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年度最佳?我不同意
前两天,我们刚刚推送过一篇英国权威杂志《视与听》评选的年度十佳电影,第一名是阿方索·卡隆的《罗马》。
说来也巧,文章推送第二天,网上就有了高清资源。但是对于这部电影应不应该被选为今年的NO.1,我们的作者时间之葬有一点不同意见想说。
文 | 时间之葬
《罗马》是那种看上去很高级的电影,所谓的“看上去高级”,指的是它的视觉和影像。
镜头往往只是简单的横移,有好几场戏我们都能看见镜头缓慢地从左摇到右,然后又从右摇回左边,仿佛一个节奏精准的钟摆,也很有点像是手持一副画卷徐徐展开,然后再徐徐合上。
大广角镜头不时出现,在这些镜头里,是视角开阔的复杂影像。
壮阔的自然风貌是背景,数量众多的人群和事件在不同的景别里交替上演,有时是城市贫民窟的素描,有时是上流社会庄园的纵览,还有更加震撼的街头游行。
这场戏里的戏剧性来了一次集中性爆发,可能是全片最紧张的场景。但是卡隆没有过多渲染,事件迅速地发生而后完结。
顺带值得提一下的是,这里指涉的学生被杀事件是墨西哥历史上震惊世界的一场屠杀,发生于影片故事里的1971年,有100多个学生被杀。
有好些宏大场景的描绘都与核心人物毫无关联,它们更像是一种记忆里的风情和奇观,被纳入影像当中。
或许因为这样会加强这部电影的纪实感,能强调它始终致力于描绘一个宏大的时代和社会背景。
在这些描绘里,我们时而会感觉卡隆想要呈现的不再是主人公(可莉欧和她服务的家庭),而是整个墨西哥社会,尤其是其中的弊病和痼疾。
我们时而会感到上层阶级与底层贫民那巨大的鸿沟与断层,一边是主人们正在楼上纸醉金迷,另一边是佣人们只能在楼底苦中作乐。
![这部年度最佳?我不同意](https://px.lanyin.net/image/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216/8a9180b9c28a492eb992a66e4dbb08e2.jpg?imgsec=jzJjG6Hy1JWOP9POO46tEQ&imgexp=1739268000)
"
还会感到那种暴戾与冲突的氛围。狂躁的费尔明和他那一大帮同伴,就是最生动的写照。
总而言之,在大部分时间里,卡隆呈现给我们的,是社会正在破碎和撕裂,每个人都只能站在自己的位置思考和行动,扮演自己的那个角色而已。
但在影片最后,我们却看到卡隆把之前费力呈现的那些社会景观一笔勾销,重新把焦点全部对准了这个家庭。
不仅如此,他同时还把之前的那些隔阂与对立也一并一笔勾销,经过了最后那次海滩之旅后,这个本已破碎的家庭和本已被撕裂的可莉欧,突然奇迹般地痊愈了。
不仅痊愈,她和主人一家甚至彻底包容接纳了彼此,开始共克时艰了。
这个过于理想化的好莱坞式结局,让卡隆在之前大半部电影里所作的努力,就这么付之东流。
苦难在这这个结局里,成了一件精致的道具。
它证明了之前的观察和描绘很可能都是一种伪装的姿态,只是空有一副冷静的架子,却并未真的对可莉欧这样的人群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同情与认知。
这个结局彻底出卖了卡隆。《罗马》因此也只是看上去很高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