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情书》水土不服,剧情设置不合理,导致表演缺少说服力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影音天地中国版《情书》水土不服,剧情设置不合理,导致表演缺少说服力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2个回复

[影视资讯]中国版《情书》水土不服,剧情设置不合理,导致表演缺少说服力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4 0
10月讲过,希瓦11月最期待的院线片里,除了毒液,就是这部了——
《你好,之华》
此片是有“日本王家卫”之称的岩井俊二,执导的首部中国影片。
岩井俊二这个名字,对于文艺片爱好者来说,绝对是神祇一般的存在了。
大家对他最熟悉的作品应该是1995年于日本上映的《情书》,此片在豆瓣至今保持着8.8的高分,名列豆瓣评分top250的前60名。
从《情书》到《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花与爱丽丝》等,20多年来,岩井俊二虽然算不上高产的导演,但每一部作品都很有质量保证。他逐渐奠定了其作为日本新电影运动旗手的地位,还被誉为日本最有潜质的“映像作家”。
绝不是平庸之辈。
所以此次执导《你好,之华》,也是吊足了国内影迷的胃口。
而且影片的阵容也是十分强悍:陈可辛监制、周迅和秦昊领衔主演。
这是陈可辛和周迅继《如果·爱》之后13年来的再次合作,也算是有生之年系列了。
而且那句著名的“周迅是所有导演的梦想”就是陈可辛说的。
其余参演还有张子枫、胡歌和谭卓等人。
每一个名字单独提出来,都非常吸睛。
除此之外,《你好,之华》还让周迅时隔9年再一次被提名了金马奖的最佳女主角,张子枫提名最佳女配,岩井俊二提名最佳原创剧本。
总之一切铺垫看起来,《你好,之华》都应该是一部很棒的电影了。
但看完之后,我必须诚实地说一句:略感失望。
在电影还未上映之时,就有许多观众担心《你好,之华》变成中国版的《情书》。
因为《你好,之华》和《情书》一样,都是靠“书信传情”的。
《情书》是通过女主和“情敌”的书信往来,牵扯出一段陈年旧事和少年秘密,浪漫唯美且残忍。
《你好,之华》则是通过周迅饰演的女主和少时暗恋者的书信往来,牵扯出三代人的感情纠葛。
从故事框架上看,内核的确都是一样的,只不过穿的外衣不同罢了。
但《情书》不管从剧情还是调性上,都已经做到了极致,再改编一遍几乎不可能做得更好。
而如果只是单纯做复制,不做创新,又会显得岩井俊二江郎才尽。
所以变成“中国版《情书》”,成了影迷们在电影上映前最担心的事。
但以现在的情况来看,能“成为中国版《情书》”,恐怕就已经很不错了。
比复制这个问题来得更严重的是:《你好,之华》的故事和调性,都整体呈现出一种严重的“水土不服”。
比如开篇的之华(周迅饰演)参加姐姐同学会的这件事。
之华的姐姐之南因为抑郁症自杀而死。
在之南的葬礼上,之华收到了姐姐初中同学会的邀请函,并决定代替姐姐去参加。
也就是在这场同学会上,之华见到了年少时的暗恋对象尹川。
但之华知道尹川一直喜欢的都是姐姐之南。
所以她开始冒用之南的名字,和尹川展开书信往来。
因为在这场同学会上,没有人认出之华的假身份,大家都以为眼前的这个人就是之南。
这个设定本身就足够奇怪了。
朝夕相处好几年的老同学,相聚时居然认不出对方?
就算时隔30年,已经胖的胖、秃的秃,但一个也没有认出来,这场集体失忆的戏码也未免太夸张了些。
而且在这整个过程中,之华也没有试图解释这一切,虽然她说自己有想解释来着,但很显然影片没有表达出她的这一动机。
就算在大家起哄让“之南同学”上台讲两句的时候,她也坦然接受了这件事情。
这种“没机会解释”而导致误会产生的设定,实在不符合现实,诡异得让人出戏。
不过比这场不解释更诡异的,是之华和尹川展开书信往来的原因:
之华被丈夫没收了手机。
同学会结束回到家以后,之华收到了尹川的短信:
30年以来我一直都喜欢着你。
这条短信被之华的丈夫看到了,他很生气,于是怒砸手机。
自此之华就过上了没有手机的生活……
这件事对于现代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失去手机,工作和生活都会变得极其不方便,即便你自愿放下手机,同事和上司也不会容许的。
而之华仿佛一个没有私人生活的人,她生活的唯一一条线,就是和尹川写信。

而且可能是因为导演自己也意识到“没有手机”这个理由太牵强,所以又强行给之华的丈夫安了一个程序员的设定。
于是,最后之华写信的理由就变成了:
1、手机被没收了;
2、即便有手机也不敢用它和尹川联系,因为老公会攻克她的一切电子设备信息,调查她的私人生活。
仿佛她老公是全世界最腻害的黑客一样。
而且这个设定,让之华的夫妻关系显得很不健康。
从影片的后续发展来看,之华老公应当是一个正直、暖心的丈夫角色,并没有此类心理。
总之岩井俊二为了让书信往来这件事在2018年依然显得理所应当,可谓是费尽了心思。
但我们之前就在无数文章里说过了,拍电影最怕的就是:
先预设好会发生什么,然后再去铺设前情。
这很容易让剧情发展显得不自然,转折不合理,观众自然出戏。
而《你好,之华》,全程都在犯这个错误。
比如后来尹川向之华坦诚自己早知道她身份的这件事,也是剧情前后衔接不上的典型。
也就是说,早在同学会的时候,尹川就认出之华了。
他早知道眼前这个人是之华,而不是自己深爱了多年的之南。
那他为何有如此这般耐心和之华“作戏”通信这么久?
就算他的目的是通过之华联结上之南,那他陪之华一起演戏的初衷又在哪里?
而且影片有一幕是尹川喝多了之后拿着之华的信倒在床上,睡着前还喃喃自语着“你总是这么喜欢骗我”。
这话听起来仿佛尹川心里喜欢的是之华一般。
本以为影片会就此走入狗血桥段,变成男主其实一直喜欢的都是之华,之南只是一个误会而已。
但也没有,尹川从始至终喜欢的都只有之南一人。
而且还喜欢了很多年,不仅因为之南少时的一句鼓励成为了作家,而且后来还以他和之南大学时的恋爱经历为基础,写了一本叫作《之南》的书。
总之尹川和之华的这场书信往来实在来得“名不正言不顺”,直接动摇了影片的主线内核。

而且《你好,之华》的野心巨大,影片想通过以周迅为代表的这场中年人的书信往来,牵扯出老、中、青三代人的情感故事。
但显然这场联结来得太生硬了。
之南的女儿睦睦收到了尹川的来信,她知道尹川是自己母亲少时的恋人,所以就开始假以母亲之名,和尹川通信。
这里犯了和之华同样的动机问题。
睦睦为何要假冒母亲?她没有这样做的必要性,而且解释这一切来得轻易又直白,可以省很多事。
以及之华的婆婆也偶然遇见了自己的大学老师,也就是大学时的倾慕对象,也开始与其展开书信往来。
后来又因为腰伤,之华必须替两个老人传送书信,于是往来之间,之华把婆婆大学老师的地址给了尹川,好让其回信。
结果婆婆大学老师的家,成了之华和尹川能够联系的唯一地点。
从剧情的后续发展来看,婆婆和老师的这条夕阳感情线,除了给之华提供了这样一个介质以外,便没有了任何作用。
实在有“牵强附会”之嫌。
除此之外,影片中最让人诧异的一个桥段,其实是尹川在学校里认出之华和之南的两个女儿这件事。
尹川重回母校追溯年少时的记忆,在空荡荡的学校里看见两个素未谋面的小女孩,于是便走上前问其是不是之南和之华的女儿。
这件事实在太奇怪了。
首先没有女儿和母亲真的长得一模一样的。
其次就算长得实在太像了,谁会在街上看见一个完全陌生的小孩之后,就仅凭长相确定其是自己几十年未见的老同学的女儿,并上前相认?
而且诸如此类的桥段,在《你好,之华》里还不止一处。
几乎每遇到一个转折点,你都总会问自己:这合理吗?
不合理的剧情设置,同时也会让演员的表演缺乏说服力。
就像胡歌好不容易演一次家暴男,本来满心期待着走进电影院,结果就是怎么看怎么觉得不舒服。
倒不是说胡歌演得不好,这里借用豆瓣网友的一句话:
张超的自省能力超过他的阶层了@轮子到底滚不滚
是的,不是胡歌演得不好,是这个人物本身的设置就是不合理的。
所以他讲出的每一句台词,你都觉得违和。
对于剧情bug,若要一直这么说下去,这篇文章恐怕不是个头了。
但是最后,我还是想很不幸的说一句:《你好,之华》的整个观影过程,都让我产生一种类似“看郭敬明”的不适感。
如同郭敬明的为了悲伤而悲伤,《你好,之华》一定程度上也在为了书信而书信,为了矫情而矫情。
这样说当然不是指影片已经和前者一样烂了,毕竟本来也不是一个技术层面上的东西,没有什么可比性,但既然产生了这种感觉,就不得不说了。
不过讲到底,这种纯情感类的文艺片,观感都是见仁见智的。有人认为抠逻辑失了浪漫,也有人认为“让情感落地”很重要。
有时候我也会想,或许是我自己长大了,心态变老了,对现实和干瘪的逻辑有着太过执拗的追求。
毕竟生而为人,大多数时候都是跟着感觉走的,而不是逻辑。
每个人都难免会有一段矫情到背离现实的时光。
生活的压力已经这么大了,如果能够时而放下“坚持”,感受一下虚幻和浪漫,感受一下唯美故事中那些可遇不可求的巧合,何不也是一种美好?
就像有人说的:
或许不是岩井俊二变了,而是我们变了。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5
DB+15 2018-11-15

(๑•̀ㅂ•́)و✧   影音天地  ☪欢迎您و  ღ

娇慵

ZxID:433333

等级: 一代君主
配偶: 小肚兜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11-15 0
正常

际遇之神

奖励

娇慵在大街上捡到3DB  飞快的跑回家躲着.

TiKo.

ZxID:13021344

等级: 大元帅
一位无趣的普通网友。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8-11-15 0
(๑•̀ㅂ•́)و✧   影音天地  ☪欢迎您و  ღ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