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工艺大师 | 朱孟文:把一块木头玩出“花”的90后木雕工艺师
社区服务
火星文
银行
结婚
道具中心
勋章中心
管理操作原因
基本信息
管理团队
管理操作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手机版
小说论坛
用户中心
搜索
银行
猴岛论坛
帖子
用户
版块
帖子
高级搜索
纪念馆
社区服务
签到统计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
猴岛论坛
贴图&拍客
玉溪工艺大师 | 朱孟文:把一块木头玩出“花”的90后木雕工艺师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
最近浏览的版块
« 返回列表
新帖
悬赏
任务
交易贴
自动发卡
拍卖
红包
际遇红包
0
个回复
[图文分享]
玉溪工艺大师 | 朱孟文:把一块木头玩出“花”的90后木雕工艺师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13-02-23
最后登录
2024-12-05
发帖
313435
在线
16855小时
精华
0
DB
368
威望
28082
保证金
0
桃子
20
鲜花
0
鸡蛋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qq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5-27
0
他今年27岁,在工艺大师的队伍中,只能算小字辈;他既能专心致志手握刻刀,也喜欢通过微信朋友圈广交各方工艺大师,在时尚与传统的交汇中,探寻古老的木雕工艺在新时代的艺术表现形式。 2017年他的作品《柿柿如意》获创意·云南2017首届文化产业博览会暨首届中国·昆明木文化产业博览会金奖,同年8月荣获云南省木雕协会授予的“云南名匠——木雕艺术师”称号;2017年9月,他被授予“通海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工艺师”称号。他就是朱孟文,一位90后的木雕工艺师。
视频请在wifi条件下观看
甘于寂寞,独辟艺术人生路
朱孟文出生于一个古建筑木工世家,爷爷和父亲都是通海小有名气的木工艺人。耳濡目染,当年父亲带回的边角废料成为他搭积木的小木块,木头的清香伴随着他的童年生活。初中毕业后,他跟随父亲走上了古建筑木工之路。
“生在木工世家自然要继承家业。父亲说,学会一门手艺可以谋生!这话说得很实在,却有深意。农村里有成千上百各行各业的工匠,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生存,在谋生的同时,不断打磨手艺,有的就成为一代名师。我听从父亲的话,并一直按父亲说的踏踏实实去做!”朱孟文说。
跟随父亲的建筑队,朱孟文从推刨子、拉锯子开始了自己的木匠生涯,双手磨起了血泡、磨出了老茧,到处是划伤,每天在繁杂的工地噪音中做着重复的工作。
“工作太苦太累,刚开始我也有放弃的念头。可我年龄那么小,身无一技,我能去干什么呢?爷爷、父亲靠自己的手艺养活一家人,那份男人对家庭的责任和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告诉我要吃得苦、沉下心,才能成为出色的木雕师傅”。
学艺4年后,朱孟文开始做出料的活计,选料、改板、设计,得心应手,古建筑木雕也做得形神兼备。
在实践中系统地学习了古建筑知识、熟练掌握了木雕技艺后,朱孟文选准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他要做工艺木雕。父亲尊重他的选择,并鼓励他:这条路可能很难走,我们做木匠的,既要手艺精湛,也是靠手艺吃饭。但我支持你!
2011年,20岁的朱孟文离开了建筑队,在家乡杨广镇大新村下普塘营的一条偏陋小巷里,搭起了自己的工作室。30多平米的工作室,建在老家的小院里,简单的空心砖围墙、石棉瓦盖顶,冬天四面透风,夏天闷热难耐。但走进去,别有洞天,各种木料、树根占了大半空间,工作台上摆满各式工具,一个年轻工匠的木雕之路,从这里起步!
七年来,朱孟文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独享一个人的世界,放弃了同龄人的游乐生活,埋头钻研木雕,从家俱雕花、茶盘到创意作品,每一步他都走得艰难而孤独。跟随父亲学到的手艺,为朱孟文的工艺木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年轻的他,并未受到传统的束缚,他自学了《素描基础教程》《中国画白描技法》《中国画画谱》《动物铅笔素描基础入门》《木雕图案》《中国木雕精粹》等相关专业书籍,任凭艺术创意与人生理想自由飞翔。
“在通海有好多木雕世家,都是子承父业,从事建筑木雕,像我这样主要做工艺木雕的几乎没有。我不愿受太多的束缚,只是在‘玩’的状态中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注定是艰难的路,但结果却是可以自己把控的。我很享受这个过程!”朱孟文告诉记者。
渐渐地,随着《一带一路》《福寿双全》《柿柿如意》《多子多福》《包菜》《一桶(统)姜(江)山》等作品的问世,朱孟文的作品渐渐广为人知,他用自己的勤奋和作品证明了90后的一代木雕艺人,并在“木雕之乡”通海崭露头角。
《柿柿如意》
青出于蓝,做通海木雕的传承创新之人
朱孟文的家离杨广镇小新村不远,小新村三圣宫里的一堂木雕槅子门是清末木雕大师高应美的传世杰作,代表了云南木雕的最高手艺,也影响了通海几代木雕艺人。这堂被誉为“中华第一神雕”的槅子门,被通海木雕艺人奉为学习的经典。步入木雕行业后,朱孟文多次去学习临摹,特别是其镂空技法,雕刻出五层立体空间,让人叹为观止。
小新村三圣宫槅子门
→
这堂槅子门成为朱孟文最初的学习范本,木雕技巧千变万化、推陈出新,但传统的技艺却是不变的。传承是朱孟文作品里的根本。朱孟文曾到景洪、瑞丽、腾冲等地学艺,当地是大型木料的集散地,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木雕大师就在当地开工作室,不同风格的木雕技艺荟萃一堂,正是学艺的好机会。朱孟文把自己的作品拍在手机里,以此牵线搭桥,结识了多位木雕艺人,交流学习不同风格的木雕技艺。
“这种学艺的方法,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在学习中,我逐渐确立了自己的作品风格:大道从简,返璞归真。”
朱孟文把自己的作品用手机拍下来,传到木雕朋友圈里,结识交流同道中人,取长补短、切磋技艺。
朱孟文在老家的小楼上辟出10平米的一方静室,展示自己的部分作品。作品里有不少寓意吉祥美好的,带有传统建筑木雕的影子,但在结构与表现形式上却有着朱孟文自己的创意。《柿柿如意》《喜鹊鸣荔》《多子多福》几件作品,均取材黄杨木,造型设计由完整的原木一气呵成,采用圆雕与镂雕的技法,写实自然、造型逼真、线条简洁、刀工细腻,将盆、树型、枝干、果实等物像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同时追求精美细致,枝干的曲折盘绕、树皮的粗糙皱褶、果实的灵动具象,近看生动逼真、精美感人;远观就如一件山水盆景,不同角度都是一幅别致的画面,虽安祥静立,却透着生命的律动。
《多子多福》
而《包菜》《香蕉》《一桶(统)姜(江)山》几件作品,栩栩如生地把日常生活中的菜、果展现得精美感人,让人惊讶这得需要怎样的功力才能把常见的生活画面雕刻得细致入微、形象逼真,这不仅需要专心致志更要有稳扎稳打的基本功。
《一桶(统)姜(江)山》
《香蕉》
《包菜》
再看《苦尽甘来》一作品:眼前两只苦瓜,静卧石板,果实鲜翠、藤叶繁茂,让人垂涎;最喜一旁有只小蜗牛,悄悄爬向苦瓜……
《苦尽甘来》
《秋趣》两只玉米果实饱满,闲置于枯木桩上,木桩上的香菇还在静静地生长,两只小蚂蚱爬在玉米上欢叫,活灵活现、真假难辨,让人爱不释手……
《秋趣》
作品《天道酬勤》取意深刻,但表现却乖巧,因主人的懒憜,闲置的水桶扁担间,蜘蛛结起了网,作品将细密蛛网雕刻得仿佛触之即破,小蜘蛛形象活泼,充满幽默。
《天道酬勤》
一组以北极熊、猩猩、大象等动物为主角的母子系列作品,表达了年轻的朱孟文内心深处的那份童心与对自然的喜爱。
《丝绸之路》取材于一段阴沉金丝楠木,依形在断面中雕出一队远行的驼队,驼铃声声、寓意深远。
《丝绸之路》
《福寿双全》在看似残破的阴沉金丝楠木木料上,朱孟文以浮雕技法雕刻出寿桃和蝙蝠,这是朱孟文通过朋友圈淘到的一块木料,因形利势,做出了这件取义吉祥的作品,正所谓朽木可雕、化腐朽为神奇。
《福寿双全》
朱孟文的作品着重细部造型的严谨,无论是一树一虫、一叶一花,细节处都透着生命的灵动和机巧,没有繁杂的装饰,在简略中追求具象,具象中又隐藏着令人眼前一亮的意象。朱孟文的作品获得业内人士广泛认可,有的出售了,有的被省内外藏家收藏。中国木雕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云南省文化产业研究会副会长、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蒋福生先生评价朱孟文的作品:“走出传统束缚,有自己的想法!”
《喜鹊鸣荔》
朱孟文说:“雕刻者和一块木头的缘份是可遇不可求的,我追求返璞归真的艺术风格,融入了我对生活的热爱,更是对艺术的虔诚。我还年轻,还有许多可以尝试和创新的机会!我会做得更好的!”
玉溪日报记者:杨雪 沈阳
本帖de评分:
共
0
条评分
隐藏
本帖de打赏:
共
条打赏
隐藏
打赏
收藏
新鲜事
回复
引用
鲜花[
0
]
鸡蛋[
0
]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