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康德的智慧奇点:真正的自由是一种自律!
社区服务
火星文
银行
结婚
道具中心
勋章中心
管理操作原因
基本信息
管理团队
管理操作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手机版
小说论坛
用户中心
搜索
银行
猴岛论坛
帖子
用户
版块
帖子
高级搜索
社区服务
纪念馆
校园青春
原神
跑跑卡丁车
娱乐时尚星座
动漫剧场
签到统计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
猴岛论坛
校园青春
孔子与康德的智慧奇点:真正的自由是一种自律!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
最近浏览的版块
« 返回列表
新帖
悬赏
任务
交易贴
自动发卡
拍卖
红包
际遇红包
1
个回复
[转载美文]
孔子与康德的智慧奇点:真正的自由是一种自律!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13-02-23
最后登录
2025-04-24
发帖
314403
在线
16931小时
精华
0
DB
486
威望
28082
保证金
0
桃子
21
鲜花
0
鸡蛋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qq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0
0
自由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你不想干什么,就可以不干什么。
——康德
中国古代哲学中,尽管没有明确提出“自由”这个概念,但在很多先哲的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这个概念的探索,先哲们对自由的思想观念,可以很好的帮我们诠释现代社会自由的精神,让我们更进一步理解自由的内涵。
而康德哲学中对自由也是极其看重的,那么康德哲学是如何定义自由的?康德哲学又是如何与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中的自由概念相融合的呢?请跟随哲学诗画一起快速进入今天的议题——康德论自由。
“自由”在哲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西方世界从古希腊时代的伊壁鸠鲁就开始探讨人的自由问题。到近现代,西方的人文学、物理学上对自由的探讨连续不断,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加强。近现代以来,自由主义已经成为西方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派,甚至影响到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其他领域,成为现代政治制度以及现代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基础。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奠基人,他在伦理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和极为深刻的见解。“自由”是康德道德哲学核心,是道德律令之所以可能的基础,他说“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它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一般而言,传统的中国思想中很少有明确的提及“自由”的概念,但实际上“自由”一词并不鲜见,如史记中就提到“言贫富自由,无予夺”。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场合,“自由”一词的意义会有一些差异,如在佛教中可以指修行上的畅通无碍;道教中可以是寡欲归真的境界;诗歌中可能指随性不羁的情感追求。尽管有这这些细微的差异,但一般而言,人们皆视‘自由’为自我具足之事,使人生能获得解脱之意。
1,佛教的般若波罗蜜。
一般来说,人们很少将佛教思想与自由关联在一起,但从佛教思想的基本观念来说,其最终诉求可以说正是自由。佛教认为,人生在世,有漏皆苦,世间万物都受着因果律的支配。这与佛教的“世界观”有关,佛教思想认为世间万物并没有“自性”,而都是“相”。一切“相”都是在“因”、“缘”的作用下生成、发展、消散、再重新聚合的。万物的生灭、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由于“因果律”的支配而然,宇宙万物包括人都是受这种规律的支配,因此才有“生老病死”的自然现象,和无法摆脱的“轮回”。
对此,佛教认为只有摆脱了“因果”的支配,脱离轮回,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最终涅槃清净,到达彼岸世界。而从现代哲学的角度来说,摆脱外在自然规律的支配,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由的诉求,而且这种对自由的认识是极为深刻的。可是如何才能摆脱因果的支配呢?当然,不同的宗派有不同的修行方法,但万法归宗,方向是一致的,佛教各宗派最后都是要通过获得智慧,看破红尘,看空一切现象,以达到彼岸,也就是“般若波罗蜜”。
何为般若波罗蜜?如何才能获得般若智慧?
“般若”即大智慧,“波罗蜜”即到彼岸。这里,彼岸世界,就是摆脱因果之后的清净世界。那么如何才能获得这种“般若”智慧呢?佛教各宗派在如何通向智慧大门的途径上各有各的法门,所谓“佛法三千”。例如大乘佛教就是通过行善度人,从慈悲心唤起菩提心,也就是智慧之心,进而达到彼岸;禅宗是通过禅定、棒喝的形式“明心见性”而顿悟佛法妙谛到达彼岸。但无论哪个宗派,无论获得智慧的方式有什么不同,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要摆脱因果的束缚,脱离六道、跳出轮回。所以,可以说佛教思想的终极目标就是对于自由的追求。
佛教的这种思想极为高明,但从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角度来看,却是不可能完全达到的。康德说“就自身仅是知觉,就感觉的感受性而言,人属于感觉世界;就不经过感觉直接达到意识,就他的纯粹能动性而言,人属于理智世界”也就是说,人的身体属于“感觉世界”,而人的理性却处于“理智世界”。那么,处于“感觉世界”中的人的身体,是否有可能到达“自由”呢?康德认为,人的肉体作为现象世界的一部分,是必然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的,只要人的肉体无法被抛弃,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就是无可避免的,因此也就无法逃避“因果”律的支配。所以,就人无法抛开的肉体这一点而言,人是不可能自由的,包括人的情感、欲望都只能属于“必然世界”,而自由只能属于精神的世界。
从这个角度看,道家和儒家的自由追求或许与康德的自由理念更为接近。
2,庄子的不待。
庄子的思想有着明显的自由倾向,不过,庄子的自由观念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他在《逍遥游》中对大鹏展翅万里、列子御风飞行的描写,充满瑰丽的想象,有着浓重的自由色彩,但庄子对自由的追求却显然不止于这些。“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庄子·逍遥游》)列子能够御风而行,大鹏扇一扇翅膀就可以飞几万里,在普通人看来已经算是自由自在了,但在庄子看来,这仍然不是真正的自由,因为无论是大鹏还是列子“犹有所待者也”。大鹏要起飞就需要有翅膀;列子想要遨游四方就必须乘风才能如愿。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的“自由”是有条件的。有条件就意味着有限制,有限制就意味着这些其实都并不是真正的自由。
庄子所追求的正是“无待”,亦即在事实上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条件和限制。更进一步,庄子认为,“无待”还不够,仅仅抛开外在的限制还不够,真正的自由甚至还应该将自身也抛开,也就是“无己”。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这样,外在与内在的条件限制全部被消除掉,也就是逻辑上不需要依赖任何条件,这才是庄子所追求的真正自由。
如何才能做到绝对的自由?
庄子认为要通过“坐忘”来彻底忘掉外在的世界和内在的自我。庄子借颜回之口来阐述何谓“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这样才能成为“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庄子·大宗师》)的“真人”。“聪明”是指耳目见闻之知,因此“堕肢体”即离形,“黜聪明”即去知,二者都是要求摒弃经验性的认识。肢体所触、耳目所见、所闻,这些经验性的认识都是虚假不实的,并非“真知”,这些来自感官所获取的知识甚至是妨碍获得“真知”的障碍。所以,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就要“去蔽”,亦即抛开感官认识对真知的障碍。
对此,庄子主张,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就要离形去知,得到真正的知识,这样才能自由。因为真正的知识,也就是关于“道”的知识,符合于道,才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
可见,庄子的自由,首先是建立在对经验认知的拒斥之上的,这一点与康德的见解颇有相通之处。康德认为“自由”并不是一个经验性的概念,亦即自由是无法在现象世界中被经验到的,所以对自由概念根本不应该做经验性的断言。也就是说,“自由是存在的或不存在的”、“自由在哪里”这样的问题根本就是没有答案的,甚至这样的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在试图对一个“超验”概念进行经验性的探讨,如果我们对超验的概念试图进行经验性的事实判定,将会导致“二律背反”。所以,从康德的哲学角度来理解,“自由”是一个超验的概念,它既不能以感性经验来说明,也不能被看作是一种心理学意义上的体验,所以我们不可能对自由进行任何经验性的判断。如果我们用经验去定义自由,就会出现各种难以自圆其说的错误。
不过,在如何达到自由这个问题上,庄子主张通过主观上的“忘”来摆脱内在与外在的条件和限制,然后“无待”、“无己”,他认为作为认识主体,人们在主观上“忘”掉条件、限制就能在客观上真的去掉条件和限制,但这显然是一种主观唯心的认识,事实上也是没有可能的,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
3,孔子的从心所欲。
从孔子的思想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自由的迹象,但这不是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角度来讲的,而是从伦理的角度来说的。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孔子在七十岁之后,遵从“心”之所欲,就可以做到“不逾矩”。也就是说,“心之所欲”与礼法的条条框框的“矩”是可以吻合的,那么在这种境界下,遵从礼法的“矩”也正是遵从“心之所欲”了,那么按照礼的规矩行为也就完全是自由的了。当然,“礼”是不可能完全合乎于“心”的,周礼尽管是在周公时才算是最终制定完善的,但实际上从其内容上来说,周礼是延续了周人的传统政治习俗,当然也有借鉴商代政治传统的地方,“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论语·为政》)可见周礼的具体内容主要是延续传统,而非理性的创造。但无疑周礼的基本精神体现了孔子所推崇的“仁”,因此孔子以“心之所欲”外化为周礼的“矩”也是有道理的。
孔子的这种自由观念与庄子就完全不同,在庄子那里“自由”意味着不依赖于任何内在或外在的条件、不受一切内在或外在因素的限制,是不要任何束缚;而孔子的这种自由却是有“束缚”的,只有符合“礼”的限制、约束才是真正的自由,因为只有符合“礼”的规矩的约束才是真正符合内心要求的,是一种秩序下的自由或有序的自由。这一点即使对于近现代的自由学说仍然是极为深刻的见解,对现代社会也仍然有极为重要启迪意义。
4,康德自由观与孔子自由思想的相通
康德认为,自由在于自律,也就是理性的存在者能够为自己立法,同时又按这种立法去行为,去做事,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不逾矩。遵从于自己所立的“矩”,也就是自由。
康德说:“我认为自己作为理智认识者,是意志自律的主体,是理性的主体,这理性在自由观念中包含着知性世界的规律。”康德的自由是落实在伦理层面的实践上的,体现在理性的存在者对于自身的自我支配上,即理性的存在者对自身订立规则,并按规则行为,即意志自律。康德理解的自由层次极高,带有极强的道德法则,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当你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
无独有偶,孔子的伦理学也正是这样一种“自律”的伦理学,例如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是人主动做出的选择,而不应是出于外在的影响。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可以说孔子的仁完全取决于主体的意志、动机。
孔子还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说明孔子深刻的意识到,道德必须是自律的,完全靠”礼“的外在约束而没有内在的认同是无法达到“仁”的,而如果人不是发自内心的认同道德,那么事实上也是无法有效地以”礼“来约束的。
那么,为什么孔子的伦理学说会体现出这种自律自由的色彩呢?真正的原因在于孔子伦理学说的根基并非源于经验,而是源于“理性”。而这种先天的、主体性的理性伦理学正是自由的体现。
同样,西方的康德哲学也是如此认为,康德认为自由就意味着自律,一个人如果在外在行为和内在道德上做到了自律,他作为一个理性的存在者为自己订立正确做人做事的规则,然后,按照这种自我订立的规则去做事,就是自律,而自律就是真正的自由,所以说孔子的自由观是最具有现代价值的。而康德的内心的道德和头顶的星空,也保证了其成为一个精神自由的人,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开创者。
两人虽处的时代不同,经历也完全不一样,但是他们对自由的理解却是相通的,这就是孔子与康德智慧交叉点,即都认为真正的自由其实是条件的,是一种带有理性的自律。
本帖de评分:
共
1
条评分
DB +15
亖
DB
+15
2018-12-31
๓活动奖励 ๓ 校园青春、逆战、我的世界、QQ飞车 • 欢迎您!
隐藏
本帖de打赏:
共
条打赏
隐藏
打赏
收藏
新鲜事
回复
引用
鲜花[
0
]
鸡蛋[
0
]
亖
ZxID:4279694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09-02-14
最后登录
2023-08-29
发帖
50612
在线
27739小时
精华
0
DB
873
威望
26763
保证金
0
桃子
28
鲜花
0
鸡蛋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qq
等级:
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12-31
0
๓活动奖励 ๓ 校园青春、逆战、我的世界、QQ飞车 • 欢迎您!
本帖de评分:
共
0
条评分
隐藏
本帖de打赏:
共
条打赏
隐藏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鲜花[
0
]
鸡蛋[
0
]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