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鲜为人知到火的“变新”,汉服15年里发生了什么
社区服务
火星文
银行
结婚
道具中心
勋章中心
管理操作原因
基本信息
管理团队
管理操作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手机版
小说论坛
用户中心
搜索
银行
猴岛论坛
帖子
用户
版块
帖子
高级搜索
社区服务
跑跑卡丁车
娱乐时尚星座
纪念馆
动漫剧场
校园青春
签到统计
原神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
猴岛论坛
奇闻&笑话
从鲜为人知到火的“变新”,汉服15年里发生了什么
发帖
回复
正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
最近浏览的版块
« 返回列表
新帖
悬赏
任务
交易贴
自动发卡
拍卖
红包
际遇红包
1
个回复
[热门段子&微博头条]
从鲜为人知到火的“变新”,汉服15年里发生了什么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13-02-23
最后登录
2024-12-11
发帖
313481
在线
16859小时
精华
0
DB
409
威望
28082
保证金
0
桃子
20
鲜花
0
鸡蛋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qq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5-01
0
作者/移星月
- 全文共4967字 阅读约需7分钟 -
4月18日,这一天是农历三月初三,是纪念黄帝诞辰的上巳节,也是首届中国华服日。
这天,走在西安的园林里,无论是未央的大明宫,还是曲江的大唐芙蓉园,又或者西安历史博物馆,大小雁塔,到处可见身着宽袍大袖,衣袂飘飘的人,就像古装剧里的人物复活了一样。
当然他们也一样地用相机拍照,用手机发语音,坐摆渡车,说现代汉语。
(拍摄:卷卷子)
大明宫外,丹凤门口,负责中国华服日的志愿者们,从鞋子到衣裳到头饰,也都打扮得引人注目,殷勤地问同样盛装的人:你们是模特吗?
所谓模特,是指当天晚上,在大明宫紫宸殿上,即将身着华服走秀的一群人。
晚上8点,露天的紫宸殿上,走秀舞台用花树和修竹分割成了不同的区域,灯光交错辉映着树下看秀的嘉宾,身着一套套华服的年轻演员们,从仕女拍屏风背后,鱼贯而出,在舞台的尽头,回眸一笑,长袖一甩,轻舞飞扬。
(注:中国华服日后台 拍摄:妺媤)
这场由共青团中央,B站,东家等联合推动的“中国华服日”活动,最终在多个平台进行了直播,观看者超过了数百万,弹幕里一片“来世还生种花家。”
没有关注过汉服的人,或许会以为,这是一场奇装异服的纯舞台表演,但事实上,这是一场自下而上,从15年前就发自民间的传统文化复兴运动。
发轫:加入“同袍”组织
西安,未央区,大明宫内,紫宸殿上,“中国华服日”如期举行。
在会场,当一位汉服运动者孙异唱到:“我愿重回汉唐,再谱盛世华章。何惧道阻且长,看我华夏儿郎”时,无数人亮起手机电筒,一边挥舞,一边合唱。
波波是那欢呼者之一,他来自2017成立的汉服社团“汉服上海”,是社团的负责人。
2006年,彼时25岁的波波,正在一家国企做人事。因为一档电视节目他注意到了“汉未央”社团在母校组织的一场汉服活动。出于对母校的怀念,他去了。
“实际上,那时候的汉服更多是从和服和韩服的设计而来,披着像一件图腾, 不像现在,汉服的制作,有很多考据。 ”
和大多数初次接触汉服的人一样,服饰之美直接震撼到了他。
活动结束的当晚,波波没有睡着,第二天他开始研究汉服。“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关于它的理论是什么?”
2006年左右,网络上关于汉服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汉网,天汉网和百度汉服贴吧,随着门户网站和贴吧的衰落,又逐渐转移到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以及东家等垂直于传统文化生活的平台。
从汉服的理论性文章起步,再到经史子集,波波的关注点也从汉服,深入到了服饰的背后。
2017年,波波辞掉工作,成立“汉服上海”社团,开始全职投入汉服运动。
如果我们把穿汉服的人分为几个层次的话,一类是单纯的汉服爱好者,另一类则是借由汉服,一脚踏入了传统文化复兴,礼乐复兴这场文化运动里的人,这类人被称之为汉服复兴者,他们又自称“同袍”。来源于《诗经·秦风》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近年来高校里的汉服社团增长迅速,但最早的汉服社团,基本上都是社会社团。和普通的兴趣爱好社团不同,汉服社团有强烈的对外进行传统文化宣传的意愿,也会经常参与政府组织的一系列传统文化推广活动。
社团的活动通常有三类,一类是传统节日相关的活动,意在恢复中国自己的节日文化:譬如花朝节,上巳,七夕,清明,中秋,重阳,元宵等;另一类是所谓“雅集”活动,通常在室内,以焚香,弹琴,读古籍等活动为主,还有一类是常规的传统文化活动。
(注:汉服上海社团活动)
“不是所有穿汉服的人,都是同袍。”在波波看来,如果一个人穿汉服的人,不能理解服饰背后的深意,没有一种使命感,那他就不能称之为“同袍”。
所谓使命感,其一就是让大众意识到,汉服,不是时装,也不是古装,而是一种民族服饰。
此外还包括了:复兴汉服,让汉服成为日常服装;以汉服为引,带动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等等。
追溯当代汉服运动,2001年的上海APEC会议是一个节点。彼时各国领导人身着唐装留下合照,正是这次活动,将民族服饰这个议题推入了大众视野。
那之后,一部分人开始思考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是什么,唐装被放弃,“汉服”一词逐渐诞生。
但汉服运动者并不是要简单地恢复一套“衣裳”,他们追求的也不是复古,而是复兴。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很多好东西,可是我们都埋汰了,服饰只是其一,很多人还不能欣赏汉服的美。”
而传统文化又是什么呢?
“简单说,就是仁义礼智信。”波波解释道。
传承:年轻的势力
从2003年左右发轫,经过十几年汉服运动者不断的“穿”衣实践,在一二线大城市,已经没有太多人会因为看到有人穿着汉服而诧异。
可以说,时至今日,经过前辈们的努力,汉服在年轻人群体中,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文化。不同的是,一些人是被前人们所创造的潮流裹挟着而走,另一些人则成为了潮流的新驱动者。
作为一名社会学博士,兰芷娜娜,本名杨娜,从2006年开始接触汉服,也是汉服理论探索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是《汉服归来》。 在书中,杨娜将参与汉服运动的人分为三类:一类是“庙堂“中人,即政府官方,一类是“武林”中人,包括汉服社团和汉服组织,一类是“江湖”中人,即普通的汉服爱好者。
少数民族史专业的阿熹,就是这样一位江湖中人。
2016年左右,阿熹在网上看到有人晒出汉服照,“太美了。”惊叹之余,阿熹辗转联系上了摄影师,对方将自己的汉服借给了她,并为阿熹留下了第一次穿汉服的影像。 从那之后,她就开启了汉服买买买之路,至今已有十几套汉服,平价者几百,价高者上千。
“贵的就会分期付款了,像明华堂那种上万的,现在肯定买不起,但结婚的时候,肯定要买一套啊。”阿熹笑着感慨。
(注:明华堂汉服)
阿熹并不常穿汉服,更多是在出门旅行或者一些节日的场合,带着隆重和纪念的味道。“就觉得自己很美,也会觉得很骄傲,尤其是有人来跟我合照的时候。”
阿熹把这种心情称作为“文化自信。”
不过,汉服的日常化推进依然艰难。
和很多汉服爱好者一样, 阿熹在熟悉的环境里反而不好意思单独穿汉服行走。在阿熹看来,越是一线城市,穿汉服的情况就普遍,而回到家乡四川崇州时,她都很难找到同袍,也不好意思一人上街。至于在学校,“如果校园里日常能看到十来个人穿汉服,我应该也会把汉服做常服穿吧。”
然而即便如此,对汉服的热爱,也正影响着身边的人,受阿熹的鼓动,室友们也穿起了汉服,“汉服已经成了我们的舍服了”阿熹如是说。
如果说阿熹更多是在以个人的身份复兴着汉服,留学日本的妺媤则已经成为了一名“武林人士”。
大概在2007年左右,妺媤就接触到了传统文化复兴这一股思潮,进而接触到汉服。妺媤的第一套汉服,还是母亲为其亲自制作。
2011年,高中毕业的妺媤,前往日本留学,很快就加入了当地的汉服社团。
和国内的汉服社团不同,日本汉服社团的存在,更多是为了向外国人来展示民族服饰。
(注:妺媤和日本汉服社同袍)
留学生活基本上被学习和打工时间所占满,举行活动的最大难点,就是场地和时间。由于日本大型的活动需要向政府报备,他们通常提前一个月就组织内容组织人,参加活动的费用,则由参加者自费。
最让妺媤印象深刻的,是社团成员参加日中45周年端午祭祀活动,由当地区政府的举办,规格很高。更多的时候,由于室内场地过于昂贵,他们的社团活动会选择在公园和广场等户外,经常有外国人上前来与他们合影,并表达欣赏。
“其实有时候,我们只要集体穿着汉服走在街上,不需要做更多,就是一种宣传。”
扩张:从爱好到制作
“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
在传统文化复兴之路上,东家联合创始人赵普的这句话, 或许是最好的脚注。
汉服运动刚兴起时,很多人都是通过考据查资料来自制汉服。而目前,根据关注汉服产业动态的“汉服资讯”的统计,超过9成的人,都是通过网络购买汉服,互联网也成了一个人初次接触汉服最主要的途径。
作为商家,也是最早的那批汉服运动者,衔泥小筑的子鱼,可谓见证了汉服从无到有的过程。
子鱼初次接触汉服,是在2005年,在网上浏览时看到日本大学生毕业祭的图片,其中有位中国留学生,所穿即是汉服。
“原来我也有自己的民族服饰啊。”这件事唤起了子鱼对汉民族服饰的好奇,他开始到处搜集资料,频繁地上汉网和天汉网。
2006年左右,汉网在成都举办同袍线下活动,子鱼的妻子飞燕是美术生,彼时已经在绵阳开店做汉服,同样前往参加了活动。
“组织者就说,哎,你也是绵阳的啊,我们这还有一位绵阳过来的姑娘。”
这场看起来“命中注定”的相遇,就这样改变了子鱼的人生轨迹。在此之前,子鱼就想过如何接地气地参与汉服运动,而不是只停留在网上讨论。“制做汉服”无疑启发了他,2007年,子鱼从国企辞职,和飞燕一起开始了汉服商家之旅。
(注:衔泥小筑汉服)
“当时家里人很难理解的,汉服,那是什么?汉服市场? 那时候基本上是荒漠。”
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找裁缝:零几年左右,几乎没人有汉服制作经验,顶多说是有中式剪裁经验。
俩人几乎走遍了绵阳所有的裁缝铺,最终找到两三家会做,能做,愿意做汉服的。”有些感兴趣的一听量那么小,工费那么低,就放弃了。”
在子鱼看来,早期的汉服商家,差不多是花钱请人来学怎么制作汉服。而早期汉服商家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让汉服重新存在。从0到1,从无到有,让她活起来,“至少让人在大街上能看到它, 让大众知道她是存在的。“
而目前的汉服产业,在子鱼看来,正处于从1-10,快速扩展的阶段。对汉服商家来说,除了让汉服进入更多大众的生活中,也要把它的文化内容,传递出去。
(注:子鱼和儿子身穿汉服)
在子鱼看来,传统文化作为一个这个体系,对专业人士来说都太庞大了,要复兴,就需要一个支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而汉服是非常棒的一个点。
服饰自古以来就是礼仪文化的一部分,入门又非常简单,只需要“穿”即可;另一方面,服饰又可以和很多其他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无论是诗书礼乐,还是琴棋书画,形成多种文化场景。
“我们的文化是很宽广的,我们是要通过汉服把她串起来,传统文化复兴,光靠汉服不行,但不靠汉服,路或许会更难走。 ”
新起点:汉服产业化
可以说,作为民族服饰和传统文化象征,汉服,是一套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衣裳。在其背后,是一整套传统文化生活方式。
如果说, 早期的汉服复兴运动, 无论汉服社团和汉服商家,都承担着浓重的文化输出角色,那么当前的,汉服复兴运动,越来越呈现出一种混杂的形态。
一方面,汉服商家和汉服社团的的分工越来越明确,围绕汉服的产业链正在形成的初期,并衍生出了汉服摄影,汉服体验馆等新的消费领域。
另一方面,在传统文化复兴大潮中,也出现了一些新兴的传统文化生活的平台。以东家为代表,这类平台聚焦“传统文化内容”和“匠人手工作品”,除汉服外,还涉及传统文化在器物的方方面面:陶器瓷器,茶道香道、首饰珠玉,文房用品、古琴刀剑等诸多品类。
这类平台是典型互联网企业,一方面,它扮演着电商平台的角色。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内容社区。以汉服为例,它既是商家的电商出口, 也是爱好者的交流社区。
消费上,围绕汉服,配套以发簪,茶具,印章,香炉,笔墨,古琴等商家,最终搭建了一个全方位的传统文化消费场景。
文化上,既有微博话题式的讨论社区,也有百度百科式的科普页面,囊括汉服的款式,汉服的演进再到汉服运动等众多条目。
此前,“汉服资讯”发布了《2017汉服产业报告》,根据该报告,现今汉服市场的总体主体消费人群已近一百二十万,平均年龄为21.15岁; 汉服商家已分布全国27个省、区、直辖市,其中以珠三角、长三角、四川省最普遍。而淘宝店上,能正常打开的汉服商家已达655家。从销售产值来看,前10位汉服商家的年度销售估算总产值达到1.4亿元左右。
尽管现代的汉服,不时陷入形制等争论。在诸如杨娜这样致力于汉服理论探索的人看来,能够称为“汉服”的服饰有以下特点:即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平面剪裁等。
但首先要明确的是,复兴汉服,绝不意味着要照搬古人的服饰和礼仪,而是要创造21世纪的汉服标准和礼仪。
并不是穿了汉服就不能戴眼镜,汉服也并非不能和其他衣服混搭,或者加入现代元素。穿着汉服,更不意味着就要过古人的生活。
更多的汉服爱好者和汉服运动者所希望的,是将汉服和当代社会相结合,展现出她的现代美,而在孜孜不倦地穿汉服的日子里,他们希望给通过“衣冠先行”的方式,迎来“华夏复兴”。
本帖de评分:
共
1
条评分
DB +11
、四爷
DB
+11
2018-05-02
(。・∀・)ノ゙每日笑话&热门段子&奇闻怪谈欢迎你
隐藏
本帖de打赏:
共
条打赏
隐藏
打赏
收藏
新鲜事
相关主题
15个超级坑爹的商品,我一定要给个差评!
15个自作聪明的操作,你TM还真是个“天才”!
章子怡15岁舞蹈比赛旧照曝光 身材出众长相甜美
SM这个男团出道15年之后竟被曝团员不和?!
女朋友每次约会要喝15块钱奶茶,太费钱了!我要分手吗?
时隔15年回归竟被曝团员不和?!
回复
引用
鲜花[
0
]
鸡蛋[
0
]
、四爷
ZxID:19975441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12-08-22
最后登录
2021-02-02
发帖
23052
在线
3520小时
精华
0
DB
275
威望
79722
保证金
800
桃子
1
鲜花
0
鸡蛋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qq
等级:
元帅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5-02
0
(。・∀・)ノ゙每日笑话&热门段子&奇闻怪谈欢迎你
本帖de评分:
共
0
条评分
隐藏
本帖de打赏:
共
条打赏
隐藏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鲜花[
0
]
鸡蛋[
0
]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