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与鲁迅的文坛交往
社区服务
火星文
银行
结婚
道具中心
勋章中心
管理操作原因
基本信息
管理团队
管理操作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手机版
小说论坛
用户中心
搜索
银行
猴岛论坛
帖子
用户
版块
帖子
高级搜索
综合游戏交流
社区服务
跑跑卡丁车
签到统计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
猴岛论坛
校园青春
丁玲与鲁迅的文坛交往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
最近浏览的版块
« 返回列表
新帖
悬赏
任务
交易贴
自动发卡
拍卖
红包
际遇红包
2
个回复
[转载美文]
丁玲与鲁迅的文坛交往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13-02-23
最后登录
2025-02-25
发帖
314016
在线
16898小时
精华
0
DB
240
威望
28082
保证金
0
桃子
21
鲜花
0
鸡蛋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qq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8-21
0
sdfd
sdfd
丁玲
一、误 会
80年代中期,中国三S研究会理事、 陕西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安危,在整理埃德加•斯诺的前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保存的资料中,发现了1933年年初,斯诺采访鲁迅的手稿。
斯诺问鲁迅:“最好的短篇小说家是谁?”
鲁迅答:“茅盾、丁玲、郭沫若、张天翼、沈从文、郁达夫、田军。”
丁玲自1927年发表《梦珂》后,到1933年已创作了近30篇短篇小说。鲁迅看过丁玲哪些作品呢?据丁玲自己回忆:“鲁迅先生曾向我要《水》的单行本,不止一本,而是要了十几本。他也送我几本他自己的书。”
鲁迅很早就知道“丁玲”这个名字,但当时以为是沈从文的化名,闹了个不大不小的误会。
1924年下半年,丁玲在北京,其时,她的挚友王剑虹去世了,心中非常苦闷,常常想:“我怎么办呢?我的人生道路,我这一生总得做一番事业嘛!我的生活道路,我将何以为说呢?难道我能靠母亲微薄的薪水,在外面流浪一生吗?”就在丁玲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的时候,她想到了鲁迅。她说:“我忽然见到了一线光明,我应该朝着这唯一可以援助我的一盏飘忽的小灯走过去,我应该有勇气迈出这一步。我想来想去,只有求助于我深信指引着我的鲁迅先生,我相信他会对我伸出手的。于是我带着无边的勇气和希望,给鲁迅先生写了一封信,把我的境遇和我的困惑都仔仔细细坦白详尽地陈述了一番。”
丁玲把信寄出后,天天焦急地到看门人那儿去问:“有我的信吗?”回答是没有。
那儿丁玲在翘首以待,这儿鲁迅却在考证“丁玲”是何许人也。
鲁迅收到丁玲信的当晚,荆有麟正巧去访问鲁迅。荆有麟在1925、1926年间,作为一个文学青年,和鲁迅有相当密切的来往,仅1925 年5、6、7三个月中,鲁迅在日记中,提到他有54次之多。荆有麟曾署名艾云,在1942年7月22日重庆《新华日报》第4版上,他发表了以《鲁迅所关怀的丁玲——鲁迅全集研究拾遗》为题的回忆文章,内中就说到鲁迅收到丁玲信的一事:
……接到丁玲的信,鲁迅先生很奇怪,说他并没有认识这样一个人,也没有听说有这样一位女士,要我们几个熟识的人,相帮打听一下。在鲁迅说过这话以后的一天晚上,孙伏园就来报告消息了,说,岂明先生那里也有同样的一封信,而且笔迹很像休芸芸(沈从文当时名休芸芸,曾有稿给周岂明看,故岂明记得他的字)。于是鲁迅先生便认为:丁玲即休芸芸,所谓找事云云,不过是开玩笑而已。丁玲那封信先生便不作复了。
无巧不成书,荆有麟、胡也频、项拙三个人当时在《京报》编辑《民众文艺周刊》,互相早已认识。就在鲁迅收到丁玲的信后不久,荆有麟碰见胡也频,谈话中,得知确有丁玲其人,在京无以为生,回湖南老家了。鲁迅知道后,说了这样一段话:
那么,我又失败了,既不是休芸芸的鬼,她又赶着回湖南老家,那一定是在京生活不下去了。青年人是大半不愿回老家的,她竟回老家,可见是抱着痛苦回去的。她那封信,我没有回她,倒觉得不舒服。
从此,丁玲的名字印进鲁迅的记忆中。过了两年,当丁玲的作品频频出现在报刊上时,引起鲁迅的注意。丁玲的起步不低,努力下去,必定前途无量。鲁迅喜欢丁玲的小说,并且向她要了十几本,分送给各位朋友。
二、见会
1931年2月7日胡也频牺牲后,丁玲将出生才100 多天的儿子送到湖南母亲身边,随即向中共党组织要求到苏维埃区去工作。
丁玲说:“为此冯雪峰介绍我去见党中央的张闻天同志,我在兆丰公园与张闻天碰头。我对他说了我的愿望。我说,我是搞创作的,只有到苏区去才有生活,才能写出革命作品。张闻天答应了,叫我等消息。”丁玲等来的消息,不是整装去苏区,而是让她留在上海,主编左联的机关刊物《北斗》。左联自1930年成立后,创办过许多刊物:《萌芽》、《拓荒者》、《世界文化》、《文化斗争》、《巴尔底山》等,都先后给当局查禁了,主编和编辑都受到敌人的注意,不便行动。而丁玲在一般人眼中不太红,只是写小说的女作家,由她出面办刊物,不会太引起敌人的注意。冯雪峰在给她交代任务时,特别强调:“《北斗》杂志在表面上要办得灰色一点。”并派沈起予和姚蓬子来协助她工作。
丁玲在1931年7月30日到鲁迅家去之前,只在当年5月左联召开的一次会议上远远地见过他。那天鲁迅迟到了,丁玲形容当时的情形时说:“他穿一件黑色长袍,着一双黑色球鞋,短的黑发和浓厚的胡髭中间闪烁的是铮铮锋利的眼神,然而在这样一张威严肃穆的脸上却现出一副极为天真的神情,像一个小孩犯了小小错误,微微带点抱歉的羞涩的表情。”
丁玲去见鲁迅,请求他为《北斗》提供一些插图,虽有冯雪峰陪着,但心中总有点忐忑不安,“原以为去见鲁迅这样的大人物,我一定会拘谨,因为我向来在生人面前是比较沉默,不爱说话的。可是这次却很自然”,“很自由,一点也不拘束”。丁玲对鲁迅说,她很喜欢他的文章。接着就向鲁迅要文章。鲁迅很愉快地答应了她的要求。事后,鲁迅果然用冬华、长庚、隋洛文、洛文、丰瑜、不堂等笔名,在《北斗》上发表了十几篇杂文和译文,其中有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们不再受骗了》、《答北斗杂志社问》等。
鲁迅还为丁玲挑了珂勒惠支木刻组画《战争》中的一幅,叫《牺牲》。后来鲁迅在文章中,几次提到这幅画。他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写:“当《北斗》创刊时,我就想写一点关于柔石的文章,然而不能够,只得选了一幅珂勒惠支夫人的木刻, 名曰《牺牲》,是一个母亲悲哀地献出她的儿子的,算是只有我一个人心里知道对柔石的记念。”
1931年9月20日,《北斗》创刊号由上海湖风书局出版, 刊登了版画《牺牲》和鲁迅撰写的说明。第2期上, 又发表了鲁迅选的一幅墨西哥理惠拉壁画之一——《贫人之家》(1927),仍由鲁迅写了说明,在编排上与第1期是一致的。
1931年丁玲回常德摄
三、悼诗
丁玲被绑架,是1933年中国文坛上一件极为引人注目的事件,作家们都为之震惊,为之愤慨。当时各报刊纷纷为此事件发表文章,文化界知名人士发表联合宣言,群众团体抗议声明,文学刊物上刊载丁玲的照片、手迹等,他们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对丁玲的纪念。
鲁迅一知道丁玲被捕的消息,立即就想到用出版她的著作来营救丁玲。鲁迅平时和上海良友图书公司的赵家璧关系很密切,晓得他那儿有一部丁玲的小说稿。那是1932年秋,赵家璧筹备编辑《良友文学丛书》时,向丁玲约的稿子。到1933年4月中旬,丁玲完成了《母亲》四章,约8万字。
鲁迅把自己的想法讲给郑伯奇听。郑伯奇见到赵家璧,就对他说:“鲁迅先生建议把丁玲的那部未完成的长篇立刻付排,你可以写个编者按作个交代。书出得越快越好!出版时要在各大报上大登广告,大肆宣传,这也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一种斗争方式!”赵家璧听了,立即把原稿找出来,于5月20日发排。6月,书正式出版。赵家璧派人把《母亲》一书送给鲁迅。
见书如见人,而今书在人失踪。想到丁玲在文学上日益成熟,犹如一棵小树,正欣欣向荣,茁壮成长时,被人一刀砍死。鲁迅十分悲恸。在6月28日的日记中,写下一首诗:“如磐遥夜拥重楼, 翦柳春风导九秋。湘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
鲁迅生前发表的旧诗很少,主动寄请发表的更少。6月28 日他在日记中的那首诗,当时并不打算发表,到8月,鲁迅以为丁玲已去世, 所以9月21日在给《涛声》主编曹聚仁写信时, 信尾特地加上一句:“旧诗一首,不知可登《涛声》否?”这使曹聚仁很惊奇,他后来回忆道:“那时,外传丁玲已被处死,笔者有一天,忽接鲁迅来信,信中附了一首悼丁君的诗。”不久,这首诗以《悼丁君》为题,刊登在《涛声》第2卷第38期。1934年12月该诗辑入《集外集》时, 鲁迅改动过个别的字。第一句改成“如磐夜气压重楼”;第三句改成“瑶瑟凝尘清怨绝”。
四、担忧
丁玲在被捕后约一年时间里,无法同外界取得联系,大家一直不知道她的确切消息,包括鲁迅在内,多以为她牺牲了。其实,丁玲仍软禁在南京,国民党方面的人,几次三番地对她说:“你们有很久很久没有见面了吧。老太太总会十分思念你的。她会很希望来南京看看你,要有你的一封信就好了。”丁玲心中非常矛盾,苦难中的女儿多少希望见到母亲,但真的来了,又怕敌人把母亲当“人质”。怎么办呢?丁玲在左右为难中,给母亲写了封短信,说:“我失去自由已一年,你一定很想念我。现在有一个机会,你如能来南京一趟,我们或可相见。但这里能否适应,请你仔细定夺。”
丁玲被捕后,鲁迅一直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和丁玲的命运。先前以为她去世了,现在忽然听到她还活着,自是庆喜。但又不免担心,鲁迅经历的事、见过的人太多了,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经历一多,便能从前因而知后果,我的预测时时有验,只不过由此一端。”在那杀人如草不闻声的年代里,抓到作家,不顾舆论的谴责,要杀就杀的事,并不是没发生过。如今敌人没杀丁玲,反而把她的母亲、儿子接来同住,给犯人以“优厚”的生活条件,在鲁迅眼中是很反常的,其中有什么名堂?有什么暗示?有什么默契?不知详情,不好说,但鲁迅在猜疑,在担心。
作家与世相争,全靠手中一支笔,敌人看中的也就是这支笔。以笔换自由,以笔换生命,以笔为他们服务……鲁迅的猜测没错,对方是想借用丁玲手中的笔,但没成功。那是在1934年5月间发生的事。 国民党的宣传部长张道藩去看丁玲,第一次是建议丁玲写点文章,或写剧本,并将一些戏剧创作素材提供给丁玲,希望她来执笔。丁玲“推诿说身体不好,无意于此”,又说“从来没有写过剧本”。话不投机半句多,张道藩没坐多久,就走了。第二次,还是希望她写剧本,如一定不肯写的话,就为这个剧本编写一个故事梗概。但又遭拒绝,张道藩对此表示遗憾。张回去后,还不死心,第三次又来找丁玲。丁玲说:“剧本你自己写好了,只希望我看看,提提意见,或者就请我动笔替你修改一下。我简直奇怪,你太屈尊了。”她仍用第一次见面说过的话拒绝,说自己不懂戏,也无意于此。他才索然无趣地走了。
鲁迅当时不可能知道这件事,只是凭自己的经验去分析,不排斥丁玲有与敌人达成某个协定的可能性。鲁迅是害怕、担心、忧虑,恐怕丁玲“转向”,写些趋炎附势的文章。
丁玲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却很在乎鲁迅怎么说。当她在北京徘徊、失落、痛苦的时候,唯一能激起她希望、给她指点迷津的就是鲁迅。因此1935年秋天,一位朋友将鲁迅的担心和误会告诉丁玲时,她呆住了,热泪涌上眼眶,半晌说不出话来。恨不得立刻见到鲁迅,向他诉说心中的委屈。但她无法摆脱樊篱,只好等待着重见鲁迅的机会。
1936年7月18日鲁迅在日记中写:“午后得丁玲信。 ”此信是丁玲从南京秘密到达上海时写的,当时她很想去见鲁迅,但被冯雪峰劝住了,因鲁迅正在病中,需要安静和休息。丁玲只得借助笔和纸,“给他写了一封致敬和慰问的信”。这次鲁迅和第一次收到丁玲的信一样,也没有回信。推测其原因,一是身体状况的关系;另一是困于当时的环境,丁玲还没恢复自由,和她通信会带来种种不便。
10月20日,丁玲停留西安,在待机进入陕北的途中,惊悉鲁迅逝世的噩耗,她强压着心头的悲痛,以“耀高丘”的署名给许广平去了一封唁函:
我是今天下午才得到这个最坏的消息的!无限的难过汹涌在我心头。尤其是一想到几十万的青年骤然失去了最受崇敬的导师,觉得非常伤心。我两次到上海,均万分想同他见一次,但为了环境的不许可,只能让我悬想他的病躯,和他扶病力作的不屈精神!现在却传来如此的噩耗,我简单不能述说我的无救的缺憾了!……这哀恸真是属于我们大众的,我们只有拼命努力来纪念着这世界上一颗陨落了的巨星,是中国最光荣的一颗巨星!
这是丁玲给鲁迅的第三封信,也是最后一封信,从此她再也见不到鲁迅,无法当面给他释疑,得到他的完全谅解和信任。
本帖de评分:
共
1
条评分
DB +15
怀化网友
DB
+15
2018-08-21
๓老舔没毛病ﻬ
隐藏
本帖de打赏:
共
条打赏
隐藏
打赏
收藏
新鲜事
回复
引用
鲜花[
0
]
鸡蛋[
0
]
雾中列车`
ZxID:17730012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12-03-07
最后登录
2024-11-13
发帖
49275
在线
9440小时
精华
0
DB
729
威望
20390
保证金
0
桃子
1
鲜花
0
鸡蛋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qq
等级:
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8-21
0
๓老舔没毛病ﻬ
本帖de评分:
共
0
条评分
隐藏
本帖de打赏:
共
条打赏
隐藏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鲜花[
0
]
鸡蛋[
0
]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