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191919][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529/82a27a859225442096735cd03e0ec943.jpeg[/img][/color]
[color=#191919]编者按:1978年至2018年,是一段我们曾经以不同年龄积极参与的历史,一个我们曾经以不同角色生活在其中的真实世界。我们曾经驱散阴霾,信心百倍;我们曾经备受挫折,心灰意冷。但是最终,我们没有迷失方向,我们勇敢地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color]
[color=#191919]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机,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沉思的时刻,使我们可以回望历史深处,记录荣与衰、权衡利与弊、评议长与短、分析得与失,从而得以探寻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牵系国运进程的变革力量。[/color]
[color=#191919]相对于这一持续40年的大变局,40篇巨细混杂的文章着实难以再现其全貌,甚至配不上这一段空前绝后的历史。然未有涓涓细流,何来历史长河之奔涌?哪怕是还原一部分记忆,也有助于我们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将改革推向新的境界。[/color]
[color=#191919]刘溜/文[/color]
[color=#191919]一[/color]
[color=#191919]1981年年初,24岁的复员军人叶京来到海淀区政府上班。这是他复员后的第一份正式工作,也是最后一份。为了符合国家干部的形象,他剪掉长发,改留一个利索的小分头,衣着也中规中矩。只有在不上班的日子里,他才换上喇叭裤,戴上蛤蟆镜。[/color]
[color=#191919]这一年他的“发小”王朔仍窝在家里,有一搭没一搭地写着小说。他们热衷于“臭贫”,见到漂亮的女孩就厚着脸皮搭讪。[/color]
[color=#191919]“你说你长这么漂亮还让不让人活了,我也就豁出去高攀一回了。”这一招屡试不爽,女孩们听了没有不受用的。[/color]
[color=#191919]叶京在海淀区政府的工作,是一个人人称羡的铁饭碗。上班很清闲,基本上没事可做,每天沏好茶后,就在办公桌后看看报纸,打打电话,有时到下属的街道办事处溜达一圈,好吃好喝。[/color]
[color=#191919]但叶京对那地方却很反感,“都打着官腔,那是个衙门”。不论在部队还是在单位,他总是跟领导无法搞好关系,他从骨子里讨厌领导。[/color]
[color=#191919]1977年入伍的叶京是一名装甲兵。他曾在军事技术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因此获得在和平年代殊为不易的三等功。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将军,指挥千军万马,一夜之间把美帝苏修赶出地球。“那时觉得美国不堪一击,从小灌输的就是这个。”[/color]
[color=#191919]这个理想惨遭破灭。这名勤奋的装甲兵发现,“你苦练军事技术,想着为国捐躯,身边却不断有人踩着你的肩膀上去,不断有小人得志,心里肯定不平衡”。[/color]
[color=#191919]这时有人撺掇他回来考大学,于是他结束了两年的军队生涯,参加了一次高考,考得不太如意。无所事事地待了一年多后,父母对叶京说,你不能再吃闲饭了。[/color]
[color=#191919]叶京是作为优秀人才被引进单位的,他的档案堪称完美:共产党员,学雷锋积极分子,立过三等功。[/color]
[color=#191919]二[/color]
[color=#191919]从1980年年底到1981年1月,电视上直播审判“四人帮”的过程,历时一个多月,叶京看了一个多月。[/color]
[color=#191919]这个刚刚因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而声名大噪的人回忆说,他是以旁观者的取乐态度观看那一重大政治事件的。“就拿它当电视剧看,比电视剧精彩。”[/color]
[color=#191919]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化大革命”、对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做了总结和评价。[/color]
[color=#191919]“我没觉得毛泽东有错误,谁没错误,又不是他一个人。”说到这件事时,叶京不以为然。[/color]
[color=#191919]不仅是叶京,那一拨成长于“文革”时期的军队大院子弟最崇拜的人就是毛泽东。叶京上学时,第一堂课学的就是“要认清我们的敌人和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任务”,还有“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毛主席”。[/color]
[color=#191919]跟毛泽东一样,叶京喜欢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喜欢《水浒传》里的反叛者,反感宋江的招安。他看《共产党宣言》,信仰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color]
[color=#191919]1976年毛泽东去世时,叶京顿时觉得“天塌了”,“完了,中国完了,就跟一个家庭一样,家庭支柱走了,当时就是这感觉”。他和几个朋友去了天安门,虔诚地排成一排,向披着黑纱的毛主席像深鞠三躬。[/color]
[color=#191919]“我们心里默默地说,继承毛主席的遗志,拯救中华民族,但我们根本不知道中国的危难在哪儿,不知道从何下手。”他说。[/color]
[color=#191919]现在的叶京,不再相信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能够实现,也认为那种“吃饭前都要感谢毛主席,把个人崇拜变成宗教的做法太可怕了”,但毛泽东在叶京心目中仍是无可替代的伟人,“太伟大了,他的著作到现在看还是经典,受他的教育受益匪浅,受用到今天”。[/color]
[color=#191919]“毛泽东永远把理论置于实践当中,结合得最好,实践又转化成理论。为什么王朔在20世纪80年代末大行其道?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继承了毛泽东的衣钵。那些右派都更有文化、更有理论,但文化是带有革命性的,这个革命就是实践。理论要转化为实践,很多人觉得这太通俗了,但很受用,一生都受用。”[/color]
[color=#191919]当王朔的小说和叶京的电视剧被人称为痞子文学时,叶京理直气壮地说:“这是对我们的褒奖。”他举的例子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提到,当年他上井冈山的时候,曾被国民党右派称为“痞子运动”。[/color]
[color=#191919]他说,自己是一个长有反骨的人。[/color]
[color=#191919]三[/color]
[color=#191919]1957年,叶京出生在军队大院,并在大院里长大。[/color]
[color=#191919]军队大院的孩子是一个特殊群体。因为父辈们“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打下了江山”,他们便享有出身上的优越感,享有其他同龄人享受不到的优越生活。当全国人民还在为温饱发愁时,这拨军人子弟则时常去光顾著名的老莫餐厅。[/color]
[color=#191919]那时,从公主坟到石景山一带和长安街的两侧都是神秘的军队高墙大院。叶京所在的是训练总监部大院,父亲是一位老军人,曾亲历西安事变“捉蒋”、挺进大西南、解放渣滓洞等历史事件,解放后担任重庆公安部队参谋长,后赴京担任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四总部之一的训练总监部要职。[/color]
[color=#191919]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家长们都忙于工作和政治任务,大院的孩子像野草一样疯长,顽劣、淘气、四处滋事、无法无天。叶京哥儿俩和他们的“发小”们偷过柜台里的水果糖、鸭梨、苹果,后来发展到抢东西,抢人家的军帽。人家戴在胸前的毛主席像章,只要是他们没见过的,就抢过来。他们还抢过冰棍,人家小孩刚买,纸刚剥开,他们冲过去抢了就跑。[/color]
[color=#191919]有一回,他们院里接待了一批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当那些人受到英雄人物一般的招待时,这帮少年却将英雄们的钱包偷掠一空。看到英雄们陷入惊慌,他们乐不可支。他们并不是真的想偷钱。[/color]
[color=#191919]如果谁好学上进,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还爱学雷锋,他们就会大加调侃——“假积极”。这种态度反过来又影响着他们自己的行为方式。叶京说:“我们觉得,以好人的行为方式当好人,人家会不会觉得你特假?不能用真积极的方式表现真积极,你说我假积极,我就不积极了,我就只好以坏人的方式当好人,或者干脆破罐子破摔。”[/color]
[color=#191919]四[/color]
[color=#191919]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父亲老是数落叶京:“看看你,留长发,穿喇叭裤,男不男女不女的。”[/color]
[color=#191919]1979年,刚刚从部队复员,叶京便去广东转了一圈,从此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倒爷生涯。即使在政府部门上班期间,叶京也一年跑好几趟广东,请假去。去之前搜刮一通粮票,自己家的、周围朋友家的,全是白给,到广东后再拿粮票换成钱或者实物。[/color]
[color=#191919]大院子弟的臭贫在广东大受欢迎,“广州人尤其是女孩,觉得北京人怎么这么逗啊,损人,挖苦人,从不正着说你,都是反着绕着说你”。[/color]
[color=#191919]在广州,他遭遇过抢劫、打架、欺骗。有一回在大街上,叶京装满粮票的军绿书包被抢走了,那些粮票可是他好不容易凑来的。[/color]
[color=#191919]至于倒卖过程的种种细节,叶京说,“我要留着写小说的”,不过他表示,关于那段故事,《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都讲到了,打架,为一块假宝石而背叛哥们儿,这些都实有其事。[/color]
[color=#191919]从广东带回喇叭裤、电子表、蛤蟆镜和服装后,先让自己人挑,然后在街边摆摊叫卖,王朔他们也都帮他卖过,再用赚来的钱去大吃大喝。[/color]
[color=#191919]他们自己也是这样一身行头。“刚开放时,跟着穿喇叭裤,戴蛤蟆镜,毫无思考和反抗能力,大家都那么走,没有抵抗能力,只是跟着走。”[/color]
[color=#191919]喇叭裤分大喇和微喇,“大喇是特别有象征意义的服装,表现人不加选择、崇洋媚外的心态”。[/color]
[color=#191919]穿喇叭裤是很有讲究的。叶京说:“下面最好穿双小尖头皮鞋,走路时皮鞋不时地从裤脚里露出来,本来就擦得油光锃亮,喇叭裤再帮着把皮鞋蹭亮,站住时刷的一下就把皮鞋全盖住了。”[/color]
[color=#191919]蛤蟆镜则是因为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而风靡一时,在这部科幻片中,长得非常帅的男主角永远戴着一副蛤蟆镜。[/color]
[color=#191919]1981年12月3日,陕西显像管厂正式投产,才结束了中国不能配套生产彩电的历史。但早在50年代,来自匈牙利、苏联、罗马尼亚的彩色电视就已经进入部队大院了。1979年,叶京家有了一台托人从深圳走私进来的日立彩电。[/color]
[color=#191919]1981年电视台播放美剧《加里森敢死队》,在即将播完时片子被禁了。它讲的是二战时一群死囚犯立功赎罪的故事,给很多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color]
[color=#191919]“首先是题材上给了人们一个冲击,因为那时看到的都是英雄主义题材的片子,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都是印上烙印一样分明。但《加里森敢死队》用了一批我们认为的坏人,有缺陷的人,最后还把这群人塑造成了无所不能的英雄。”[/color]
[color=#191919]不仅好人坏人之间的界限不分明了,“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概念也模糊了”。[/color]
[color=#191919]五[/color]
[color=#191919]因为邓丽君,叶京和父亲一度吵得不可开交,并上升到政治的层面。[/color]
[color=#191919]邓丽君的歌曲在“文革”后期就传入了内地。叶京第一次听邓丽君的歌是在1978年,他二姐从深圳回来,带回一台日本松下录音机和几盒邓丽君的磁带。当晚,叶京坐在写字桌边,听了整整一晚邓丽君,“都听懵了”。但是叶京的父亲反对邓丽君的靡靡之音,好多次要没收录音机。[/color]
[color=#191919]有一天,他父亲突然冒出一句:“你知道吗,邓丽君是反共的,《何日君再来》就是当年反对共产党抗日的歌曲。”叶京故作幼稚地问:“爸,你们打日本鬼子的时候,就有邓丽君了?”这一问把他父亲也弄糊涂了。[/color]
[color=#191919]叶京说,他后来才知道父亲确实说对了:“那首歌就是反共的,是1945年日本人被打跑以后,很多人借这首歌来怀念日本人。”[/color]
[color=#191919]但叶京当时怎么也不相信,他觉得父亲什么事情都往政治上靠。“我觉得他很无聊,他觉得我无知,我就说他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变化,不能接受新鲜事物,他们的思想已经僵化了。‘新鲜事物’这个词正大行其道,成了我的尚方宝剑,我经常拿着它反击我爹。”[/color]
[color=#191919]邓丽君的歌,他一直听到90年代初,其间没少跟父亲争吵。他父亲曾经堵上耳朵以示抗议,叶京就故意把音量开大。“最让他生气的是,他一进来,我就啪嗒把录音机关上,他一出门,我又啪嗒给开开。因为这个我们争得面红耳赤,他有时破口大骂,甚至要把我轰出家门,滚,不要回来了。当然这是气话。”[/color]
[color=#191919]六[/color]
[color=#191919]那一年,叶京又参加了一次高考。为什么想上大学?“不是想当知识分子,多读几本书就是知识分子吗?我就想混个文凭,大家都觉得文凭还挺管用的。”[/color]
[color=#191919]“每天复习,交点钱上补习班,看到所有人对知识的那双渴望的眼睛,我就觉得挺好笑的,每天坐在那里,都老大不小了,像个小学生似的,认真听讲,还记笔记。我们这些人爱颠覆自己,老正经不起来,上学是很正经的,我从小干惯了不正经的事,突然坐到特正经的环境里,特别不适应。”[/color]
[color=#191919]叶京坐在那里,但听不进去。他喜欢历史,怕语文,尤其是古汉语,在他听来就跟听天书一样。“一听说考这些东西,就觉得特不可思议,特别怕考试,特别痛苦,而且是跟一班上了年纪的人一块儿考。”[/color]
[color=#191919]那一年他考上了北京师范学院(现在的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上学是走读,上班上学两边兼顾着。但上了不到一年他便退学回单位了,“大学比补习班还无聊,巨傻,讲文艺概论,乱七八糟的,还要死记硬背,现在还在残害一大部分人”。[/color]
[color=#191919]从上班开始,叶京跟大院子弟们的“组织”脱离过一段时间。那帮人偶尔碰到他,就问叶京怎么不理他们了,说他假清高,爱学习了。“现在老朋友见到我还爱揭我这段短,把这当成一个笑话,还在笑。”[/color]
[color=#191919]七[/color]
[color=#191919]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叶京痛下决心离开单位。[/color]
[color=#191919]1982年,有人向上头反映,叶京身为党员和国家干部,居然投机倒把、走私贩私。叶京认为,那是单位领导看他不顺眼,认为他目无领导,所以要找个事整他。为这事,公安部门成立了一个专案组,派出公安人员南下广东调查,调查结论是,倒卖所得总共为700多元。所有跟着他卖过电子表、军装的朋友们,也都被一一调查。“问电子表多少钱卖的,60,70,卖完后一块儿销赃,就是吃了。你是共产党员,又是国家干部,是不允许私自干这事的。人家就抓你这把柄。”[/color]
[color=#191919]叶京被关进了拘留所,住在不到10平方米的地方,跟各种犯人关在一起,每天看着小铁窗外边鸽子自由地飞来飞去。与拘留所一墙之隔的是海淀食品厂,他们每天闻着食品厂飘过来的香味,“特损,我们一天两顿饭,吃窝头,吃不饱,特饿,这是生理上的折磨”。他不知道要被关多久,几次想撞墙自杀,但没那勇气。在那儿,“大家互相传授经验,会偷自行车的学会了偷煤气罐,犯人天天就聊这些”。他还被传染上了肺炎。[/color]
[color=#191919]关了半年后,他被放了出来,回到单位做了三个月的检查。他感到再也待不下去了,决定辞职。他父亲知道后,又气又伤心,竟向儿子下跪,苦劝他不要辞职。但他还是坚决地离开了单位,回到原先的“组织”里,和他们一起到南方折腾。[/color]
[color=#191919]这一折腾就是很多年。[/color]
[color=#191919]八[/color]
[color=#191919]如今的叶京已届知天命之年,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这部近乎自传的电视剧中,他对他们南下当“倒爷”那段时光大书特书,他们的青春充满了混乱、盲目还有背叛,但底色依然纯净而美好,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最终战胜了一切。[/color]
[color=#191919]叶京长着鹰钩鼻,有一双锐利的眼睛,聊起天来有如水银泻地一泻千里,不需你问就能顾自不断地扯开去,拽都拽不回,但如果是他不愿回答的问题,问再多遍也是白搭。过去的事情仍在影响着他的今天。他对六七十年代有一种怀旧的情感,他不时提到,那时候的人都很淳朴,男女之间很纯洁,“不像现在的女的找男朋友,一定要房子车子票子,讲物质条件,像《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金燕那样的女孩,为了喜欢的男人可以不计牺牲,那时到处都有这样的女孩,现在还能找到吗?”[/color]
[color=#191919]然后他直问记者:“比如你,能做到那样吗?”[/color]
[color=#191919]记者答:“金燕多可怜哪,被高洋坑害得那么惨,几乎要自杀,这样的女孩还是少出几个为好。”[/color]
[color=#191919]他不断喃喃自语道:“哦,金燕可怜吗?金燕可怜吗?”[/color]
[color=#191919]他又说:“改革开放之前人人都是白纸一张,心态很干净、质朴,没有现在的浮躁之气,不会去追求更多的物质利益。从来不发愁,‘文革’时那么苦,忍饥挨饿都过来了,都比现在过得快乐,心灵的净土特别充实,没有更多的欲望。为什么我说毛主席伟大,他把人所有的欲望都转移到理想主义、共产主义的蓝图上面去了。”[/color]
[color=#191919]他的怀念集中在几个词汇:“文革”、“信仰”、“淳朴”。他的感情仍然停留在那个“阳光灿烂”的时代。他说他现在终于理解了那些固执、不开化的父辈们,但不能理解“80后”这些“空洞、没有内容、没有信念”的年轻人。他说自己就是那“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源人。[/color]
[color=#191919]附:1981大事记[/color]
[color=#191919]《新婚姻法》实施[/color]
[color=#191919]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婚姻法》颁布实施。[/color]
[color=#191919]宋庆龄逝世[/color]
[color=#191919]5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接收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5月29日宋庆龄病逝于北京。[/color]
[color=#191919]中美商贸委员会[/color]
[color=#191919]6月,中美设立联合商务贸易委员会,此后基本上每年举行一次联委会会议。[/color]
[color=#191919]《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color]
[color=#191919]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全面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提出必须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会议选举邓小平为中央军委主席。[/color]
[color=#191919]“一国两制”[/color]
[color=#191919]8月26日,邓小平正式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color]
[color=#191919]百事公司进入中国[/color]
[color=#191919]受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鼓舞,百事公司与中国政府签约,在深圳兴建百事可乐灌瓶厂,宣告了投资中国历程的开始,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美国商业合作伙伴之一。[/color]
[color=#191919]女排夺冠[/color]
[color=#191919]11月16日,中国女排首次荣获世界冠军,开始了女排五连冠的辉煌历程。[/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