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入紫禁城拍《末代皇帝》的西方人离世,他是写入影史的禁片导演
头号电影院懂小姐(topcinema原创,严禁转载)
2018年,在相继失去金庸,斯坦·李等文艺界巨匠之后,噩耗依旧不断。
11月26日,意大利著名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辞世而去,结束了他77年的人间游历,带着他那些油画一般的电影构图,与历史感厚重的镜头语言,回归天国。
这是历史上第一部获准进入北京紫禁城实景拍摄的电影。
片中,他以西方世界的视觉,不仅展现了国人可感可触的一段中国历史,而且用细腻的东方题材惊艳了西方世界,并因此获得了1988年第60届美国奥斯卡奖的垂青,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原创音乐等9项大奖。
尽管各种原因,导致《末代皇帝》并没有完全客观展现出历史该有的面目,但这部电影的开创性和突破性,早已经超越艺术性本身。
不过,正因为更多中国观众对《末代皇帝》的非常关注,也让贝托鲁奇真正的一部经典之作在许多国人心中显得并非如此耀眼。
那部电影便是《1900》。
在豆瓣,贝托鲁奇的电影中,排第一的是9分的《末代皇帝》,排第二的就是这部8.7分的《1900》。
不同于《末代皇帝》那种西方思维下诠释的东方故事,《末代皇帝》艺术成就再高,也缺乏东方艺术真正的一丝“真传”,而真正置身意大利历史中的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则将《1900》里那些看似舒缓实则残忍的历史过度,讲得荡气回肠,舒缓又回味悠长。
《末代皇帝》的镜头与场面调度,一直在强调着一个末代王朝背影的庞大与落寞,用贯穿全片的溥仪的身影,来表达一个单薄人物在历史洪流里的虚弱与渺小。
那种战战兢兢的生存,探讨了一个人在身不由己的末代王朝里被扼杀的人性。
但是《1900》的着眼点就显得平实许多,影片用罗伯特·德·尼罗与德帕里约饰演的在农庄从小长到大的两个男孩的生命历程,以小见大,折射出半个世纪里意大利社会的变迁与跌宕。
《末代皇帝》用镜头和礼仪感突出了历史的沉重感,而《1900》则用一种平民化的眼光,将整个史实讲得入心入肺,尽可能展现出了历史里那些亲如一家却争斗半生的荒谬与沉重。
在《1900》和《末代皇帝》之后,贝托鲁奇对于历史的探索达到了顶峰,结合之前拍摄成功的《同流者》,他的历史题材完成了三部曲的容量。到此,贝托鲁奇认为自己对于历史的考量达到了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之后,他将创作热情转化为对人性的探讨。
除了对历史和人性的探讨,在通过电影表现人性的理解时,贝托鲁奇还有一个特点,是最专注于情爱的描写。他的电影主题里,情爱对于人性的推进,往往成为点睛之笔。
在他的历史三部曲里,除了《末代皇帝》因为东方含蓄而摒弃了过多情爱的表达,其他两部都将情爱作为内在推动——《1900》里,年少时期两位男主角和一位女主角的一场戏,在当时简直惊世骇俗。
在多部电影中,贝托鲁奇一直用镜头在探讨女性情爱里的暗流汹涌。
于是,纠缠着历史的厚重感与情欲的飘忽与流动感,贝托鲁奇在他那些伴随争议的电影作品中,用文艺复兴时期遗留下来的油画画面感,以及对于人类欲望的探究,在电影历史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一笔。
所有的成功和争议,都已经是过往。
再见,贝托鲁奇,这一生的电影已足够精彩。
![闯入紫禁城拍《末代皇帝》的西方人离世,他是写入影史的禁片导演](https://px.lanyin.net/image/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127/2e8ba6202f9d41aabe976281b248c3df.jpeg?imgsec=8iaDPi0-Rrk43wlt8f_Rqg&imgexp=1738864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