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神》《无名之辈》这些现实题材火了,但还有一部好片被遗漏了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影音天地《药神》《无名之辈》这些现实题材火了,但还有一部好片被遗漏了
发帖 回复
正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影视资讯]《药神》《无名之辈》这些现实题材火了,但还有一部好片被遗漏了

楼层直达
叮咚鸡叮咚鸡

ZxID:38322667

等级: 元老
回来留恋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1-25 0
《药神》《无名之辈》这些现实题材火了,但还有一部好片被遗漏了
            (本文由Sir电影原创:dushetv)
Sir错了。
去年最好的华语电影之一,居然漏了。
演员没一个叫得上名字,但奖项数不过来。
700万成本,仅收回229万票房。
叹息已经晚了,而你更不该错过——
《阿拉姜色》
Ala Changso

未免也太简单了?
但如果加上几个条件,马上变成了一堆复杂的选择题。
如果,妻子拖着病重的身体去朝圣,是为了前夫的请求。
陪,还是不陪?
如果,妻子半路死了,丈夫发现妻子包里还装着前夫骨灰。
这趟为情敌磕头的拉萨之旅。
去,还是不去?
如果,一边磕头,一边还要照顾那个妻子与前夫生的孩子。
带,还是不带?
信仰,是藏区最崇高的标签。
但当信仰,遇上了最普世的人情世故,到底哪个更重?
导演决定要放到天平上,掂一掂。
冲着如此的勇气,Sir今天必须认真聊聊。
1
对“藏地”说不
导演松太加来自安多藏区。
地理范围从阿坝州到甘南州,从天祝自治县到玉树自治州。
在许多导演,还在为“西藏”二字划重点的时候。
作为藏人的他,早就对电影里西藏单一化的表现,腻烦了。
他说,“我没有必要贩卖那些东西,我从小在牧区长大,很多故事本身就足够动人。”
Sir认为这句话本身,就足够动人。
与《冈仁波齐》相比,《阿拉姜色》更像是“老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
就连最有话题的朝拜,都让人觉得实在是太潦草。
没有激流、没有雪山,只能从额头鸡蛋一般大的茧子、越磨越薄的皮围裙上才看得出来,他们走了多远的路。


《冈仁波齐》剧照

松太加在用这些现代商品的边边角角,不断地进行“去藏区化”。
这里不再是一个只有青藏高原的地方。
这里,就是一处人世间。

《阿拉姜色》里也一样。
(以下内容有部分剧透)
俄玛知道自己病重后,立刻回了一次家。
那是一种诀别式的探亲。
而面对改嫁、长期没回过家的女儿,母亲反应真实得残酷。
晾完衣服,听到女儿的声音,第一反应不是回头。
而是把脸别开了,呆站了一会。
这种情景,相信那些多年未归,突然回到自己父母面前的孩子更清楚。
父母震愕之余,不自知地哭了。
下一场景,妈妈用裙子捂着脸,还是没有望向俄玛,只是用颤抖的声音说:
老公,我们女儿回来了。
心碎得悄无声息。
松太加明白,讲好一个故事,在细节中步步克制才能制胜。
这样的例子,不止一处。
俄玛在磕长头的路途中,身体再也支持不住了,在路边停了下来。
她看见了生命的尽头。
在她弥留人间的短短几天里,丈夫有三场哭戏。
但即使是哭,导演也把情绪捂得密不透风。
第一次,她在帐篷中输液,自知时日不多,不想挣扎。
她自己拔掉输液管后,血液凝固在她的手背上。
罗尔基见状,哭了。
怎么哭的,不知道。
镜头定格在妻子带血的手——
我们只见到他一边心疼地抚摸着妻子的手背,一边掉泪。
眼泪滴在手背上,冲淡了妻子手上的血。
这个坚强的男人第一次服软了,就算是用眼泪,也无法冲走妻子的病痛。

没有嚎啕大哭,只有情不自禁。
最后一次哭,连脸都被糊掉。
对焦的,是一张与妻子站在假的布达拉宫幕墙前的照片。
背后工地不停转动的水泥搅拌机,轰隆隆地响着。
罗尔基的内心,也如同这台机器,沉重地,上下翻滚着。

越是逃避悲痛,反而越是不被放过。
一笔带过的死亡,拼命压抑的悲伤……
这种不废一言的镜头,反而一击必中。
3
对“神”说不
藏地出生的松太加,电影主题从不在宗教。
而在于人。
他打破藏地电影传统,不去说神如何拯救世人。
而是在于,人的自救,和反思。
在他的第二部电影《太阳总在左边》里,讲的也是一个磕长头的小伙子。
但与所有导演拍朝圣过程不同的是,《太阳》里的小伙子,是磕完长头回来。
他去过了拉萨,已经达成了许多藏人心里向往的“大功德”。
然后呢?
真正的挣扎和救赎,却来自归家的路。

这是一个笨嘴笨舌的父亲,最简单也最直接的哄孩子方式。
正如所有内向的父亲一般,对孩子的疼爱都止于行动。
另一点,罗尔基对俄玛前夫的“醋意”。
罗尔基是善良的,拿着妻子跟前夫的照片去庙里祈福。
僧人就算说这夫妻俩一同往生才是好福气,他也不反驳一句。

甚至在妻子临终,他得知妻子随身带的小包里有前夫遗物时。
偷偷地挪开了手。
面对这个让妻子病也不治,就跑来磕长头的男人,罗尔基内心是不愿意面对的,甚至可以说是愤怒的。
在妻子故去之后,他故意把装有前夫遗物的书包,扔出了帐篷外。
你说这是小气也好,说他斤斤计较也罢。
但这种在两难中的退却和选择,才是人性的备注。
4
对“快”说不
电影中出现得最多的一句台词是——
“这也是一种缘分。”
在宗教与人性的双重定义下,藏地对生命的感悟向来是从容不迫。
它是一种因“缘”而起的体验。
缘分来了,欣然接受;缘分不到,急也没用。

头发剪下来要放在别人踩不到的地方。

这种细节的设定比握着孩子的手,说“我以后就是你爸爸”这种效果好上一百倍。
这,是他种下的“因”。
当诺尔吾与父亲罗尔基花了一年多的时间。
在头发变长,衣服也穿得破破烂烂的时候,他们终于快到拉萨了。
这个时候,诺尔吾对小毛驴说:
“看见拉萨了没!”
注意,他揪着它的耳朵呢。
“果”,终于结成了。
离拉萨还有3公里时,他们停了下来。为了进拉萨,他们剪了头发,洗漱干净。
在罗尔基为儿子倒热水的时候,听着儿子嘴里慢慢哼出的那首敬酒歌《阿拉姜色》。

"
他选择原谅、明白儿子的行为。
毕竟敬酒歌还在继续,活着的人才能大口饮酒大块吃肉。
也只有活下去的人,才能换来因果。
在不算长的109分钟里,《阿拉姜色》的酒劲,慢慢上头。
有些人在这里,看到生死,看到了无常。
但,人生看得最明白的时候。
却更像是酒劲上来之后的,沉浮、晕眩。
有着大把被拉长的悲伤,和不经意浮上脸的微笑。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Sir电影原创,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关注:Sir电影
微博搜索关注:毒舌电影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5
DB+15 2019-01-26

(๑•̀ㅂ•́)و✧   影音天地  ☪欢迎您و  ღ

TiKo.

ZxID:13021344

等级: 大元帅
一位无趣的普通网友。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1-26 0
(๑•̀ㅂ•́)و✧   影音天地  ☪欢迎您و  ღ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