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蜂》导演的故事比电影精彩:最励志富二代,有个会疼他的爹
头号电影院懂小姐(topcinema原创,严禁转载)
“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这种常常在朋友圈刷屏的鸡汤金句,又有人打了一个样本。
电影《大黄蜂》的导演,45岁的特拉维斯·奈特。
用这部电影,他终于可以摆脱定格动画导演的名头,转型当主流商业片导演了。同时,他用实际行动证明,“富二代”也是可以有与财富无关的梦想和追求。
一路从粘土定格动画片领域走来,特拉维斯很想在好莱坞打响属于自己的名号,而不是那个“耐克太子爷”的头衔,以及紧随而来的耐克集团的巨额资产和需要担负的家族责任。
于是,他套路化的去通过音乐发泄对于身份的不满,专门出了一张唱片吐槽老爹,叫《GET OFF MINE》(离我远点)。结果后来发现,唱片销量全是老爹为他买的单,自己的音乐梦想,不过是一厢情愿。
之后,他合作蒂姆·伯顿的《僵尸新娘》,为自己的事业打下最初的基础。
但对于特拉维斯,这却是天赐良机。
孩之宝的玩具属性,与他玩粘土的性质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就是把小小的粘土玩偶变成了更大的钢铁玩偶,还完成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生人最期待的童年美梦!
归根到底,《大黄蜂》的汽车人玩具属性,以及影片里一直弥漫的那种追溯复古风格的气氛,特拉维斯还是在重复表达自己定格动画的情感核心。
于是,在一半的剧情里,我们见识着小女孩带着一只黄色爱宠满世界挥洒荷尔蒙与无所适从,期望的重机械碰撞变成了有皮毛之感的宠物电影。换个形象,你把他想象成十万伏特的皮卡丘,也就是个体型问题。
甚至,是那个需要寡姐唱儿歌安抚的绿胖子
不同于大鸣大放,过度追求场面感的前任“变形金刚”导演迈克尔·贝,特拉维斯对于故事的打磨相对精细。而且,作为新人导演,对于编剧的尊重程度也高于老资格的爆炸贝,所以,《大黄蜂》只用了一个编剧克里斯蒂娜·霍德森来完成整体剧本,虽然整体叙事难度降低,但胜在完整度高度统一。
此外,影片把故事发生时间段设立在人们还相信ET的美好年华,用那个年代的老爷车,黑胶唱片,卡带机,家用小摩托等带着鲜明时代性的小物件来构建了一个“时光机”,带领主流观众回到他们怀念的青少年时代。
而无论是编剧克里斯蒂娜还是导演特拉维斯,都是经历过那个时间段童年的孤独与自得其乐。所以,贵为耐克太子爷的特拉维斯会和导演蒂姆·伯顿那般契合,心灵相通,因为归根结底,他们是一类人。
战后经济增长时期,伯顿是一个被关在家里自我发掘出哥特童话里稀薄亲情的小孩,而同样,八十年代的经济黄金时期,特拉维斯也是一个在豪宅里独自摆弄各色玩具来打发时光的孤独小孩。
所以,特拉维斯在《大黄蜂》中把属于那个时间段孩子们的孤寂感还原出来,勾起观众心理的认同感。
于是,哪怕剧情简单,哪怕大幅度削减了变形金刚那种钢铁碰撞的力度感,哪怕有没有在细节处缺乏该有的逻辑与质感,观众认同了女主角所传递出来的心灵和时代孤寂感,以及她追求认同和安稳的努力。
其他,似乎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第一时间推荐解读好电影、好剧、好演员,人生就像一场电影,欢迎点击关注“头号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