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的岁月静好,不过是一团泡沫 | 意外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校园青春你要的岁月静好,不过是一团泡沫 | 意外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转载美文]你要的岁月静好,不过是一团泡沫 | 意外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6-24 0
你好,我是小太阳。是的我又出现了。

在上一篇文章里,映月给大家讲了一个“想求求不得,你奈人生何”的故事。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给大家讲的却是“想求求不得,你该怎么办”的故事。
是这样的,最近我们办公室里突然刮起了佛系养生风,比如我们的小胖编剧抛弃了他热爱的肥牛饭,开始佛系又虔诚地吃起了麦片粥。
又比如我和小黑犬的沙拉午餐,坚持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把不杀生的吃素行为进行到底。
就连口头禅都变成了“都行,都好,都可以。”



▲《请回答1988》
自认为已经是完全的佛系青年本青年了。
直到我看到了弘一法师手抄版《心经》,才明白偶尔的养生和偶尔的心平气和,距离真正的佛系青年,离得还很远。
你看这篇《心经》,虽然它的抄写者曾经是个很有名的书法家,但是这篇《心经》却看不出很多炫技的地方,反而处处都透露出历尽千帆之后,洗尽铅华的返璞归真之感,抄写得朴实无华,没有突兀的波澜起伏。
就像是我们在慢吞吞地做作业,一笔一划写得非常端正,显得整齐又好看,除此之外也并无特别之处。



▲ 弘一法师《心经》
《心经》还真的就是弘一法师的作业。
抄写《心经》是他每日必做的功课,在千百遍的抄写过程中,随着笔墨轮转,一遍遍地回顾《心经》的内容,才能真正做到心如止水、超脱于世。
我在想,可能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能像李叔同这样,能用一生去诠释《心经》的内容了。
弘一法师在出家之前的名字叫李叔同,他有过很多的头衔,比如近现代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中国话剧第一人等等,他还去过日本留学,当过老师,当过杂志编辑。
即便你不熟悉李叔同,但是他的作品你一定听说过。
最著名的就是这首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有很多很多的头衔,也有很多很多的作品,这样的一个人怎么看都不像是“佛系青年”,反而更像是积极努力、兴趣广泛的“斜杠青年”。

▲ 斜杠青年: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
可就是这么一个有着丰富人生经历的“斜杠青年”,在38岁的时候,人生的黄金时期,他选择了剃度出家,抛弃了妻子和孩子,抛弃了俗世的一切虚名浮云,遁入了空门。
从此,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了“斜杠青年”李叔同,却多了一位致力于佛学的“佛系青年”弘一法师。



很多人大概不懂他在想什么,好好的日子过着,工作顺心、功成名就、妻儿安康,怎么就想不开遁入空门了呢?
我也不懂,但是在仔细阅读了《心经》的内容之后,我理解了他的做法。
《心经》里说: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大致意思是说拥有大智慧又自由自在的觉悟之人,能在研究生命进化的过程时,看到世界真实的变化,一切的痛苦都能随着这种变化被化解。
有点不太好理解,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们在哲学里经常提到的那个原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 图片源自网络
李叔同的一生都在这样的变化中度过,他的人生可以从剃度出家的那一瞬间被分为前后两段。
前半段人生里,他和我们所有的普通人一样,都在世界的变化中试图去寻求一种稳定。
他顺应时代的潮流出国留学,回国之后去当教员,后来又给音乐杂志当编辑,主业发展得很好,还不忘发展一下副业爱好,他写书法,演话剧,写歌作曲,用普通人的眼光来看,他已经是一个时代的成功者,获得了大多数人烧香拜佛也求不到的稳定人生。
但是稳定,真的是人生的终极形态吗?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在寻求稳定,小孩子时候希望安安稳稳地长大,学生时期希望平平稳稳地度过每一次考试,毕业之后希望稳稳当当地拿到一个offer,甚至恋爱和结婚都希望得到稳稳的幸福。



▲ 图片源自网络
稳定确实很好,但是恰恰就是寻求稳定本身,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不稳定。
小孩子希望安稳地长大,但是长大本来就需要遇到坎坷,需要遇到磕磕碰碰,没有受过伤的成长,反而更加经不住生活的敲打。
我们都说:吃一堑长一智。
其实这句耳熟能详的话里已经蕴含了佛家的哲理,那就是成长过程中的不稳定,才是成长的本质。
就像佛祖释迦牟尼,身为王子,他的成长过程原本就是最理想的稳定状态,被藏在象牙塔里,不能接触到外界的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可是这种稳定不是他想要的,他主动打破了这种稳定,走到了外面,亲眼看到了这个世界所有的苦,最终才能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



▲ 图片源自网络
这个“正果”是什么呢?
《心经》里说:

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这句话是说,你的心是洁净并且没有挂碍的,没有挂碍就不会有害怕失去的恐惧,也就脱离了异想天开的杂念,得到涅槃,也就修成了正果。
简单来说,也就是“无欲则刚”。
我们总是在追求稳定,想要的太多,反而成了我们内心的挂碍,挂碍成为了恐怖,追求稳定的初心也就颠倒了。
李叔同正是从《心经》里明白了这个道理,直到38岁那年剃度出家,“斜杠青年”李叔同选择了从人生里急流勇退,成为了真正的“佛系青年”弘一法师。



所以你看,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是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中,但是我们却想要在这种变化中寻求到暂时的稳定。就好像是站在湍急的河流里,弱小到不值一提的人,却张开了双臂,在试图用自己的身躯挡住河水。
这种就好像是蚂蚁撼大树的行为,不是很不理智吗?



▲ 图片源自网络
从古至今有无数人曾经抄写过《心经》,弘一法师的这个版本不是最好看的,书法技巧不是最突出的,抄写者身份地位不是最高的,但却是最贴合《心经》意境的,也是最感动我的版本。
想了想,我最早接触到“佛”这个字,是很小的时候,在暑假看的《西游记》里,师徒四人一路西行,为了求得真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度化成佛。


▲1986年版《西游记》
所以在我的印象里,成佛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成佛之后就是故事的完结,是归于宁静的一个结局。
这个印象似乎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我的人生选择,我会认为在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是即将结束的信号,想到这个我就不怕困难了,因为我在期待这个即将到来的结束,等待一切归于宁静之后的稳定。
但是我渐渐会发现,人生并没有真正归于宁静的安稳,一个困难的结束往往迎来的是另一个困难的开始。



▲ 图片源自网络
就像是故事里从来不会告诉我们的,师徒四人成佛之后,还会面临作为佛的更多困难,毕竟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既然人生总会有无尽的困难,那人生的意义又在哪里?
在我陷入这样的迷茫时,弘一法师这篇《心经》给了我解答,那就是“超脱”。
他在用自己的一生去佐证佛家哲学里的“超脱”两个字,这就是这篇《心经》最感动到我的地方。
真正的佛学不是去寺庙里烧香拜佛,祈求一种永恒的稳定,甚至度过灾祸困境。而是从无数佛家先贤的智慧里学到关于人生的哲理。
佛学并不能给人提供实现心愿的功利作用,但是却能给真正读懂了它的人,一种心灵的宁静。
所以在你想要奋力挡住生活的激流,想要寻求到一种不变的稳定时,不妨静下心来品读一下《心经》,再想一想,是不是你拼命想要得到的稳定,恰恰造就了你现在的不稳定?
你想要一份铁饭碗,辞掉了现在的工作去考公务员,却一边忧心生计,一边担心考不上会怎么样。
你想要得到一份偏爱,却又不确定对方是不是对你专情,一边敷衍感情一边偷偷查岗。
你想要获得白皙美丽的皮肤,却在熬夜研究祛黑眼圈的产品,每天熬着最晚的夜涂着最贵的护肤品。
我们好像都是这样,总是在恐慌中找不到了自己的方向。
但是当我知道“世界在变但我心无挂碍”这个道理之后,我得到了寻找到内心宁静的办法。
如果能超脱于世固然很好,但是身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做不到超然物外,总会有想要的和放不下的。
那么就认定一个方向,不动摇不忧虑不害怕,也不后悔,就这么直直地向前走。
慢一点也没关系,因为那是你内心的方向。



▲ 《请回答1988》
曾经有个人在我最迷茫最无助的时候,告诉了我一句最佛系的话,她说:

人生从来不会有弯路,每走一步都作数。
我也想把这句话,送给和我一样,还不够佛系的你们。
不要因为世界的变化而感到痛苦,你要跟着前进,不要停下来,一直走。
别害怕,别担心,别忧虑,人生就是慢慢地走,慢慢地去感受呀。
<END>
你最痛苦的时候,
是什么样的话让你走出了困境?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5
DB+15 2018-06-24

#  青春校园板块欢迎你  #

安于长情

ZxID:6598

等级: 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6-24 0
人生从来不会有弯路,每走一步都作数。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