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经典、历史感悟,岁月沉淀精神产品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校园青春诗词经典、历史感悟,岁月沉淀精神产品
发帖 回复
正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0个回复

[转载美文]诗词经典、历史感悟,岁月沉淀精神产品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6 0
诗词经典、历史感悟,岁月沉淀精神产品。经典作 品能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 检验,读之让人心旷神怡, 抑或生发出哲思辩证之悟……
本期投票截至11月19日。
那诗·那时·那情
郑州实验外国语中学七(12)班 卢一鸣
诗词如花,在历史中夺目绽放。历史虽远去,花开花谢,但诗词永刻心头,那份情愫永留心间,永不朽。
春天的早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就是门前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了;夏天的池塘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夕阳映出的是清新的画面;秋风扫落叶,“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正可谓离伤;冬日寒风刺骨,“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谱出的是苍茫。
读诗时,赞叹杜甫兼济天下的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体恤着李清照的忧愁,“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感悟着文天祥的气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回忆着苏轼的流离生涯,“一蓑烟雨任平生”。穿越时空,与诗人一起同悲欢,共离合,家国天下,情难以已。
我爱诗,爱诗中书写的历史,爱诗中表达的情愫。“众里寻诗千百度,蓦然回首,那诗却在灯火阑珊处”。
指导老师 孙熹熙
点评:诗词信手拈来,可见作者对诗词的喜爱。
岁月沉淀的精神产品
郑州市实验中学高二(英一)班 韩嘉怡
近日,我于图书馆借得藏书两部,一为时下流行的网络小说,一为《杜甫诗集》。前者显然迭经多人之手,然遍检内容,发现语言粗糙,内容庸俗,令人大失所望。于是我断然取舍,袖《杜甫诗集》而归,审问慎思,不能释卷,感悟良多。
何谓经典?即写出真思想、真性情的作品,国学大师王国维谓之“意境”。经典作品往往成为一个时代的剪影,留给后人绵长悠远的教益,起到记录历史,借古讽今的作用。经典作品能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检验,读之让人心旷神怡,抑或生发出哲思辩证之悟。
窃以为,在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今天,本应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经典,然纵览九州,现代经典凤毛麟角。缘何如此?有人曾戏言“一个教授若一年无三篇论文,便要下岗”,社会的潜规则使得人们苛求于眼前的功利,这也是社会与人心浮躁的一个缩影。静能生慧,我从不相信,一本好书会出自于一颗浮躁的心。一本真正的好书,即使现在不被认同,千百年后终能光芒万丈。大浪淘沙,只有岁月沉淀下来的精华,才称得上经典。如果一定要探究根源,那么出不了经典的原因大体有二:一在于滋养文人学者的社会土壤贫瘠。先秦诸子时代,先哲们通过自身学识可以获得社会的帮助和认同,而今天更多的文人则是为了生存。二是文化的良知和规则发生了变化。古人讽物言事出于天理和公心,近代金钱至上等观念扭曲了文人的思想。
世人皆道山河破碎国之殇,殊不知经典被湮灭乃文化之殇、民族之殇、社稷
之殇。一棵参天大树,根深方能叶茂。经典乃滋养民族之林的甘露,她早已熔铸在我们的魂魄中、浸润于我们的血脉中、镌刻在万里疆土上。从大漠孤烟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她徜徉过每一寸山河,聆听着每一声寂寥,最后深深镌刻在我们每个人心上。只要经典仍在,一个国家的颜色便永远不改,也必将长盛不衰。
我轻轻合上《杜甫诗集》,凝眸处,透过摇曳的烛光,一位身材伛偻、两鬓斑白的老人,正向我走来。您穿过时间的长河,一身疲惫,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和感慨……
点评:思想深刻,观点明确。
15法郎与一场战争
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三(10)班 王辰生
在“二战”爆发半年后,德国国防军开始了对法国与低地三国的进攻。从 5月 10 日战争开始,5 月 29日敦刻尔克大撤退,到6月14 日巴黎沦陷,6 月 22 日停战协定签订,法国的抵抗只进行了一月有余。法国,这个被誉为欧洲陆军最强的国家,为何溃败得如此之快?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深层原因。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主张将苛刻的条款强加给德国,希望可以彻底压制德国,后来又出兵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区。如果不是如此不留余地,希特勒也不会对法国如此仇恨。
然后是战略问题。一战后的法国认为防守是最佳战略,即使一定要进攻,法国人的策略是“炮兵掩护,步兵推进”。在如此保守的环境中,后来的法国总统戴高乐却认为,现代的大军团作战,必须依靠装甲兵团的灵活机动。因此,他出版了《建立职业军》,在书中,他系统地阐述了国防理念:法国东北部一马平川,易攻难守。因此,应当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装甲兵团,才能在巴黎平原上进行有效的机动防御。
戴高乐的防御理论并不被法国高层看好。然而,当德国名将古德里安与隆美尔看到这本《建立职业军》时,如获至宝,把这本书中的理论与闪电战理论融合,打造了一支令欧洲各国闻风丧胆的装甲兵团。
当德国的坦克集群在后方操练时,法国的士兵们却在马其诺防线里无事可做。当战争真正爆发时,德军的装甲兵团与机动力量以极快的速度穿过了被认为“不可越过的”阿登山脉,仅仅十天便到达了英吉利海峡,将比利时境内的英法联军主力完全包围。
德军打进巴黎之后,古德里安问一名法国记者:“我的那位法国同行最近有什么新的研究成果?”当时,却很少有人听过戴高乐这个名字。后来戴高乐被推举为自由运动的领导人,带领着不愿意屈服的法国人继续抗争,在4年之后重新进入首都巴黎。
“德国战胜法国只用了十五法郎,就是戴高乐那本书的售价。”这虽然是一句玩笑话,却深刻地揭示了导致这场战役结果的原因。
点评:对历史十分熟悉,文章逻辑清晰。
魂牵梦萦的胡辣汤
郑州市二七区路砦小学四(1)班 靳方如
我这几天特别想念胡辣汤。也许你会说不就是一碗胡辣汤吗,满大街都是。可是我最想念的是汝州的素胡辣汤。
记得那天中午到达汝州,姐姐端了一个大砂锅,说:“妞妞走,喝胡辣汤去,用砂锅给大家端回来几碗。”
姐姐开车,从汝州的北边,穿过老街狭窄的巷子里,到达了南关街。下车我看见,破旧的门头上写着:南关老店胡辣汤。我和姐姐一人要了一碗,看着胡辣汤,和平时喝的确实不一样,上面有一层豆角,用勺子搅动一下,里面有豆皮、粉条,尝了一口确实美味。
美味的汤汁,掺着鲜嫩的豆皮、柔滑的粉条、脆脆的豆角,一口下去,美味极了。店里没有空调,我吃得直冒汗,可是我一点也顾不上热,不一会儿一大碗胡辣汤进肚了。姐姐说:“我去装一锅胡辣汤,然后咱们回家凉快。”我笑眯眯地说:“姐姐,我再喝一碗咱们再回家吧。”第二碗胡辣汤端来了,搅拌搅拌,我就开吃了。我汗如雨下,却没有停下来。
不一会工夫,第二碗也吃完了。我的嘴巴还想吃,可是饱饱的肚子已经在抗议了。姐姐装了满满一砂锅胡辣汤,我们回家了。
美味的胡辣汤,虽然食材简单,但是味道鲜美。如果你去了汝州,一定要去尝尝这个令我魂牵梦萦的美食。
指导老师 朱俊玲
点评:文章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河南话,不是土话
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高一(31)班 张禾佳
从小被爷爷奶奶带大,在河南农村生活,接受学校教育之前一直说的是河南话。
上小学后才知道,不是每个人都会说河南话。尤其是女孩子,学说河南话时脸甚至会泛红。我会说,理所当然成了最土的那个。原来,在河南要想成为城市人,撇掉河南话是第一步。
不过,我没听说过讲方言会被他人嘲笑这种事。
横向比较一下,说川话,大家想到的是四川辣妹、重庆火锅、川菜、古蜀文明;说粤语,大家会想到深圳从小渔村变成经济特区的辉煌、港珠澳大桥的筑起、经典港片;吴侬软语,会让人想到的是国际大城市上海、江浙沪包邮、江南水乡、吴越文化;东北话说起来会让人想到白山黑水、中国重工业的摇篮、幽默的语言节目。一种方言,就代表一个地区,一个文明,一种人,虽然各有可吐槽之处,但优点总要放在缺点之前。
然而河南话有什么错?电视荧幕上,河南话总是被用来调侃。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方言自信。至少,不卑不亢。你想,你们将来发达了,出去介绍自己是河南人,却连句河南话都不会说,岂不戏谑?有些地方的学校,甚至用方言教学,比如粤语,且对自己普通话的口音完全不害羞。他们的底气咋就比河南人足?反观河南,城市里的孩子竟然不会说河南话,出去带点不那么明显的口音都会被指指点点。河南话,已然从方言,降成了土话。普通话应该传播,但我们自己的方言同样应该保护,毕竟那是我们文化的代表之一。
我心目中的河南话,说出去应该是能让人感受到中原历史文化气息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华夏文明发源地、大宋盛世、甲骨文等。再者,希望大家了解河南GDP全国排名第五的事实。
河南人说河南话,有底气。不求河南话广泛传播,只求河南话不要消失。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5
DB+15 2018-11-19

๓老舔没毛病ﻬ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