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壳计划 | 翁奎----“蜕变”的写生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贴图&拍客破壳计划 | 翁奎----“蜕变”的写生
发帖 回复
正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图文分享]破壳计划 | 翁奎----“蜕变”的写生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6-08 0

扩展阅读:雅昌艺术网关于“以冒用'雅昌'名义骗取艺术品等犯罪行为”的声明
“破壳计划”青年艺术家发现及推荐平台,旨在关注青年艺术生态,助力青年艺术家成长。

夜下无人 纸本设色 95cmX404cm 2019

冬来松尤绿 纸本设色 54cmX130cm 2018

晚山 纸本设色 43cmx135cm 2017

桃心树 纸本设色 74cmx40cm 2017

高士 纸本设色 95cmx45cm 2017
导师推荐
翁奎的绘画表达出一份厚重而又神秘的气质,这源自于他内心深处的敏感与倔强。他的敏感可以从他的写作中看出来,细腻的文笔和对情感的深层把握都显露出他所特有的才华。他的作品关注自然的质朴与神秘,在色调处理上建立了特立独行的反常规审美系统。很多作品甚至显得过于寒冷与沉郁,这种离众绝尘的特殊品格正是他内心倔强坚守的独立人格所在。
翁奎的绘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画,也不是拿来西方的语言样式改头换面的“创新”。看他的画,我们忘记了新与旧、中与西,甚至技术与观念.........恰恰是在“无”的状态里,所有的形而下的努力都被“自然而然”的整体力量所统摄,使观看者瞬间进入到作品的气韵与情境中,获得长久的感动。这是非常难得的体验,因为整体性的呈现才是赋予绘画作品最本质和最直接的力之根源。
而这根源既来自于翁奎的灵性与才气,更是他潜默努力的结果。
祝愿翁奎可以在艺术之路上走的更远。(节选)
党震 ----首都师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寒林空见 纸本设色 73X93cm 2017

风景写生七 纸本设色 27cmx34cm 2017

冬进寒林 纸本设色 48X54cm 2017

融古探索 纸本设色 190cmx180cm 2017

风景写生四 纸本设色 34cmx27cm 2017

傍晚的山林 纸本设色 33cmx33cm 2016

土丘 纸本设色 33x33cm 2016
嵩山写生

嵩山一景 纸本设色 27cmX34cm 2018

临风二 纸本设色 20cmx27cm 2018

嵩山石 纸本设色 20cmx27cm 2018

新山路 纸本设色 27cmx64cm 2018
艺术家自述
以澄明、灵净的内心体验个体和自然的关系,并给出自己的解释,是我每次写生的最大的目的及收获。我们与他人的不同之处,在于画家是“以形媚道者”,我们选择通过形象来了解世界,再通过形象来诉说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画笔的作用不仅在于勾描具体景物,而更在于表现审美主体所观审美客体内在的“大本”。是所谓“含道映物,澄怀味象”,正是由于体悟到这一点,我在这几次的艺术探寻中,从没放弃对形象背后的本质的追求,且于不缀不弃的绘画求索中,把握自我,渐明方向。(翁奎/2019年1月21日星期四)
华山写生

风景写生九 纸本设色 27cmx34cm 2017

风景写生八 纸本设色 27cmx34cm 2017

风景写生十一 纸本设色 34cmx27cm 2017
米脂写生

浴乎丹霞 纸本设色 33x33cm 2016

牧羊 纸本设色 33x33cm 2016

山居2 纸本设色 33x33cm 2016
艺术家翁奎

翁奎
1991年出生于江苏泗阳
2016年研究生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师从于党震
展览:
2018《华山下棋亭》陕西省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美术作品展
陕西省美术馆
2018《高士》第十七届北京美协新人新作展
首都图书馆
2018《沉沦》、《寒林空见》中国当代大学生艺术年鉴
2018一念·佛造像主题展
北京·大宝堂
2018《云山》、《寒林空见》、《桃心树》首届宝龙艺术集
杭州·宝龙艺术中心
2017 九枝 山水写生展
北京798艺术区 毯言织造
2017《土丘》山东首届当代国际艺术展

李耀庭,中国当代著名实力派牡丹画家。兼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现任中国鲁西书画院副院长。1960年生于山东省菏泽市,自幼受地方文化的熏陶,酷爱绘画艺术,并得到王小古、孙其峰、俞致贞、王企华、何方华等诸位大师的指点,师法自然,研习古今名家经典之作,广闻博采,终形成其牡丹画作之独特风格,功力渐深,业绩彰显。

李耀庭画牡丹别开蹊径,花大型美,色润而鲜,既凸显牡丹雍容华贵之至尊,又彰显其婀娜多姿之神韵。

李耀庭用笔潇洒飘逸,构图沉稳,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粗犷处笔走龙蛇,细微处毫发毕现。无论是巨幅构图,还是尺盈小幅,均显其匠心独运,笔法简练。

从笔墨技巧上探其细微,李耀庭一向刻苦勤奋,对传统的皴、擦、渲、染、点均得心应手,笔下开生面,在创作时有所突破,颇具新意。

李耀庭坚持以菏泽九大色系、十二大花型牡丹为创作表现对象,群花夺目如霞,交错如锦,或远或近,交相辉映。

李耀庭写意画


数十年如一日,李耀庭挥笔不辍,初习山水,擅长花鸟,后主攻牡丹,造诣颇深。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李耀庭先生“人品既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郭若虚《画图见闻志》)。

多年来,李耀庭屡应北京、上海、天津、云南昆明、内蒙古呼和浩特、江苏常熟、华西村、江西庐山、山东东营等地盛情邀请,巡回在各地隆重举办个人牡丹画展,好评如潮。其作品多次入选中国国画典籍并屡获大奖,国内外艺术馆和各界朋友竞相收藏其牡丹绘画作品。2010年5月,其牡丹作品入选上海世博会且作为珍贵礼品馈赠外国友人。 <DIV main?>


张秋菊
2009年毕业四川美术学院,江西省工艺美术师。展览与获奖2005年
《工笔人物》入展四川美术学院第九届学生作品年展2008年
作品《A15-057》获第五届“华奥杯”全国文艺作品大赛优秀奖作品《午后》,《阳光照我心》入选中国大学生美术作品年鉴
2009年《梦.家园》入选四川美术学院第十三届学生作品年展
《梦.家园》入选首届重大-川美联合展《镜里镜外》获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创作优秀奖
2013年作品《锦瑟年华》刊登在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4年获首届陶瓷工艺原创作品优秀奖
参加瓷博会.百家争鸣桃花源展2015年
作品《豆蔻年华》入展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2016年
作品《暖阳》入选纪念建党95周年陶瓷书画展作品参加浮梁县美协首届作品展。获得三等奖
2017年作品《花间曼妙》参展三宝蓬【造物生意.蓬客广场艺术沙龙计划】2017年颜色釉作品入选"景东杯"
作品《凝翠》参展 “色釉璀璨——景德镇瓷画艺术高温色釉展”在上海市普陀区美术馆的展览。2018年高温颜色釉花卉参卉参展"映象瑶里"写生展2018年
作品《花间曼妙》获"昌南杯"三等奖。高温颜色釉《倚栏听香》入选千年景德镇.瓷上中国。首届中国当代陶瓷绘画展。
《清香》.
宋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画画也同理,早在孩提时代,张秋菊便喜欢在纸上临摹涂画,各种奇思妙想未有不出于童心,她拿各种植物的叶子涂抹绿色,园中开放的凤仙花涂抹红色,家中的瓷瓶上的图案更是她爱不释手的图样。
《清晨》读大学的时候,典型的三点一线式的生活,张秋菊整日沉浸在图书馆和画室,为创作打下了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理论素养。那时学校氛围很好,老师鼓励创新,满脑子的奇幻梦境都想表现出来,四年时间如白驹过隙,毕业创作的成功出售,对她是个不小的鼓舞,她不仅可以寄情画艺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还可以靠画画来养活自己。
《暖暖阳光》.
张秋菊的绘画,师于古而不拘泥于古。她历尽临摹之功,并不唯师古人,而是活在当下,她以颜色釉花卉为切入点,创作紧跟时代。她认真感受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任意表达自然心象之痕,作品常带给人一种飞香满怀,清光大来的感觉。
她以各色花卉入画,路边偶然见到的野花,或许正是童年的回忆;冬天开放的水仙,有着凛冽的香味,在寒冬中带给我们温暖;春天,花开次第如奔跑涌来,感叹生命的华章。张秋菊把这些美妙的感受都抒写出来,营造出一种温馨、舒缓、雅致的画面氛围。给人们生活带来一点思考和感动。
张秋菊作品风格是热烈、浪漫、温馨的,有几种原因造就了她的绘画风格:
1女性艺术家本身的敏感,骨子里的浪漫,精致的生活态度。
2理念的转变,现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需要舒缓,她把陶瓷语言当代化,创作出温馨浪漫的陶瓷作品,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
3生活是艺术的根本财富,再加上学术,学术是格调的高度,有了这些,她的艺术便富有生命力。
《陌上花开》.
匠人精神是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把一种热爱艺术的精神代代相传,这种精神对于推动景德镇艺术领域发展尤为重要,张秋菊就是这样一位工匠精神践行者,她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踏实的从事自己的行业,带有匠人精神守住和发扬这门手艺,把赏心悦目的作品带到人们手中,为景德镇颜色釉的传播和发扬光大尽微薄之力。
《陌上花开》
我们由衷地祝愿张秋菊的艺术之路常青,以更强大的姿态去践行着自己的初
<DIV id=main-news data-spm="fd-d" clear?>

<DIV data-spm-data="49" data-role="news-item" data-tag-id="" data-spm-content="a/319128471_307935" data-spm-type="resource" data-cate-id="" data-loc="1" data-newsid="61" data-media-id="307935" ? clear>郑板桥的外祖父汪翊文是个博学多才的乡间隐士,把家里唯一的女儿嫁给了郑板桥的父亲。父亲给儿子取名为“燮”。燮,这个字含有和顺、调和之意。每一位长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做个随和平顺的人,以至有一个一帆风顺的人生。这么一来,郑板桥仿佛注定了要走一条主流之路,从小浸染在“四书五经”里,学习八股文的做法,然后参加科举,入仕……他真的这么做了,做得很辛苦,将大量时间用在温书赶考上,一级一级地往上走。郑變 兰竹石 184cm×93cm 上海文物商店藏等到清朝都换了三个皇帝了,郑板桥才勉强做上县令。彼时,郑已人到中年。在赶考的遥远路途上,家庭随之发生了巨变,娇妻病亡,小儿早夭。过去,为了生计,他凭借天生的绘画才能,偶尔也去扬州卖画。当时的扬州可了不得,商贾云集,纷繁热闹。可谁又识得一个叫郑板桥的年轻人呢?他的画少人问津,势在必然。他郁郁地回到家乡兴化,继续沉浸在读书中,把中榜入仕视为最后的人生寄托,一试,二试,三试,尚算不负厚望,劈荆斩棘地做上县令。郑變 仿文同竹石图 故宫博物院藏但,就凭他耿介的性格,不肯低头奉迎,也是升不了什么大官的。二十几年,他就一直在县令的位置上徘徊不前。有一段,为了前途计,他也试着妥协个那么一回,千里迢迢地跑去北京,向当朝宰相投石问路。所谓投石问路,是那个时代的一种官场风气,给皇帝身边的重臣写赋,讨得欢心,关键时刻,给你讲几句好话,也许你就会平步青云。至于写赋这种事,在历史上,数司马相如干得最出色,无人可敌。他临死遗书竟也是歌颂当朝皇帝的一篇赋,简直是雄文。司马相如一生的行当就是为上层建筑歌功颂德,以致在主流的历史上,博得文采大名。依我看,他司马相如也就一御用文人而已,即便文采斐然,华章丽辞也用错了地方,实在可惜。郑變 行草七律诗 141.8cm×71.8cm 苏州博物馆藏写赋这种事,你叫郑板桥干,肯定干不好。一个天生耿直喜好针贬时弊的人,他的血性不允许他这么昧着良心以低级趣味的方式往上爬。后来,在61岁的时候,郑板桥终于想通,辞官归田(另有被革职一说)。他从山东回到江苏兴化老家,造绿园一座,遍植绿竹,广养幽兰,开始书画生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专心做起了职业画家,从此有了灵魂的安枕……郑變 墨兰 故宫博物院藏大多数人走不出读书为官的俗套,有人一辈子沉浮在这约定俗成的窠臼里郁郁不得志,而不知跳脱出来换一种人生。郑板桥终于在61岁那年清醒过来,不念仕途,解去精神枷锁,回到自己熟悉的领域,使得绘画技艺日渐纯熟,以至日后有了一个著名的郑板桥。他这一步走得清醒,也白白把前半生浪掷。人为何到了花甲之年才能想通悟透?使得赫赫有名的“扬州八怪”,终于有了郑板桥的一席之地。其中五怪,皆擅画梅花——因为当时扬州城内盐商云集,富可敌国,人富了以后精神空虚,想必会趋风迎雅,且喜好以梅自况,买一些挂在厅堂明志,所以,梅花图在当时的扬州特别畅销。郑板桥却独辟蹊径,专攻竹、兰、石。他一生都在画这三样东西,不知倦意。郑變 甘谷菊泉 189.6cm×49.5cm 南京博物院藏他笔下的竹,苍老的、鲜嫩的、雨后的、月下的、经霜的、风吹的……不一而足。“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可见,他对自然造化的用情之深。他一直主张以“造物为师”,在自然中发现奇景。他给堂侄写信,教他画竹诀窍,现在来看那些信,堪比出色的美术评论。我尤爱他的兰花图,一两丛,在偌大的宣纸上吐香,寡瘦幽微,旁边是密密麻麻的小楷,仔细读、认真辨,好比一篇百字小品,言简意赅,其意无穷——美食家从一只鱼头里看见江山,我通过郑板桥的小楷行书,同样可以望见人生,清淡、恬然、自足、祥和,自己成全自己。郑變 七言联 121cm×26.5cm 安徽省博物馆藏不看作画年代,也明白这是老郑的晚年作品。他早年的兰花图,微微用力了些,把一种不与世俗为伍的架势拉得过于满了,像一张弓,不那么松弛,射出的箭有力量,但目标太过明确,反而是不大好的。早年,郑板桥的兰都在悬崖绝壁处,看他的题兰诗写得何等绝然: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郑變 华峰三祝图 167.7cm×92.7cm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连浮云的喧闹,都不予理睬;浮云走了,更不挽留。这个时候的郑板桥尚未寻到灵魂的安枕,一直处于突围的状态,心弦绷得紧。等到61岁回到家乡以后,整个人放松下来。一颗心放下来,稍微弹一下,便奔上了更高的台阶。所以,我非常理解他晚年的那些兰花图,终于自悬崖绝壁处回到了他的庭院,好好地养在瓦盆,一样的幽香争芬。人生就像双臂,一开始总是往外扩张的,慢慢地,等到一切通透,才又想起收回来,拢住自己,最后双手合十,微闭双眼,有了感恩——你该知道佛教里观音行于莲花之上、双手合十的时候,多么安详。郑變 节录怀素自叙诗 180.9cm×107cm 扬州博物馆藏郑板桥的画好,众所周知,他的书法同样了得。以怀素和黄庭坚为师,他曾以临摩二位的法帖为乐事。从郑板桥的书法里,我同样可以看得见烟云——是兼顾了怀素的狂草逸态,和黄庭坚的气势开张的一种独创的笔法。在中国古代,历来视书画同源。前人的绘画,一般都在书法里汲取灵感。中国的方块字大多为象形文字,一撇一捺里尽显形态。但到了郑板桥这里,他的书法往往从绘画里寻找灵感,最明显的例子,是他写的“也”字,乍看去,仿佛是他画里的兰,运笔气势如兰一样秀气端庄。郑變 墨竹 128.8cm×68.5cm 浙江省博物馆藏郑板桥虽没留下什么大部头的专业美术理论,但我看他给堂侄有限的几封家信,早已胜过了晦涩艰深的美术评论,甚至简直可当写作教材看。譬如,他教堂侄画竹,先画几竿竹竿,这样大框架打好,然后再慢慢描叶,风起时,叶要有起伏态,霜叶为润,雨叶滞重……艺术大抵是相通的,写作同样如此,先把大的架构搞好,然后再补充细节。他那种对于竹叶四时变化观察的认真仔细难与匹敌。一个只有对竹爱到极点的人,才会舍得花去一生的时光去描绘。郑變 五言诗 141cm×71.7cm 辽宁省博物馆藏中国的文人雅士,历来喜好梅兰竹菊,且以四君子自喻,作为四君子中的竹,因为有了一个郑板桥,得以在宣纸上风云万千、自喜迭宕、历久醇香——是真的,看郑板桥不同时期的竹图,我仿佛可以闻得见香味来。他极少画菊,其中有一幅竹、兰、菊图,那样的菊,明显稍逊一筹,跟他擅长的竹、兰拥挤在一起,失了风韵之态。郑板桥的墨竹是相当有态的,疏淡有节、苍老横斜、绿荫匝地。郑變 墨竹图 168.7cm×90.5cm 炎黄艺术馆藏中国画讲究的是意境,只寥寥一墨黑,点在纸上,便勾画出情态异姿。在西方设计师眼里,黑白是永恒色、经典色,一旦显现在中国的画家笔端,就能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恬淡永恒的人生意境来。修笔,必先修心。心中有景,笔下方有神。这一墨黑,也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寄托的一种象征。似简洁和顺,却深不见底,并遥遥与“四书五经”相呼应。所谓人生如墨,那个自小被父辈寄予厚望的郑燮,在61岁那年,终于挣脱枷锁,活回到自己,用一滴墨写起自己的人生来。在生前,凭借卓绝的字画,他早已暴得大名。在他死后,依然如此。郑變行书七绝诗 167.7cm×44.5cm 扬州博物馆藏人们为什么总是痴痴念念他的水墨兰竹?那是在一墨黑里,我们人人寄予了自个的心思,孤傲,自香,有节,有义……这是多数人的情怀,被这个叫郑燮的人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DIV data-spm-data="49" data-role="news-item" data-tag-id="" data-spm-content="a/319128471_307935" data-spm-type="resource" data-cate-id="" data-loc="1" data-newsid="61" data-media-id="307935" ? clear>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30
DB+30 2019-06-09

๓活动奖励 ๓ 校园青春、贴图拍客、QQ飞车、微信 •  欢迎您!

亖 

ZxID:4279694

等级: 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6-09 0
๓活动奖励 ๓ 校园青春、贴图拍客、QQ飞车、微信 •  欢迎您!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