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养了一只白猫,名叫安娜。最近,崔永元大开家门,接待了一波又一波记者,安娜猫在一旁看着。安娜有时能理解她家铲屎官:我家铲屎官看见他们就恶心,今天和媒体讲了一天在网上铲屎的经过。有时也为呆在这样的铲屎官身边感到压力太大:谁能领我走,呆在他身边太紧张了。安娜说的话出自崔永元微博
有人看他发那么大火,就问,你是不是想蹭热度再火一把?他一听这话更上火了:你知道你崔叔当年有多火么?1996年,中央电视台开播了国内首档谈话类节目《实话实说》,崔永元是这档节目的首任主持人。到了第二年,有一份收视统计样本说,在1997年的3到6月间,每周日早上的7点20至8点(即《实话实说》播出时段),在拥有电视机家庭的8.52亿观众中,62%以上的人在收看《实话实说》。风头甚至盖过当时的老牌明星栏目《东方时空》。于是一夜之间,全国人民都喜欢上了这个平民化的主持人:头发多得像是戴了假发套,总是一脸坏笑。说话像唠嗑,语调很冷,但很幽默。观众则像来赶话场,大家一笑,现场的“实话实说”乐队便鼓槌一敲。台上台下,好不热闹。隔壁的《东方时空》节目组说,看白岩松(时为《东方时空》主持人)的脸,老觉得出了什么大事,转过去再看崔永元,就啥事都没有了。节目有多火,崔永元就有多火。《实话实说》就是崔永元,崔永元就是《实话实说》。他用一种谦虚的方式说明了这一点:父亲给我取的名字,拗口,不好记,以致我的名字出现在荧幕上百次,观众也记不住,还是习惯喊我“实话实说”。一夜成名,他难掩兴奋。他说那会儿起码有两年飘的找不着北,走在大街上,警察见了都给敬个礼。下乡做节目,享受的是警车开道的大人物待遇。“我都来了,警车不开道,你警车留着干吗用的?”到了1999年,红到赵本山都来照搬《实话实说》的节目流程和风格,打造春晚小品《昨天今天和明天》,并请他本色出演。崔永元的父母却在他走红后第三天就劝告他,爬得越高,摔得越狠。果不其然,在2002年于声名鼎盛之际,也于抑郁症深重之际告别《实话实说》的崔永元,迎头撞上2003年的《手机》事件,一下子撞懵了。一
但是,当年他没像今天一听说冯小刚要开拍的新片名叫《手机2》便出手迎击,而是等到《手机》下映,才发出质疑和追问。他质疑的是,影片里,葛优饰演的“主要精力放在乱搞男女关系上”的节目主持人严守一,不仅影射和丑化了他本人,还认为范冰冰饰演的小三武月,通过肉体交易接替严守一上任节目主持人,影射和丑化了他的同事和晶(现实中,崔永元离开《实话实说》后,和晶成为第二任主持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他追问,为什么冯小刚在开拍一个月前,向他请教主持心得和节目内幕,以及上映前一周请他到家里包饺子吃,都闭口不提主人公乱搞男女关系这档子事。当问及剧情,冯小刚熟练地把“真相”包进饺子皮,说:到时候你看吧,一定会给你个惊喜。这个惊喜让崔永元吃了一惊。《手机》里的严守一就是崔永元的惊天大新闻,也让饰演“严守一”的葛优连忙出来辟谣:我演的绝对不是崔永元!《手机》中的严守一不仅是花花肠子,而且还是个谎话大王:在公众面前讲真话,生活之中却说假话。这要说演的是崔永元,岂不麻烦大了?葛优承认揣摩角色时,参考了崔永元的节目。但他说,我研究了很多人的谈话节目,来加强这个人物的表演,比如窦文涛。我研究了谁,就说我演的是谁,这说不过去。《手机》制片人王中磊也一口否定影射之说,他的回应表达了三重意见。他说,冯小刚事先找过崔永元了解谈话节目的结构形式,《手机》编剧刘震云,也为崔永元的新书写过序,大家关系都不错,崔永元现在泼妇骂街一样的做法,他感到不理解。他又说,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显然是在给他的新节目《电影传奇》炒作。最后当被问起,既然冯小刚和刘震云都与崔永元关系不错,那是不是崔永元在配合你们炒作。王中磊还是一口否定,他的话对《手机》毫无帮助。范冰冰则在时隔多年,因为“阴阳合同”事件,主动给崔永元打了电话,哭着说当年自己年纪小,不知道给崔永元带来这么大的伤害。并解释发的那条《手机2》开拍的“开心”微博,只是合约在身,不得不发。《手机》里另一位重要角色、饰演节目策划的张国立,至始至终保持中立,但也转发了冯小刚宣布《手机2》开拍的微博,并留下一句经典台词做转发语:做人要厚道。崔永元的母亲专门打电话劝他,说,葛优都声明演的不是你,你不要因为这件事太费心。但关注《手机》事件始末、时任《北京青年周刊》专栏作者的何东认为,这不是一个声明就能撇清那么简单:冯小刚的《手机》去年年底刚一露面,所有人观后的第一注意力,并没有集中在事先炒作的什么手机秘密上,而是马上就把这个一点都不搞笑的贺岁片,立即就跟男女乱搞,还有崔永元和《实话实说》挂上了钩。事实证明,大众对于寻找严守一与崔永元有多少相似点这一游戏的兴趣,远远高于对电影本身的兴趣:人们从“有一说一”到“实话实说”,从其中严守一的头型甚至手势上,都似曾相识到崔永元身上。严守“一”、崔永“元”,元即是一,一即是元。崔永元说,影片里许多台词都是照抄他的自传《不过如此》。大众并不关心真相。这条发布在天涯上的帖子,就一度成为热门,得到众多附议。崔永元去东北出差,一下飞机,就有记者扑过来问,你能对你的妻子负责任么?他反问:我跟你父母差不多大,你回家也会这样问你的父母么?记者说,不会,但我还是要问你,你会对你的妻子负责任么?从来以睿智、幽默和亲切示人的崔永元,回道:我X你大爷!本来想要就此罢休的崔永元,经过这一番交涉,想到自己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他无法想象如果7岁的女儿看了《手机》,跑来问:爸爸,你生活中原来是这个样子啊?他该如何回答。他坐不住了,言辞激切:冯小刚也有孩子,懂事之后就让他看《手机》,看到完全记住了,再问他长大以后究竟是想当严守一呢?还是当武月?拍电影先甭在报纸上瞎吹,当爹当妈的关上家门先互相商量一下,能不能让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去看?这部给他带来巨大负面影响的影片,他至今也没有从头到尾看过。还是去西单买一个阿尔巴尼亚老电影光盘的时候,正好电视上正在放《手机》,他站着看了十几分钟。后来他看到刘震云接受采访时,大谈严守一接到武月电话,如何跟老婆撒谎的台词,他直言把这种东西当生活趣味,接受不了。紧接着,他又听到冯小刚的年度电影获奖感言:《手机》故事特别新,人物特别浪,今后我要拍更多更新更浪的片子奉献给大家!至此,崔永元对这件事的关注点和愤怒点,由给他和家人、同事的生活造成的麻烦,进入了第二个层面:电影能这样拍么?这样的电影能给观众看么?二
崔永元从小热爱电影,尤其迷老电影。2001年,他的抑郁症越发严重,多次想到自杀。他的心理医生说,有没有那么一个舞台,为了它,你会不舍得离开这个世界,有这样的舞台吗?你想想。崔永元想,就是电影,我就喜欢电影,后半辈子放电影我都可以活下去。这就是后来被人说成是蹭《手机》炒热度的《电影传奇》。他虽然没看完《手机》,但他看过冯小刚绝大多数作品。2011年,风波过去多年,崔永元与冯小刚、刘震云的关系有了和缓。《小崔说事》节目组有一期请来冯小刚做客。刚落座,崔永元就说,让我猜猜,你对你的电影,喜欢的有哪些,不太满意的又有哪些。他说,你比较喜欢的有:《一声叹息》、《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还有缺憾的有:《没完没了》和《大腕》。冯小刚说,很准。《手机》事件正在发生的时候,崔永元就对当时冯小刚已有的作品做过一次整体把脉:他说,作为导演的冯小刚,走的路子,跟他的电影名字如出一辙:最开始是《甲方乙方》,一个刚冒头的导演,是甲方投了资,乙方跟着就把电影拍出来;好多人说它不像电影,我瞧着也不太像,倒像是电视小品的集纳。但那个片子还很认真,也挺搞笑;后来到了《不见不散》,就已经能感觉,他心里其实没底,欲望却在逐步上升,所以欲望驱动着他认为观众真的跟他“不见不散”了,每年都非得看他的电影才能过年;到了《没完没了》,已经非常准确地代表了他本人的导演状态。什么叫“没完没了”?就是累赘、纠缠、多余,连自己都感觉很讨厌了;最典型的就是《大腕》,原名是《大腕的葬礼》,也确实很像葬礼。那个电影首映他叫我去了,结果看了不到三分之一,我扭头就走了。他觉得,无论电影人还是电视人,当他只能搬弄翻腾自己圈子里那点屁事时,那就意味着其创作能力差不多是灯干油尽了,肯定是对生活没有什么真挚体验了。到了这部《手机》,他认为影片的内容和输出的价值取向,应该划归到三级片。如果有这样的电影分级制度,他觉得怎么拍都可以,也算标志着电影的开放。面对它的高票房,他又认为,如若引进国外同类型电影,恐怕在三级片阵容里也毫无优势:衣服也不脱,床戏也不敢拍。面对崔永元的连番炮轰,事件的核心当事人冯小刚,一直不发声。被追着问到,他感到委屈,我觉得文艺作品不能这样划等号,过去我们吃过这个亏,就在“四人帮”的时候,“四人帮”特别愿意把两个想像的东西划等号,导致了很多灾难,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后来经过深思熟虑,他终于做出了正面回应:先总结:崔永元有他的可爱之处,他首先不是一个老谋深算的阴谋家,而是一个性情中人。
第一,他说他只看了十分钟,没看完整部影片,然后发表了长篇大论的评价。他认为现在的影评是不严肃的,但他自己却干了一件最不严肃的事。这不是一个阴谋家所用的伎俩;
第二,我从他的文章中看出,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很有文化品格的人,可他文章里有一个错误,也可能是性情中人才犯的错误。由于他不喜欢这部电影,所以如果电影局在审查的时候把它木仓毙了,他认为这才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不喜欢一部文艺作品,继而希望通过行政干预去掐死这部作品,这不是一个有文化品格的人应该持有的态度;
第三,他认为这部电影是一部“乱搞男女关系”电影,甚至认为如果同时再放一部三级片的话,票房还会高。他也太低估了观众的判断力,他这是对观众判断力的一个——我说温柔一点——误会;
第四,他认为我参加梅艳芳的丧礼是在做秀,我是中国导演协会的副会长,受导演协会之托去参加梅的葬礼,同时我也是她生前的一位好友。所以我认为厚道的小崔不应该在这件事上表现得这么不厚道。
最后陈词:如果这部电影对小崔的老母亲和他的小女儿造成了一种压力的话,我愿意就这事向小崔的母亲和女儿表示歉意,同时想对她们说,您的儿子和你的父亲,确实不是严守一,他是比严守一正直善良的一个人。但小崔所说的“上对得起父母,下对得起儿女”,却不是我衡量电影的一个标准,我还是想一如既往地深挖生活,甚至揭生活的伤疤。随着冯小刚的表态,如果没有《手机2》,这件事和崔永元、冯小刚二人的恩怨,已经翻篇了。2010年,冯小刚接受柴静《面对面》的采访,柴静说,《集结号》上映的时候崔永元去看过,回来的时候跟我们同事说了一句,说冯小刚这个人还不错。冯小刚说,后来与崔永元见过几次,他主动表示,很喜欢《集结号》这部电影。冯小刚觉得,他们站在那里,就像过去没有过那些不愉快的事一样,像一个一如既往的一个熟人,老朋友一样。2011年,冯小刚做客崔永元主持的《小崔说事》,上来就给崔永元的电影博物馆捐赠了自己最喜欢的一张导演椅。崔永元让他唱歌,他就唱起谷村新司的《昂星》。唱完,崔永元说,你唱的歌比你拍的电影好多了。又找补回一句,当然有的电影比这歌好得多。2014年,他和鲁豫聊天,他说22岁那会儿,还能每天踢三场球,打两场架,看书,抽空谈个女朋友。到了48岁,感到时间不够用,一天有两件事,就累的不行,这时候就会掂量掂量。他觉得自己年轻时遇到问题,总想一夜之间解决,黑白划分的清清楚楚。他觉得现在到了这样一个年纪,更愿意去思索解决问题更好的方式。当话不投机的时候,可以先把这个事挂起来,等到双方都冷静、明智了,再回过头谈。但是你现在让我说《手机》是个好电影,我是不会说的,小刚也可能不想跟我探讨这个问题,我也没必要追着去探讨,我们可以在养老院里去探讨。崔永元和冯小刚虽然还是称不上朋友,但也是能在大大小小场合,偶然碰面,打个招呼,坐到一起聊天的人。就在他们坐到一起刚聊过天不久,他听到了《手机2》开拍的消息。关于《手机》的“探讨”,还是没等到他们住进养老院。而这一次,他将炮火集中对准了另一个人:刘震云。三
今年4月份,当听说冯小刚要拍《手机2》,他首先给刘震云发短信,确认此事:
崔永元:听说你写了《手机2》,是真的吗?
刘震云:崔老师,是的。但十几年过去,主人公已是另外一个人,网络世界的人。与您的担忧没有任何联系。
崔永元:我还是觉得不妥。毕竟《手机》给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手机2》依然会引起不必要的联想和议论。我现在出去,还经常有人说我是《有一说一》的主持人。虽然对方无主观恶意,但对我而言就是刀扎心。不是当事人,永远不会理解这种痛苦。按说不该干涉你的创作自由,只是这件事情特殊,望三思而行。
刘震云:崔老师,新的作品名字是:《朋友圈》。与您目前的职业和作为没有任何联系。倒是与网站的一些目击所见的人和事有些幽默。这些朋友说,欢迎互动。崔老师不必替这些朋友担心了。
一个多月以后,这部本来叫《朋友圈》的新片宣传海报挂了出来,定名为:《手机2》。崔永元再也无法对刘震云口下留情:冯小刚是渣子大家都知道,刘震云变成渣子速度偏快了一些。而在当年,即便再气愤,他说你就是再逼我,我也不愿意对刘老师发表一句攻击的话,即使他对我做了什么手脚,可他还是我的老师。他说,中国唯有两种“家”非常难出来,一是科学家,一是文学家。科学家要的是最严谨的态度,文学家需要的是灵魂深处丰富的想像力,这两样东西是中国人最缺的,所以我们就缺这两“家”。那么刘老师一旦主动退出,文学家里就又出现了一个空缺,这确实让我挺寒心的。在崔永元的文学阅读清单里,他把钱钟书、汪曾祺、阿城和刘震云这样的作家,放在第一列。并且认为,刘震云在其中是较为出类拔萃的一个。作为全中国最有名的主持人,他在2001年出了一本一经出版便行销百万的自传《不过如此》。他借这个机会,实现了一个由来已久的梦想:我最大的心愿是钱钟书、阿城、刘震云三位先生一起写序,现在阿城先生、刘震云先生的文字清清楚楚印在了上面。他认为早期写出了《塔埔》《一地鸡毛》《单位》《温故一九四二》的刘震云,尊重文字尊重文学尊重人性,有态度有自觉有畏惧。照这么写下去,早晚可以和雨果、托尔斯泰、巴尔扎克这样的文学巨匠并肩。但纵使他对刘震云欣赏如此,期许如此,还是从给他写的序中,敏锐地察觉到刘震云的蜕变。看到第一稿序文的时候,崔永元有点不满意。刘震云就问,你想要什么样的。他说,我想要《单位》《一地鸡毛》那个味道的,刘震云又回去重写了一稿。他认为刘震云的问题是,他已经从一个纯作家变成了比较有钱的人,而他又掌握不了这个变化,甚至是无法接受这个变化,所以就必然导致他的内心蜕变。从一个专业人变成有钱人,从来就很少有是良性变化的,那需要极高的定力。他说,你要真想在一件事情里坚持自己,你就必须承受由此带来的所有痛苦。比如我相信姜文就是痛苦的,因为我发现他对“艺术家”这三个字非常在意,他想当的不仅仅就是一个票房电影人。可能冯小刚就不会有这样的个人情怀上的痛苦。他觉得如今刘震云的写作,是文化和商品的野合。为冯小刚量身打造剧本顺便重新分行变成小说,一鱼两吃。崔永元将之上升到一个有些严肃的高度:“刘震云之错不止是攻击侮辱崔永元挣些钱,而是他对文学属性和责任的主动背叛。”在他眼里,冯小刚作为导演的追求和水准,已然如此。但刘震云不同,他不仅本就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还有可能成为一代大师。对此,刘震云本人看得比谁都清楚。2011年,冯小刚参加的那期《小崔说事》,还有刘震云、廖凡、张涵予等他的朋友们到场。刘震云说,大师和优秀艺术家的最大区别是,优秀的艺术家是非常聪明的,大师是非常笨的。难成大师就在于,很少有人趟过聪明这条河流,踏上愚公那个山,山上面是一个愚或一个笨字。令崔永元感到痛心的是,在无知无耻无德无才的圈子里,刘震云还可以凭口才和知识存量站着挣钱,扮演知识分子的样子。但他的心已经不自觉地、舒服地躺下了。2012年,他又单独请来刘震云,聊了一期《小崔说事》。开场,崔永元就说,上台前就和刘老师约定,今天少开玩笑,把这个宝贵的时间,用来聊点严肃的事。于是他抛给刘震云一个十分宏大但明显藏了私心的问题:你觉得什么是知识分子?刘震云说,知识分子的目光应该像探照灯一样,他照射的不会是过去,也不是现在,应该是未来。他进而分辨说,未必是读过书的人是知识分子。有的不识字的人,他的见识特别的深远,他就是非常好的知识分子。接着,他用一贯的刘氏幽默,说起了他的赶大车的大舅和做木匠活的二舅这两大知识分子,认为他们揭示了两条做人做事的真理:一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二是做事要慢。出于对刘震云早期作品《一地鸡毛》的喜爱和推崇,更是出于对刘震云回归知识分子本质的委婉提醒,崔永元问,你什么时候出《一地鸡毛》续集?刘震云不失时机地接下话茬,当场追认崔永元为“三舅”,并说要创作《一地鸡毛》的主人公小林变成老林以后的故事:《鸡毛飞过30年》。后来,当崔永元找他确认《手机2》的事,刘震云特意补充一句:接着,还想写《一地鸡毛2》,但老林早已不是过去的小林。世事沧桑。四
刘震云那次在节目上,区分优秀艺术家和大师的一番话,还有一个漂亮的收尾:那么这世界上就没有人踏上这个愚蠢的山顶吗?他说,中国从古到今就俩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崔永元。刘震云这句漂亮的场面话, 没想到到了阿城嘴里,也这么说:看小崔主持《实话实说》,有时候心里很难过,多好的一个小伙子,为什么非要做天下最难的事呢?知其不可而为之,那是孔子,也就是圣人才做的事啊。在对《手机2》发难前,他跟当年的同事和晶说,这次你就瞧好了吧。从冯小刚到刘震云,叫骂无用。也不可能有用:我不接受道歉。他原本想一直叫骂到泄了火,微博一删,拉倒。但一纸激将的合同一出,没想到这件事在范冰冰那儿爆开一个突破口,并迅速撕开一个更大的口子,搅动起整个影视圈的风浪。风浪之大,某种程度,也超出了他的预想。如今,他端坐家中,泡上茶,边上猫着安娜,桌上摆上十几支全国各个媒体的话筒,问什么都有的说,说急了,有的是证据,全在手里托着的12.9英寸iPad里。他这边一张嘴,那边三级震动:影视圈人人自危、影视股票下跌、税务局介入调查。他以一敌众的姿态,观众看了叫好。写“功德碑”一样的文章颂扬他,来不及立碑的,就直接送上只有四个大字的锦旗:民族英雄。他说,我才不要当英雄。外人看,他是好斗,闲得发慌,只有他自己知道,时间有多不够用。他说,过了五十岁,晚上看书,恨不得几十页几十页地看进去,太多想看而来不及看的书,让他有一种紧迫感。有一次,他去加拿大,住在朋友的别墅,看着海边的野鸭子。鸭爸爸在前头,鸭妈妈在后头,中间是一家人,每天早晨它们会游向对岸去,晚上游回来。那儿的空气那么好,太阳那么暖。他说,我完全有条件过这样的生活。但这只是个想象。他觉得,现在退出,就像从战场退出,他舍不得,一定要等到炮火硝烟静下来再退出,要不然是个逃兵。
[ 此帖被花开那年丶在2018-06-06 17:1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