确凿无疑的证据是,工厂除了提供储物柜,还专门给几百号工人提供放热水瓶的架子。”
丨进入21世纪,国人依旧保留了喝开水的惯性。2017年12月16日,四川成都的彭镇老茶馆仍在营业。
丨2012年5月9日,武汉,打开水的女孩。
而Charlie Melvoin没有察觉的是,为数众多的企业在改制的大潮中,已悄然把开水房隐去了。
随着时代变更,曾经风光一时的熟水店,也被更先进的电热水壶和饮水机取代。
丨2014年1月16日,北大最后一个开水房宣告闭门谢客。粗算一下,自上世纪建成以来,估计有六位数的北大人喝过这里的水。
如今,有的城市家庭里甚至连一只保温瓶也没有,即使有,也早就束之高阁。
唯有个别企事业单位、大学、医院里,保温瓶还占有一席之地。
在“喝热水”成为一个笑话之前,向人们无声地讲述着还未远去的故事。
丨2014年3月15日,晴。陕师大雁塔校区,两位老人牵手走过学校的开水房。
本帖de评分:
共
1
条评分
DB +15
故人叹
DB
+15
2018-04-30
# 青春校园板块欢迎你 #
隐藏
本帖de打赏:
共
条打赏
隐藏
打赏
收藏
新鲜事
回复
引用
鲜花[
0
]
鸡蛋[
0
]
安于长情
ZxID:6598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06-09-16
最后登录
2025-02-11
发帖
43731
在线
7927小时
精华
0
DB
165
威望
6310
保证金
0
桃子
18
鲜花
0
鸡蛋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等级:
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4-30
0
非热水不饮
本帖de评分:
共
0
条评分
隐藏
本帖de打赏:
共
条打赏
隐藏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鲜花[
0
]
鸡蛋[
0
]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