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丨为何“三友”“四君子”中都有竹
社区服务
火星文
银行
结婚
道具中心
勋章中心
管理操作原因
基本信息
管理团队
管理操作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手机版
小说论坛
用户中心
搜索
银行
猴岛论坛
帖子
用户
版块
帖子
高级搜索
跑跑卡丁车
综合游戏交流
动漫剧场
校园青春
社区服务
纪念馆
签到统计
和平精英
原神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
猴岛论坛
校园青春
解惑丨为何“三友”“四君子”中都有竹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
最近浏览的版块
« 返回列表
新帖
悬赏
任务
交易贴
自动发卡
拍卖
红包
际遇红包
1
个回复
[转载美文]
解惑丨为何“三友”“四君子”中都有竹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13-02-23
最后登录
2025-02-12
发帖
313901
在线
16889小时
精华
0
DB
811
威望
28082
保证金
0
桃子
21
鲜花
0
鸡蛋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qq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5-01
0
竹子婆娑有致,亭亭玉立,节坚心虚,值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它能跻身“岁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之列,是因为古代的文人士大夫看中了它所代表的精神风貌。
元 倪瓒 竹枝图
先秦:竹集君子美德于一身
竹子,本是最常见、最普通的植物之一,在大众眼里只是寻常之物。然而,在历代文人墨客心目中,竹子一点也不寻常,它不仅超凡脱俗,还集种种美德于一身,其精神之高贵、文化内涵之丰富,足可抗衡任何植物。
竹子挺拔修长、亭亭玉立,使他们联想到君子潇洒的风度;竹子坚硬有节,使他们联想到人的气节和操守;竹子凌霜傲雪,使他们联想到君子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竹心空虚,使他们联想到君子谦虚的美德和宽大的胸怀;竹子清洁素雅,使他们联想到君子清廉的品格……
正因为竹子有这些与众不同的特质,才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和推崇,他们将松、竹、梅相提并论,誉为“岁寒三友”;将梅、兰、竹、菊等量齐观,誉为“花中四君子”。而同时被列入“三友”和“四君子”的植物,唯有竹和梅,可见竹子在历代文人墨客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将竹子拟人化及将竹子比喻成君子,在先秦时期的著作已出现。如《礼记·祀器》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竹子四季常青,松柏不畏严寒,都是高贵品德的象征。
《礼记·祀器》把竹子和松柏拟人化,并说它们“居天下之大端”,奠定了“岁寒三友”的文化基础。而《诗经·卫风·淇奥》则直接将竹子比喻成君子,该诗开篇就咏道:“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据说这首诗是赞美卫武公的,说卫武公品格高,学问多,有才华。诗中之“君子”,即指卫武公。而该诗以绿竹起兴,乃以竹喻人。陈奂《毛诗传疏》曰:“诗以绿竹之美盛,喻武公之质美德盛。”另外,《诗经》中也出现了将竹和松并列的句子,用“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比喻家门兴旺。可见松竹“为友”之说,古已有之。
哲学家庄子也在有意无意之中抬高了竹子的文化地位。《庄子·秋水》曰:“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鹓雏”是与凤凰、鸾鸟同类的鸟,“练实”即竹子的果实,“鹓雏”是最高贵的鸟类,它“非练实不食”,表明“练实”也同样高贵。竹子从此变成蕴含着凤凰意象的高洁之物,自然又比其他植物的文化意蕴又深了一层。故后世文人常以竹子引凤来食比喻高洁君子。如张九龄有诗曰:“凤凰一来朝,竹花斯可食。”李伯鱼有诗曰:“凤栖桐不愧,凤食竹何惭。”
元 顾安 风雨竹图 卷
魏晋到唐代:文人多咏竹之高风亮节
竹子正式与文人墨客结缘则始于魏晋时期。魏晋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相与友善,常一起游于竹林之下,纵情雅集,肆意畅饮,遂被后人誉为“竹林七贤”。
众所周知,“书圣”王羲之爱鹅成癖,而他的儿子王徽之也是大书法家,王徽之的至爱就是竹子,他爱竹子也到了痴迷的程度。据《太平御览》记载:“(王徽之)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矣?’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王徽之真可谓是竹子的知音。
咏竹诗则始于南北朝,诗人多咏竹子的高风亮节。如南朝文人沈约的《咏竹》诗曰:“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至唐代,咏竹之风更盛。有人统计过,在《全唐诗》中,与竹有关的诗篇不下1000多首。诗人用竹林、竹风、竹影等来表达隐居竹林的悠然与无争;用竹节分明和中空来表现高洁、虚心等美好品质;用竹子抗寒凌霜来表达不折不挠、不畏权贵的精神。
诗人白居易还写了一篇《养竹记》,对竹子的文化内涵进行概括,文中说:“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虚,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此外,在唐代诗歌中,竹子经常与梅、兰、松、菊等一起出现,“岁寒三友”“花中四君”的组合逐渐形成。如陈子昂有“松竹生虚白,阶庭横古今”之句,王绩有“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之句等。至宋代,这两种组合已固定下来,成为中国文人集体精神的象征。
明 姚绶 《竹石图》
宋代:画竹表达士大夫追求
同时,在宋代不仅出现了大量咏竹诗,还涌现出大量绘画作品,而且名家辈出,精彩纷呈。文人画竹始于唐代,王维、萧协律、僧梦休等均为画竹名家。五代黄筌、南唐李后主等也是高手。但王维的真迹在宋代已罕有留存,萧协律的作品多数保存状况不佳,完整的作品难得一见。黄筌虽为花鸟画大家,但画竹神而不似,为后人所诟病。故真正的画竹大家,非宋人莫属。
在宋代诸多画竹名家中,成就最高的是苏东坡的表哥文同。文同,字与可,后人常称他为“文湖州”。据说文同画竹有一手绝技,就是可握两枝毛笔,同时画出两枝墨色深浅不同的竹子,且惟妙惟肖。后人公认他是画竹的一代宗师,元代画家李衎说:“墨竹亦起于唐,而源流未审。旧说五代李氏描窗影,众始效之,黄太史疑出于吴道子。迨至宋朝,作者浸盛。文湖州最后出,不异杲日升空,爝火俱息。黄钟一振,瓦釜失声。豪雄俊伟如苏公,犹终身北面。”文中的“苏公”,就是苏东坡。据苏东坡自述,文同教他画竹,秘诀就是“胸有成竹”。
苏东坡说:“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跗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稍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大文豪苏东坡尚且如此崇拜文同,可见文同的竹画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当然,宋代文人画竹,并非只是追求形似或神似,而是以竹子为载体,表达文人士大夫所崇尚的精神。正如苏东坡在《于潜僧绿竹轩》中所说的:“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宋代以后的历代画竹者,也无不以此为宗旨进行创作,如元代大画家倪赞在《疏竹图》的题跋上写道:“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这段话,可以说表达了所有文人画家的心声。
至于元明清时期的画竹大家,有李衎、柯九思、宋克、杨维翰、石涛、郑板桥等人,其中郑板桥的名气最大。郑板桥的竹画和竹诗,都有深刻的寓意。
本帖de评分:
共
1
条评分
DB +15
故人叹
DB
+15
2018-05-01
# 青春校园板块欢迎你 #
隐藏
本帖de打赏:
共
条打赏
隐藏
打赏
收藏
新鲜事
回复
引用
鲜花[
0
]
鸡蛋[
0
]
安于长情
ZxID:6598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06-09-16
最后登录
2025-02-11
发帖
43731
在线
7927小时
精华
0
DB
165
威望
6310
保证金
0
桃子
18
鲜花
0
鸡蛋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等级:
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5-01
0
竹子婆娑有致,亭亭玉立,节坚心虚,值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
本帖de评分:
共
0
条评分
隐藏
本帖de打赏:
共
条打赏
隐藏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鲜花[
0
]
鸡蛋[
0
]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