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被封禁五年的青春片终于公映:它被“禁”的原因,恰恰是值得去看的理由!
影市经历了近2个月“清汤寡水”的平淡期,终于在12月开仓放粮了。
相信很多影迷朋友已经早早的把必看榜单列全,准备好钱包了吧!毕竟这个12月,有很多值得大家掏钱进影院的电影——
温子仁执导的DC漫改大片《海王》(12月7日上映),无论是先期良好的口碑还是庞大的粉丝群体,注定是12月影市的领跑选手↓
还有早就刷爆社交网的《网络迷踪》;口碑纪录片《一百年很长吗》;漫威动画力作《蜘蛛侠:平行宇宙》以及大家期待已久的毕赣新作《地球最后的夜晚》......
在热热闹闹的12月档期中,《狗十三》显得有些安静低调,路人缘也不是很强,但对于稍微资深点的影迷来说,却是“终于等到了”的大作。
因为,它值得期待的理由太多——
首先就是影片的导演曹保平,一直都是业界“好片”的保证:《李米的猜想》、《追凶者也》,捧出了三个影帝的《烈日灼心》,都是剧情好看,演员表演精彩的作品。
厉害的导演不仅能拍出好作品,还能让演员的事业更上一层楼,俗称的“捧人”,曹保平的作品也一样!周迅、刘烨出演了他的作品都拿奖拿到手软,连总是不着调的邓超也被“扶正”,成了上影节的影帝。
当然曹保平作品强烈的个人风格是最吸引影迷的:荒诞的个人宿命、现实批判、强烈的矛盾冲突、黑色幽默、一环扣一环悬念迭起的故事......
无论是从思想层面还是影像观感上,都能让观众尽兴满足。
本来《狗十三》借着良好的口碑风向,2013年就准备上映,然而却被封禁被无限期搁置,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禁片”。
被禁的理由虽然没有明确说法,但大家也猜得八九不离十:因为内容太过真实,引起不适。
值得一提的是,《狗十三》的片名,藏着很值得玩味的有趣细节——
一开始的片名叫《狗 13》,既然是青春片,那就是一条狗和13岁孩子的意思。
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连起来狗13,狗B,不就是一句脏话么!那种放浪不羁和愤世嫉俗的意味在唇齿间氤氲不散,颇有些骂街的意思。
初看让人一头雾水的片名,其实体现了创作者的狠劲:当青春遭到践踏,残留的就只有一句脏话。
影片的英文名翻译过来是《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这个就不多做解释,看过片就会明白,也是很彩蛋的细节了。
一开始,李玩很排斥小狗,但是很快,两个被“抛弃”的灵魂就连在了一起,李玩还给小狗取了个名字叫“爱因斯坦”,也借名昭告自己对物理的热爱。
虽然爷爷奶奶在生活起居上照顾着李玩,但却并不理解她,比如,孙女都已经13岁了,奶奶却不知道她喝不了牛奶。
面对长辈式的威严,以及“你该懂事了”的洗脑要求中,李玩妥协了并接受了新的“爱因斯坦”。
本以为自己暂时性的妥协会换来理解,没想到这条漫长的“懂事链”是没有尽头的。
在李玩被强制性要求读好英语后,她考了好成绩,爸爸说好带她去看天文展览,却连日期都记错了,却趁机把自己有了弟弟“昭昭”这件事告诉她。
父亲把李玩直接拉到昭昭庆生现场,并隐隐向她传递一个信息:今天是个合家欢的好日子,不许闹别扭,要懂事。
李玩好不容易接受了假的“爱因斯坦”,却因为弟弟昭昭调皮惹怒狗狗导致被攻击,继母一气之下要求父亲把狗狗送去狗肉火锅店。
李玩一再哀求,却得到了是无视和冷漠。
至此,一场成人教育终于走完了它全部的流程,而庆功宴就是所谓的“成人礼”。
这场成人礼的最后一个环节,格外残忍,是把那个已经“死去”的自我献祭给众人,用众目睽睽下的认输来换取成人世界的门票。
最后,走丢的真正的爱因斯坦被一个人捡到,李玩和堂姐在路上偶遇了爱因斯坦和新的主人。
一向执着的李玩退缩了,虽然明知道是自己的狗却不敢相认,只会躲在角落偷偷哭泣,那时我们知道:她也要长成为一个虚伪的不动声色的大人了。
所以她放声大哭,只有身后围墙上残留一半的寻狗启事知道,她曾经用力对抗过这个世界。
看,爱因斯坦不就是李玩内在的自我:在成人的一次又一次摧残下,到最后就慢慢丢失了,当真实的自我再次出现时,她已经学会了压抑,学会了伪装。
爷爷奶奶虽然隔着一代不理解李玩,却在生活起居上照顾的妥妥帖帖,两个老人还差点因为顾及孙女的安全出事故。
早已深谙成人世事,甚至成为了大人“帮凶”的堂姐,却一直陪伴着李玩度过低潮期,辅助她的功课。
李玩也不是任性妄为的坏孩子:除了狗的事情显得失控,她学习好,为爸爸着想,也想尽力拉近与同父异母弟弟的关系,也会在公众场合配合爸爸让爸爸开心。
影片就是这么真实,真实到能让人深深地感受到几代人在这种观念困境里的绝望。
然而更加无力的是,就像影片的某句台词:往后啊,这样的事情还多着呢!
影片谈的是个体生命经验的共通性,一部远方的电影能召唤起很多人记忆中的生活细节。
没有被影片触动的人是幸运的,然而相信大多数人都能从里面找到青春时的影子。
其实我们回头看看影片描述的少女李玩的痛苦,这些在小时候看来是天塌下来般的大事,在长大的我们眼中:已经是小事甚至被忘却了。
可为什么仍然能感觉到痛楚呢?也许我们也是在那样一场场的刮骨疼痛中成长起来,把那些痛深深的掩埋了。
正如那墙上贴着一张寻狗启事,已经被风沙啃咬殆尽,摇摇欲坠的提醒着:那些做真实做自己的岁月里,我们来过。
这是大多数中国孩子的不幸,学校与家庭,不会真正在意孩子们喜欢什么,只在乎寥寥几个数字。
在这种缺乏爱与尊重的大环境下,孩子们的需要被一刀一刀的剐掉,最终慢慢变成大人们喜欢的样子。
幸运的话,在脱离家庭的桎梏后,还有机会去过另一种人生,不幸的话,就再也找不回自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