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溪两岸荔枝红!新旧照看古今荔枝湾,如何在活化中创新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娱乐时尚星座一溪两岸荔枝红!新旧照看古今荔枝湾,如何在活化中创新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2个回复

[假日旅游]一溪两岸荔枝红!新旧照看古今荔枝湾,如何在活化中创新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3-21 0



荔枝湾是新羊城八景之一,
也是广州的新地标,
不仅是市民平日都喜欢去的休憩地,
更是外地游客必到的“打卡点”。

荔湾胜境(荔枝湾涌)
荔枝湾的历史可追溯到
广州建城之初的2200多年以前。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派遣陆贾来广州向赵佗劝降,当时陆贾以今天的西村为驻地,筑泥城,并在河边种植花、藕和荔枝,“荔枝湾”因此得名。

清朝道光十年,富商潘仕成将荔枝湾方圆几百亩地买下,大兴土木修亭葺台,建成岭南第一名园,并提名为“海山仙馆”。

海山仙馆内凌霄仙馆

民国时期的荔枝湾

昔日荔枝湾上游河的情景
20世纪40年代,随着广州城区的扩展,城市人口的增加,荔枝湾两岸成为菜农、贫民聚居之地,居民为建房屋砍掉了荔枝树。

20世纪40年代的荔枝湾
1958年,荔枝湾一带开辟了荔湾湖公园,保留了部分湖泊和水道,河道仍能通逢源桥,南至多宝桥,但水系的各条支流被填平变成街道。

荔湾湖公园修建之前是一片烂泥塘和水田

荔湾湖公园建成后,这里成了人们郊游的热门地方。

1959年,荔湾湖公园的游湖活动。

上世纪70年代末,荔湾湖公园的湖心亭。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荔枝湾还能看到水道。
1985年前后,荔湾湖至多宝桥的水道被覆盖;1992年,泮溪酒家至逢源桥一段水道也被覆盖。

到了九十年代,河涌已经被覆盖。
荔枝湾的故事就到这里了吗?
当然不!
随着荔枝湾涌项目延伸至恩宁路、连接到粤剧艺术博物馆、永庆坊等,广州千年古老街区被保护、活化和传承。

看着如今美丽、
生机勃勃的荔枝湾涌,
当初如何“揭盖复涌”、
如何重现荔枝湾原貌?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重现荔枝湾涌
按照相关规划,荔枝湾项目共分为三期。
第一期主要把原来覆盖在河涌上的马路拆除——“揭盖复涌”,以重现昔日景致;
二期是把西关大屋保护区、文塔、蒋光鼐故居等重要的历史建筑串联,把河涌连通至荔湾湖公园。

图为复建中的龙津桥水道
目前,“老广们”与游客
经常前往的荔枝湾,
并延伸至荔湾湖的步行景区,
便是属于一二期工程。
说来巧合的是,作为荔枝湾“揭盖复涌”项目一二期工程的项目设计团队之一的广州市思哲设计院便“藏身”于荔湾区逢源路上两栋三层“小红楼”中,与荔枝湾仅相距不到2分钟的路程。

广州市思哲设计院有限公司总设计师罗思敏,本身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我从小在西关长大,小时候荔枝湾这一带可以下水捉鱼”。
正因为童年美好回忆,所以当上世纪90年代初,原来的荔枝湾涌被石板盖上,变成马路下的暗涌后,作为“老西关”,尤为惋惜。

昔日紫洞艇和花艇
直至2009年6月,荔湾区决定将荔枝湾路“揭盖复涌”,经过半年的“揭盖复涌”,荔枝湾涌调水补水工程完成。当年10月17日,西郊村龙船试水荔枝湾涌。
如今的荔枝湾五座石桥横跨两岸,一湾碧水蜿蜒而去,古色古香的文塔倒影在水中,四周亭台楼榭,佳木葱茏,一派岭南水乡风光。

尽管荔枝湾项目从当初规划至今已近十多年时间,但是,如今再说起整个设计项目,罗思敏仍记忆犹新,“整治工程是全方位的,当时由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并统筹,多个部门、设计团队加入”。
1揭盖复涌
“揭盖复涌”,首先是对污水进行整治,经截污后,既保持了岭南水乡的特色,同时也达到了排污的效果。
据了解,现在大家看到的荔枝湾涌,其实上层是景观水质,团队采用“隔层式”的平台方案,在涌道底层与路面都种了植物。
当涌道水位较低时,游客可走在亲水平台,还能看到涌底的植物,植物也可净化水质。
当水量增多,水位上升时,游客沿着涌边慢步,同样能观赏到沿路的花草。

2雨污分流
由于广州雨水多,虽然雨水污染轻,但雨季时对水质会造成一定影响。
对此,整个规划设计团队就想出一个办法,采用“雨污分流”技术——将雨水经过分流后直接排入荔枝湾涌,经过自然沉淀,就可作为景观用水使用了。而污水排入污水管网,并通过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再生回用。“雨污分流”便于雨水收集利用和集中管理排放,对于荔枝湾涌的水体环境与周边生活环境有较大提升。

截污后,利用“上涌下渠”的方式,保持了岭南水乡的特色,同时也达到了排污的效果。
打造粤韵景致
“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这是昔日广州西关荔枝湾的写照,也是历代广州人的温馨记忆,经过“复涌”工程后,下一步是将充满粤韵的荔枝湾景致再次呈现。
1
首先,设计组在涌上重建了五座石桥,一方面是方便市民出行,另一方面就是恢复当年涌道“原貌”,而这五座桥当中有三座沿用了原“西关八桥”的桥名——自东向西分别为龙津、德兴、大观、志善和永宁桥。
游人可以坐花船沿着涌道,一路欣赏美景又或是沿路观赏风光。

2
其次,走在荔枝湾路上,不但能看到从荔湾湖路口一直蜿蜒延伸,与荔湾湖连接的一湾“碧水”,沿途更有充满历史韵味的西关大屋、文塔、蒋光鼐故居、小画舫斋、荔湾博物馆等,令人目不暇接。

民国时期的文塔

今文塔
西关大屋是西关文化的重要元素,
在荔枝湾“改造”工程中,
如何将西关大屋以及具有历史的
文保建筑、博物馆等“重获新生”?
当时,南起多宝路,东至龙津西路,西连荔枝湾,团队对片区内建筑进行了一次彻底摸查,根据每栋建筑的历史价值、损毁程度、使用功能及整体规划,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设计:保留、抽疏和改建。
所谓保留,是指保持原有街巷空间“肌理”,保留文保单位以及历史建筑,并延续原有的建筑风格;
抽疏,则是选择拆除荔枝湾路临时建筑、建立与荔枝湾的联系,并增强整体的景观价值,营造巷与庭院,丰富空间情趣;
改建,是指局部插建,增强院落感;荔枝湾路恢复河涌景观,变为步行空间。
罗思敏进一步解释,当时根据规划,是需要对这一整片的历史街区进行改造,当中需要面对一些问题,包括如何保留历史建筑、文保单位,但同时让街区符合商业步行景区要求,设计组尝试抽疏改建的方式去解决消防隐患、建筑通风采光等问题。

如今,走在景区内,无论是新增的临街面建筑,还是保留的历史建筑,都是井然有序、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不同的独立建筑之间,又利用庭院的设计、园林植物等方式,使其整体归一。
深入荔枝湾路两旁的老西关街巷中,可看到新修葺的历史建筑和深藏于此的西关居民屋。

位于荔枝湾涌沿线的詹天佑故居纪念馆
部分较为古旧的西关大屋也变靓丽,有的进行墙体清洗、有的重新贴上青砖,房屋外“三线归一”,坑洼的路面重新铺上了麻石路面。
吊脚门、大木门、青砖、麻石墙角、瓦背顶等代表着西关大屋的元素,在这里都一一展现。


每到周末,不少年轻人
在这里拍照“打卡”,
有的打扮成“西关小姐”,
用镜头捕捉美景。

建多个博物馆,尝试多种业态
在荔枝湾,除了涌道水上风光外,
更是一个了解广府文化的“宝地”。
这里有荔湾博物馆、 蒋光鼐故居、文塔等,在小画舫斋、荔园,可不定期地看到与广府文化的展览,例如广绣展、与岭南文化有关的字画展。

在荔枝湾涌改造项目中,
不仅是环境的改造,
还将“没有围墙博物馆”
开敞空间的理念引入这个城市当中。
罗思敏说:“年轻人来游览荔枝湾,除了品尝西关美食外,去到博物馆中,利用文字、图片等了解这里的历史,文化才能一直传承下去。要让广府文化得以传承,让更多年轻人深入认识和了解荔枝湾的历史,就应发挥博物馆的作用,当中历史内容要及时整理,并不定时更新内容。”

一位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专业毕业的90后年轻人表示,荔枝湾涌项目把老城区最有活力的地方以沿河景观的方式串联了起来,以涌道为载体激活了许多的景点,包括永庆坊和粤剧博物馆,“如果是来广州老城区游玩,会首推这里。除了有特色的建筑外,还可以了解多种广府文化遗产,比如粤剧、铜器等”。

改造后的荔枝湾,
凭借独特的岭南水乡韵味,
吸引众多年轻人前来参观游玩,
带动80后、90后认识本地美食、文化。
对旧城区有计划、有功能区分的保护才是正确的道路,而不能只强调保留原貌,对于“旧城改造”,罗思敏认为,需要有丰富的业态,才能吸引年轻人,并且发挥区域商业价值。
在荔枝湾中,除了重新修葺历史建筑,还增加一系列新建的亭台楼阁,包括荔园。
这些亭台楼阁承载多项功能,一方面是配合整体景观,打造岭南建筑风情,让游客有休憩地。
另一方面是发挥当地的商业价值,“引入咖啡馆、茶室、书画室等,这些业态可吸引不同年龄的人,让景区、原居民有持续收入”。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6
DB+16 2019-03-21

(๑•̀ㅂ•́)و✧   辣辣包包و  ღ

TiKo.

ZxID:13021344

等级: 大元帅
一位无趣的普通网友。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3-21 0
(๑•̀ㅂ•́)و✧   辣辣包包و  ღ
猴岛第一帥

ZxID:66776

等级: 一代君主
配偶: TiKo.
聪明反被逗比误       帅气总招丑人妒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9-03-22 0
打卡点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