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女子图鉴》黑红后,《上海女子图鉴》为何哑火?
社区服务
火星文
银行
结婚
道具中心
勋章中心
管理操作原因
基本信息
管理团队
管理操作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手机版
小说论坛
用户中心
搜索
银行
猴岛论坛
帖子
用户
版块
帖子
高级搜索
综合游戏交流
跑跑卡丁车
QQ微信技术
社区服务
校园青春
签到统计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
猴岛论坛
影音天地
《北京女子图鉴》黑红后,《上海女子图鉴》为何哑火?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
最近浏览的版块
« 返回列表
新帖
悬赏
任务
交易贴
自动发卡
拍卖
红包
际遇红包
1
个回复
[影视资讯]
《北京女子图鉴》黑红后,《上海女子图鉴》为何哑火?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13-02-23
最后登录
2025-02-08
发帖
313869
在线
16887小时
精华
0
DB
757
威望
28082
保证金
0
桃子
21
鲜花
0
鸡蛋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qq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5-28
0
前阵子,一路黑红黑红的《北京女子图鉴》,在关注声中落了幕。
在剧中陈可曾被来自上海的女人罗海燕抢了单,这枚不甘示弱的川籍狼性女子,瞬间用更狠的手腕,把单子又抢了回来。其实这是官方安排的一大彩蛋,罗海燕是紧接《北图》播出的《上海女子图鉴》主人公。
《上海女子图鉴》于上周三上线。令人意外的是,声量远不及姊妹篇。
这似乎再次应验了国产剧中一直隐约存在的“地域鄙视链”。演员马伊琍曾在电视剧《双城故事》中饰演一个北京大妞,然而瓮声瓮气的说话方式却暴露了她的南方人小细嗓;细数其从业十多年来扮演过的都市女性角色,也是北方人居多。
为什么国产剧倾向于展现北京女人多于上海女人?而且剧中的北京女性,清一色的豪迈、大气、不拘小节,上海女人的脸孔也基本都是刻薄、刁蛮,编导演甚至不惜多用口音上的特色来强化这一刻板印象;
进一步的讨论,为什么明明是沪籍演员,却纷纷都要演北京人?(包括胡歌、孙俪等),有观众甚至调侃说,看了《上海女子图鉴》才知道,原来袁文康是土生土长上海银呀!
轮番上阵的《北图》、《上图》遭遇的冰火两重天反响,似乎提醒了我们,要开始认真重视,国产剧中有关地域的种种偏见。
《上图》为啥没《北图》火?
1 后播劣势
后播的确有天然的劣势,《上海女子图鉴》就没落好。《北图》刚播时的种种争议和不被看好,现在也“报应”到了姊妹篇身上。
例如,两剧都是采用“一女多男”这样的情感关系架构,对于不明就里的吃瓜群众来说,如果前作剧作技法不够好,拍成了“北漂女子集邮记”,那后作不用看也会被盖章:又一部集邮记。
其实,《北图》和《上图》,尽管声量不一,但都属于改编剧,在这个领域,“十部作品九部砸”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国情、审查限制等等都会给改编剧本就严峻的环境再披上一层霜。
尽管都同属优酷独播定制剧,但两部剧的出品方、摄制公司其实并非同一家:《北图》的联合出品方为打造过漫改剧《镇魂街》的雄孩子传媒,《上图》则由《将军在上》的推手兴格传媒来打造。这些只有行业内人士才了解的内情,普通吃瓜群众自然不知。
2 文艺调调难以接地气
第二点,我们来对比一下两版图鉴前六集的小标题↓
左《北图》右《上图》
小标题是每集的主题,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从以上截出来的两版前六集中就能看出,为何《北图》一开播,就遭遇了极大的舆论反弹。
《北图》前六集小标题,都极具煽动性和对抗性,“懂得饭局文化才能融入北京圈子”、“有欲望的女人不被男人喜欢”、“25岁的女人开始面临保养危机”,这种盖棺论定的言论,很容易一石激起千层浪,观众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都会忍不住参与到站队的论战中;
但《上图》的前六集小标题,就缺了一点这种煽动性。“甜蜜A货”、“教室别恋”这种小标题,语焉不详,难以让观众一下子get到该集主题,对于习惯了直给喂养的国产剧观众来说,这种偏文艺调的画风,很难打开局面。
3 高级脸女主不带量
第三点,我们来聊聊在国产剧中仍有相当存在感的演员问题。
《上图》的女主人选公布时,很有趣的,行业内与大众界,形成了非常割裂的评价。行业内多半都是赞美之声:“高级脸!”、气质上乘、不是流量演员、人气和曝光率没有透支、还能给观众带来新鲜感……赞誉集中在这几点;
而这些被行业内人士盛赞的优势,到了大众层面,却似乎都成了劣势。首先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这位叫王真儿的演员,究竟是谁?宣推如何去铺?
此前只有过几部作品经验的王真儿,在表演领域虽不算新人,也远远没到大众熟脸,比起早就有了“7哥”大名,在微博也坐拥3700万粉丝的戚薇,王真儿恐怕相当于一个素人。
这让娱乐资本论(ID:yulezibnelun)想起一位同行曾透露戚薇在《北图》中的片酬数字,当问到戚薇身价是如何抬到这一水平时,该同行说:”毕竟也是演过几部一线卫视热播剧的,是熟脸,虽然这几年作品不多,但大众认知度就在那里。所以的确值这个价格。”
这其实已经表明了当前电视剧市场的矛盾铁律之一:新人有新鲜感、综艺曝光度低、观众更容易进入角色,但这样就无法粗暴地带量;
而如果选用大众认知度高的艺人,片酬且不说,这样的艺人很难剥离出其身上的艺能感和“人设感”,再想认真打造一个深入人心的角色,恐怕会难上加难。
其实,早已撸完《北图》的小娱认为,戚薇在该剧中的表演可圈可点,也因为“双眼皮贴”等尽心尽力的配合宣传,不断炒高了该剧的热度。算是一个正向的例子。
4 北京是文娱媒体重镇
一部剧的收效如何,除了剧集制作本身,宣推造势也相当重要。两版图鉴的热度差异,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文娱媒体的关注力度差异。
就像咪蒙把办公地从待了十年以上的岭南(其创业前曾是《南都》深圳版编辑之一)搬到北京来一样,北京,是全国文娱媒体重镇,不管你对这座城市喜欢还是不喜欢,你想在文娱领域有一番发力,必然要来这座城市。
所以,当《北图》还在宣传造势时,一支又一支预告片引发了很多讨论,因为片中拍摄的都是媒体们再熟悉不过的国贸、CBD、工体、三里屯……甚至连剧中展现的“2008年工体一杯鸡尾酒才58块钱”,都会有自媒体大书特书。
正因为展现的是和自己零距离的生活,所以《北图》“经得住多少诋毁就能担得起多少赞美”,而上海,又离话语权风暴眼中人的生活太远了一点。
长期以来,能在大众层面刷屏的上海印象,永远都聚焦在老几样:外滩看东方明珠、“人民广场吃炸鸡”…巧的是,这首歌演唱者阿肆也为《上图》创作了一首特别洗脑的片尾曲;
所以当传神刻画上海生活的这一版图鉴上线了,平日里有相当多表达欲的文娱媒体,一时间都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
有趣的是,在检索两版图鉴的相关文章时我们发现,讨论《北图》的,以行业媒体居多,话题聚焦在翻拍是否得宜,甚至是现实题材都市剧的表达尺度边界等更形而上的问题;
而讨论《上图》的则有不少走趣味路线的人文类公号,包括“剧中腌笃鲜就在雁荡路的小饭店里”(文旅消费类)、“没有本地户口,你在上海婆婆面前什么都不是”(社会话题类)……
这其实也符合两城在大众心中的刻板印象:北京,只适合工作与拼搏,不适合生活;上海,只谈工作不谈生活,没有点小资情怀,哪好意思说自己漂在上海?
5 不同社区用户审美分野
不仅是北京和上海掌握话语权的自媒体差异巨大,在不同社区平台,两版图鉴的关注度也有很明显的不同。
在知乎上搜“北京女子图鉴”关键词,相关的回答有110个;而同样搜上图,相关回答个数并未减少,甚至还增加了2个。这充分说明了不同社区用户的分野。
在知乎这种极度扁平、表达门槛相当低、碎片化表达强盛的平台,更洋气、更多tag的《上图》,拥有很多可以发酵话题的空间。日本班底、高级脸女主…都可以炒一波。不过,明明话题度不减,这样的热度却无法直接导流到播放数据上。
再看豆瓣上的剧评数,《北图》的长剧评共有593篇,短评则有8373条;《上图》的长剧评是86篇、短评是1342条。这其中当然也有一部已播毕、一部才开播两周的客观原因,但肉眼可见的热度差异仍然不容忽视。
那么,《上图》是真的技不如人吗?还是纯吃了后播的亏?我们试图来剖析一下。
《上图》真的没《北图》好吗?
截止到周日早上11点,《上图》在豆瓣上的评论人数还没有突破5000,并非更新日,总播放量比昨日缓慢地增加了1千万,目前是2.67亿。比起《北图》4天3亿、豆瓣评分人数超2万的彪炳战绩,《上图》确实差距挺大。
但是,仅从品质上来说,《上图》真的没有《北图》好吗?两剧异同点在哪里?从这两版图鉴遭遇的冰火两重天反响,我们能看到国产剧市场的哪些现状?
1 日本班底营造的“高级感”
应该还有人记得被《将军在上》红蓝搭配的恐惧。同样是请到日本的和田惠美担任造型设计总监,这部剧和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可能差了有十个《十面埋伏》。
但合适的示范转眼就来。《上海女子图鉴》的总制片人与《将军在上》都是金屹菲,她动用了自身的一些日本制作资源,为《上图》铺排了这样一个班底↓
其中,美术总监与《将军在上》是同一人,为日本美术协会会长小泽秀高,他此前为《失乐园》等多部影片担任过美术设计;美术指导渡边由利也来自日本;再加上灯光指导赤津淳一(代表作:日剧《亲爱的朋友》)、梳化指导井川成子,在服化道等硬件上的纯日本班底,终于使得《上图》成为皮相最接近原版的一部。
不过,这样的悉心安排也会过犹不及。
有不少观众在弹幕里发问:强行日剧滤镜是否真的得当?室内场景暗得都看不清人了,还会暴露演员的皮肤状态,粗粝感明显,我们是改编,还是完全照搬?
再说了,谁说日剧就一定是阴暗的色调、阴暗的打光呢?同样是办公室内景,《东京女子图鉴》是这样的↓
尽管这种操作手法实际落地后仍有问题,但按着纯日本硬件班底打造的《上图》,光靠卖相还是唬住了一批人,豆瓣打分是比《北图》高的。
这充分说明了文青对说不清也道不明的所谓“高级感”和“逼格感”的追求。
2 以地标来驱动的上海本帮故事
高级感却不能当饭吃。至少不能直接导量。
此前该系列主创接受采访时说过:《北图》想要打造的是一种乱糟糟、接地气的感觉,这也符合北京给人的一贯印象;上海本身的洋气值在那儿。
“我同样去参加北京和上海的活动,肯定不穿同一套衣服,上海会偏精致、细致,北京会更随意随性一点”,总制片人马筱楠曾经身着一身红衣红裙参加在京举办的优酷春集大会,但若要穿这一身到上海的酒店走一圈,“会有点土吧?”
这也是两版图鉴从策划阶段就开始走向的明显分野。《北图》中没有明确以地标作为每一集故事的区隔,因为北京很多地方走出去都没有明确的高大上与接地气的区分,从三里屯走出来没多远,就可以直接去吃再接地气不过的脏摊儿;
而《上图》中,女主罗海燕从刚毕业时,囊中羞涩,只能住城市外围的郊区,到稍有经济实力后便卯足了劲儿往城市中心钻,都交代得很清楚。
为什么要这样拍?《上图》特意用一集的篇幅告诉观众:住在梧桐树下才是上海。
其实,要说抢眼的噱头、话题,《上图》一点也不比《北图》少,不仅有梧桐树下找房子,还有长乐路定制西服、雁荡路吃腌笃鲜…编剧本就是上海人的《上图》,对这座城市的种种行为范式,捕捉得可算精准。
长乐路的定制西服店
小娱有话说
去年《我的前半生》热播时,小娱(ID:yulezibnelun)留意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弹幕提问:马伊琍居然是上海人?
如果不是在40岁之龄又回头演上海囡囡,恐怕很多人都不会想起,她明明就是标准的沪籍演员。毕竟,大部分观众熟识她,在2007年的《奋斗》,一部并未明确说地点的都市剧,但所有人都操着一口标准的京味普通话;
之后,马伊琍又伙同朱亚文出演了《北上广不相信眼泪》,已经明确把“北京爷们”、“上海姑娘”打到话题点,观众记住的仍然是这对北京上海杂交的夫妻在广州漂的事实,上海的标签,又一次被淡化;
再后来,马伊琍与陈建斌主演了《中国式关系》,一部由男性角色主导的都市剧,说的仍然是纯正的北方普通话。在国产都市剧的语境中,北京,是显性文化,如果没有特别强调,基本都默认故事发生地在北京(或北方)。
同样是在《我的前半生》中,饰演马伊琍母亲的许娣,是出品方新丽传媒长期合作的演员,她来自北京,这回却硬凹上阵演了一位上海妈妈,其在表演时刻意在每句话结尾都加一个“~的呀”来强行上海腔调,此举曾引发上海观众的不适,
“个么,阿拉上海银不会这样~的呀~太假了的呀~”
为什么国产剧总倾向于展现北京人?仅仅只是因为南方人的“不争不抢很矜持”?还是因为北漂的烟火气、草莽生长更能囊括当下整个中国都市的精神面貌?也许,这就需要另起一篇文章来好好说说了
本帖de评分:
共
1
条评分
DB +15
广告猪
DB
+15
2018-06-02
๓老舔没毛病ﻬ
隐藏
本帖de打赏:
共
条打赏
隐藏
打赏
收藏
新鲜事
回复
引用
鲜花[
0
]
鸡蛋[
0
]
雾中列车`
ZxID:17730012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12-03-07
最后登录
2024-11-13
发帖
49275
在线
9440小时
精华
0
DB
729
威望
20390
保证金
0
桃子
1
鲜花
0
鸡蛋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qq
等级:
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6-02
0
๓老舔没毛病ﻬ
本帖de评分:
共
0
条评分
隐藏
本帖de打赏:
共
条打赏
隐藏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鲜花[
0
]
鸡蛋[
0
]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