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新路|那个害羞的少年(散文)[color=#191919][/color]
[align=center][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904/ed9bd99bacec4042af66a3c64397fd55.jpeg[/img][/align][color=#191919]我十七八岁的时候,最不情愿、最为烦恼的事情,就是去城里卖菜,这并不全是因为卖菜是件苦差事。卖菜的确是件苦差事,卖得快点,就能很快回家,不好卖或卖不掉,得熬到天黑才能回家,否则是无法给父亲交代的;卖得快点,必然得卖得便宜才行,卖便宜了回家没法给父亲交代。因而常常一天也吃不上饭,只能吃自带的馒头烧饼喝自来水而已。尽管这是件很苦的事情,但也不是我为此而最不情愿和最烦恼的原因。让我最痛苦的是怕碰到两件事,一件是怕遇到城里的女同学,一件是怕遇到“市管会”胳膊戴红袖箍的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老家那个地方,是城里人乡下人相当分明的时代。我是个乡里人,但又在城里读书,班里女同学都是城里人,班里乡下人仅此一二,遇到这两个情况,对我来说是非常伤面子、伤自尊的事情。[/color]
[color=#191919]怕遇到女同学,是因为那时的城里人比乡里人显得绝对优越、高贵,城里人吃国家供应粮,拿工资;乡里人,土里扒食,拿菜换钱,这就让乡里人比城里人低了一等,城里人完全看不起乡里人。怕遇到“市管会”的人,是因为那时全社会大兴“割资产阶级尾巴”,政府不容许农民进城摆摊卖菜,上街卖菜是受打击的对象。轻者,没收菜,要不然就把你圈到一个地方给你办学习班接受教育批判。这两种情况都是折磨人内心的。[/color]
[color=#191919]我家是城郊,种菜为主,自留地里种的茄子、黄瓜、韭菜、白菜、菠菜、辣椒、芹菜、西红柿,那是从春天要卖到冬天的。菜到旺季,一天得卖两三种菜,否则菜就会烂在地里。我从八九岁就开始卖菜了。起初是父亲带我卖,后来就让我一个人卖,直到上一天学卖一天菜的状况。家里不是没有比我大的人,还有母亲、哥哥、姐姐,他们都是可以卖菜的,但最终卖菜的事还是推给了我。这是因为父亲是生产队长,忙队里的事又是家里挣工分的主劳力不说,还有“割资产阶级尾巴”这一条,他不能卖菜;母亲、姐姐不识字,卖菜不会算账,父亲认为这事他们干不了;哥哥可以卖菜,也能吃苦,是最佳人选,父母让他去卖菜,但他一次也没卖过菜,是他抗拒了父亲让他卖菜的逼迫。其缘故也是因为卖菜害羞,尤其让女同学看见。当然我也极力抗拒过卖菜的活,而且多次抗拒过父母亲的逼迫,但没用。我是孩子中老三,说大又不大,说小又不小,比我大的哥可以对抗父母,父母拿他没辙,我就不同了,我要对抗,就得挨打。再则,那时家里人口多,我后面还有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要上学,生活很困难。哥哥在读中学,还要接着读高中、大学,要缴学费,每周要拿生活费,父母把全家未来兴旺的希望又放在了他身上,且他的功课确实耽误不得,他拒绝卖菜这种活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尽管在读小学,在生活困难的现实中,在父母眼里的轻重程度上,我是跟哥哥没法比的,父母让我去卖菜,我别无选择。当然,卖菜也有让我高兴的地方,那就是口袋里的零花钱比兄弟姐妹们多,且会源源不断,这使得我有时还很乐意。自从八九岁为家里卖上菜后,我为我们家卖了长达十年的菜,直到我十八岁离开家结束。[/color]
[color=#191919]卖菜怕遇到女同学,那是上高中以后的事。我的小学和初中是在农村上的,女同学都和我一样都是乡下人,感觉无所谓。高中到城里上学,大街小巷都会碰到女同学,我拉着菜车在街上走,好像有哪个女同学看到似的,浑身犹如针刺火烧般难受,每次进城卖菜,很难为情。当然有让女同学看到的时候。有一次,我到县城南关十字口去卖西红柿,我心里直打鼓,生怕碰到班里的一位女同学,因为她们家就住在这街口。果不其然,那位女同学提个菜篮来买菜了,而且朝我的西红柿筐走了过来,我正在给买我菜的人称西红柿,眼看就要走近我的菜筐了,我便扔下手里的秤和买菜的人,赶紧躲到了身后的商店。这莫名其妙的举动,让那个买菜的人吃一惊,直追我喊:“怎么了,怎么了!”我也不回答她。那女同学没看到这一幕,到我菜筐里挑西红柿,挑好西红柿发现没摊主,便大声呼喊:“这是谁的西红柿,这是谁的,人呢?!”那个没买到菜的人向那女同学指着商店说,他钻到商店去了!那女同学挑了几个又红又大的西红柿,着急地朝商店边张望边喊:“喂—卖菜的,人呢,没人我拿走了!”她那尖厉的喊叫声,简直像喊贼似的,吓得我脸发烧,腿都发软了。我多么希望她别喊叫,把西红柿白拿走算了。我生怕她追到商店里来找我,我便躲到了商店的角落里。谢天谢地,她没有进商店找我,而是不高兴地扔下西红柿走了。我看她在别人的摊上买了西红柿,走远了,这才回到了我的菜摊上。女同学的出现,虽然让我少卖了好几个人,但我很高兴,庆幸自己躲过了让女同学见到我卖菜的羞涩和尴尬。[/color]
[color=#191919]还有一次,我拉一车白菜去县城卖,是自家地里产下的鲜嫩的白菜。父亲交代,每斤白菜必须卖一毛钱。父亲知道菜市的行情,也知道这车菜大体有多少斤,如若卖贱了,那是会发脾气的。刚进城,我的全车菜就被一位大妈要了,九分钱一斤,她让我给她拉到她家。我进了这个巷子,就有点紧张,因为我一位女同学的家就在这个巷子里。[/color]
[color=#191919]我跟着大妈进了一个小院子,正巧迎面走来的就是我生怕见着的女同学。她是我座位后面的“小丽人”,粉红的脸,脸上两个小酒窝,一脸的甜蜜相。她的那种漂亮,是让男生多看一眼会害臊的漂亮。我俩都一愣,我不知道对她说什么好,我既是羞,也是难为情,恨不能脚下有个洞钻进去。大妈对女同学说,帮着称菜吧,我买了一车菜。女同学红着脸,帮我推车、卸菜,把秤递给了我,我的脸红得感觉燃烧起来了。我怎么好意思把菜卖给女同学家呢,我把秤扔到一边,对她母亲说,这车菜我不要钱了,送给你们吧。她母亲不知道怎么回事,说你脑子有问题啊,这么一大车菜,白送我,为什么?我指着她女儿说,我们是同学。她妈问她女儿,你们班还有乡里的啊?这话让我更无地自容了。我快速卸完菜,拉车就要走。她妈不干:同学归同学,菜归菜,称完菜、付了钱再走!我一再说算了,她妈塞过来七块钱,我本来是执意不拿钱的,但想到这么一车菜没卖到钱,回家给父亲交不了账,红着脸只好收下了。我看着女同学那张同样羞红了的脸,我的心羞愧极了,从那以后的很长时间,我十二分地憎恨我是乡下人的出身和处境。[/color]
[color=#191919]让我产生憎恨我是乡下人的,不仅仅是卖菜让我在女同学面前产生的难为情和羞涩感,还有“市管会”的那帮人。什么叫“市管会”?就是“文革”期间为了“割资产阶级尾巴”,针对农民卖菜成立的“市场管理委员会”。他们的任务是,打击农民摆摊卖菜,把农民摆摊的菜收缴到国营菜店。“市管会”的人好像都是街上逛荡的痞子,对人凶神恶煞的。[/color]
[color=#191919]我的菜,不知多少次让“市管会”的人抢走过,没收过,也办过学习班批判过我。但让我怎么也忘不了有一次的遭遇。那是1975年3月,天还很冷,我父亲在家门前向阳处的墙弯里起早贪黑侍弄了一片春韭黄,割了一筐,让我背到城里去卖。在当时没有温室而且寒冷的初春,这春韭黄是很金贵的,父亲盼望这筐春韭黄卖个好价钱。他叮嘱我,每斤少了三毛钱,不卖!按照他称的数量,这筐十斤多的韭菜黄,应当卖三块多钱。父亲在盼这三块多钱急用呢。我把韭菜筐背到了城里。当我把韭菜筐刚放到一个巷口,正解筐的时候,一个戴“红袖箍”的人出现了。他是“市管会”的,他首先抢走了我的秤,恶狠狠地对我说:“你的菜收缴了,跟我来!”我急了,急得哭了。我给他说了一堆好话,也无济于事。他提着我的秤,我背着菜筐,想跑也跑不了,只好跟他去了。[/color]
[color=#191919]去的是蔬菜商店,公家的,他让商店的人把我的韭菜筐往一个大板秤上一放,说称了七斤!我说是十二斤,我爹称过的!他说,这是公家的秤,公家的秤能骗人吗?!我被他的吼叫声吓愣了,大声都不敢出了,生怕戴“红袖箍”的动怒,把我带到“市管会”挨批判。[/color]
[color=#191919]他们是按“公家”的价格收缴的,每斤一毛钱,七斤给了七毛钱。我傻了,这么稀罕而金贵的一筐春韭黄,居然卖了七毛钱!这帮人简直就是强盗,我怎么回家给父亲交代呀。从收缴了韭菜的那时刻起,我觉得我的天塌下来了,痛苦和恐惧到了极点。我不知道我是怎么走回家的,但我只记得父亲的恼怒和对我的责骂。那种恼怒和责骂,是相当粗暴的。[/color]
[color=#191919]这都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我把它说成是“害羞”的事,是由于它不是伤害我多深的事,却是相当伤我自尊的事情。但来自这些方面所有的害羞也罢,伤害也罢,就因为我是乡里人。在中国改革开放前的乡里人,人人都会在城里人面前自愧,人人都有可能被城里人伤害,哪怕一句话。[/color]
[color=#191919]没想到若干年后,我不仅变成了城里人,而且成了全学校至少那个年级唯一有北京户口的人。城里的同学高看我,家乡的人羡慕我,但我从来没有因为我成了北京人而得意,也没有把县城的同学看成北京的“乡下人”。潜意识里,我仍然是个乡下人,农村人。人怎么可以以户口论高低呢,这是多么愚蠢的观念啊。我承认,这是我保持的一份朴实和美德。我得感谢我的城里的女同学,也感谢戴“红袖箍”的人,让我成了城里人后,始终十二分地看得起乡下人。[/color]
[color=#191919]。[/color]
[color=#191919][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904/c68d2cdcbe3943f48a6238fd09b71e17.jpg[/img][/color]
[align=center]作者简介[/align][color=#191919]宁新路,散文家、小说家,财政部《财政文学》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副秘书长、财政部中国财政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著有小说、散文作品 12 部。著有长篇小说两部,发表数百篇中短篇小说。著有散文作品11部:《别把阳光浪费了》《近处的风景》《人在西阳里》《朝着阳光走去》《空白一片》《阳光照到星期八》《来去无尘》《会笑的云》《相思树》《熟悉的陌生人》。长篇散文获第26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第五届“中国散文冰心奖”、第二届孙犁散文奖大赛一等奖、第二届中国报人散文奖等数十项文学作品奖。[/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