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6年出版第一本写故乡人事风物的散文集《尘土》之后,贾行家的《潦草》问世。2011年,贾行家以“阿莱夫”为笔名,在网易微博上开设“他们”专栏,记录下或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人间日常,每段关于人事景物的记载不足163字,“不过一闪念、一片段、一言行、一场景、一旧事”。这些片段构成了《潦草》的骨干血肉。贾行家,1978年生,现居哈尔滨。网易博客“阿莱夫”作者,曾为报刊和网络媒体写过专栏。摄影:杨大壹。
采写|新京报特约记者 张畅

《潦草》作者:贾行家
版本: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18年8月《潦草》以“市井”、“乡里”、“风物”等十六辑作分类,写流连于城市与村庄之间不为人所识的渺小个体;写细草鸣虫的枯荣盛衰、世间风物的存在与变迁;写潜藏于每条街巷、每个时刻中人的怪诞崎岖的精神历险;也写人的存活和毁灭、遭逢际遇、人事的纷繁复杂。人之为人的孤独、无力、狼狈、软弱、温吞、坚韧也一并随文字倾泻而出,避之不及。
停车收费员喜欢替人停车,不看倒镜,手法凶猛,只因“老想有辆车开”。上工厂整托班的男孩想家,闹着回去,被老师送回,发现爹妈正笑着看电视嗑瓜子,从此他学会了想念别人和恨别人。女孩出来见网友,吵了架,没带回去的车钱,出租车司机对她说:“下这么大雪,直接送你到家吧,下次别这样了”,接着说要是自家女儿,就给她个大嘴巴子。“文革”后的几年,五十岁的老乡找到教授,递给他厚厚的稿纸,教授看了几日后大惊,是粗具规模的微积分。快递员非等他回家,亲手给他快件,只因为他和他重名,想看看他长什么样。农民造飞行器,飞了几百米后坠毁在砖窑里,和莱特兄弟、马斯克不同,他们搭上性命后仍被嘲笑。琐碎日常近在眼前,或许无甚意义,但若置于时间与记忆的维度,记录日常本身便足称作一次冒险,因其拓展了肉身的时空局限、人的情感体验。“我见识到的许多事情,都轻率得像打草稿,但不会真有重来的机会,如许多人的一辈子。”正因人的渺小,现实中的悲喜、爱恨、祸福、行止、痛痒才值得书写,才令人惊奇——原来,人是这样的,是这样活着,呼吸,抉择,聪明和糊涂的。
论及所记载之人事,同情比悲悯更适于作者,后者是立于高处俯瞰,前者则穿梭、停驻、隐藏于人群中,旁观,记录,心有所动,却不留叹息和眼泪。或许正是因此,贾行家才自称为“拾荒者”而非作者。当被问及“写这些干什么用”时,他回答说:“终归撑不过去,不如坐下,把目睹和亲历的低下说出来,把孤独说出来,把无能为力说出来,把柔软和温暖也说出来吧,仓促狼狈之际,也获得一线彼此明白的机会。”
对话贾行家
“在这个时代,已经有很多人让我望尘莫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