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新星李可染名作《崇山烟岚》首现秋拍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贴图&拍客收藏新星李可染名作《崇山烟岚》首现秋拍
发帖 回复
正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图文分享]收藏新星李可染名作《崇山烟岚》首现秋拍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6-17 0


李可染 1907-1989 崇山烟岚图
立轴 水墨纸本 1983年作
画:111×67.5 cm. 43 3/4×26 5/8 in. 约6.7平尺
书法:18×67.5cm. 7 1/8×26 5/8 in. 约1.1平尺
估价待询

部分展览现场图

李可染作画
“泼墨”作为中国画创作的一种墨法,古已有之。据传唐王洽师事郑虔、项容。虔对水墨向来“用心”,荆浩评论项容“用墨独得玄门”,这对王洽影响很大,所以王洽在绘画上以“泼墨取胜”是有师承的关系。相传王洽疯颠酒狂,醉后,往往“以头髻取墨,抵于绢素”。朱景玄说,王洽“凡欲画图障,先饮醺酣之后,即以墨泼”,“或挥或扫,或淡或浓,随其形状,为山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倏若造化,图出云雾,染成风雨,宛若神巧,俯视不见其墨污之迹。”明代李日华《竹懒画媵》:“泼墨者用墨微妙,不见笔迹,如泼出耳。”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墨曰泼墨,山色曰泼翠,草色曰泼绿,泼之为用,最足发画中气韵。”后世指笔酣墨饱,或点或刷,水墨淋漓,气势磅礡,皆谓之“泼墨”。
80年代是李可染绘画艺术的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时候的作品已脱出实景,更重写意,笔墨混成,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此时的李可染突然深刻领悟到水墨难以言说的东方神韵,从用摆笔小心谨慎层层积墨中脱网而出,以汪洋纵肆的泼墨,画出了一批惊心动魄的水墨杰作。1983年所绘《崇山烟岚》便是李可染进行泼墨山水探索的重要代表画作。

画面为典型的李家山水构图,山峦峻厚,林木蓊郁,云烟环绕。主体山川高大巍峨,顶天立地,山石的外轮廓呈几何状,层层推远;山左侧沐浴于光照中,右侧则处于阴影里,山下的树木以重墨画出,与山峦的阴影处连成一片;侧下角蜿蜒云气,左侧山涧峡谷深处掩映着数座房屋。整幅以泼墨法画出,山的背阴面和山谷是最浓重之处,山受光面、云气是亮处,但并不突兀,水墨泼溅飞动,一片混沌,而树林、山脉走势、远处峰峦通过细致的用笔强化,更显生机。“黑与白”的强烈冲突,山阳面同阴面的映衬,混沌飞动与凝练苍劲感最终统一在整体的色调中。从此图可见,李可染晚年更加重视形式语言,笔墨的抽象表现力,将其与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法相结合,作品具有奇异突兀的美感和鲜明的时代气息。

李可染的山水画,对造型从来要求如雕塑般结实,如素描般准确。正因为如此学院般的苛刻,所以有时不免落入“板刻结”。但这种严格的水墨语言训练,也给他晚年的大泼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崇山烟岚》的用笔用墨很纵肆,但笔笔到位,笔笔精准,笔笔老辣。李成的惜墨是控制,王洽的泼墨是纵肆,二者结合,便是李可染的“信手涂抹,惨淡经营。”这当然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以老僧补衲之静,制天马行空之动,在墨海翻腾中贯透着渊深的静穆之气,这就是李可染晚年大泼墨难以企及的美学高度。

《崇山烟岚》诗堂题语,李可染在1982年所绘《茂林清暑图》题跋中也写下过,“昔人论画云:‘李成惜墨如金,王洽泼墨成画,二者结合,便成画诀’。此数语甚为精到,因解事物相反相成之理。吾偶以泼墨法作《茂林清暑图》,虽水墨纵肆,但无狂态,因题此数语。”比较这两幅画作,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对于传统泼墨画法上个人性理解与实践探索的真实心路轨迹,这样的探索还有1981年绘制《水墨胜处色无功》,1986年绘制《雨后斜阳图》。

李可染《水墨胜处色无功》
68.4×45.9cm 1981年作

李可染《月牙山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曾举办过一场别出心裁的名为“何处是蓬莱——仙山图特展”的展览,给观者奉上了一场经典盛宴。对于经典的品读,关键在于能够不断地从新的视角来发掘,即所谓“不断地重新问题化”。该展览分“仙境缥缈”“别有洞天”“修行采药·遇仙升仙”3个单元,通过30幅绘画作品描摹出古人幻想中的仙境,以及仙境落入人间并成为人们修仙福地的过程,展示了人们对“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的追求与探索。
《史记》记载,战国时期君王遣人探求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六朝至唐代时期,随着道教的盛行,道士们逐渐将地图上的真实名山仙道化,使得仙境更具现实性。对于追求仙道的人而言,名山洞府不仅是采药、炼丹、修行的地方,更是他们遇仙、升仙的媒介。从各种神话传说来看,天上的神仙都有人的影子。很多人因为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就寄希望于神仙。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神仙也有地位尊卑、法力大小、裙带关系强弱的区别,有的甚至还放不下贪、嗔、痴,相互之间争夺名誉和地盘。凡此种种,皆是现实社会的投射。
如果说神话是以文字来记载神仙的传说,凭借的是想象力和民间素材,那么画家则是通过一定的绘画题材,尤其是山水画来描绘心中、梦中的幻象,寄托情怀。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关于仙界的传说,其中以蓬莱仙岛与昆仑神山最为神奇——两地皆居住着诸多仙圣,并有丰富物产及神异动植物。无数神话中皆用蓬莱、昆仑指代仙境。时至今日,在终南山、昆仑山还可以见到很多修行之人。我宁愿相信,这不是人们一种成仙得道的幻想,而是在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在拥挤而喧嚣的城市空间里获得一份难得而久违的闲情逸致。
观看“何处是蓬莱——仙山图特展”,让我想起五组充满矛盾的命题:精神与物质、理想与现实、神境与人间、山水与城市、闲情与功利。
精神与物质
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人始终觉得自己是自由的,而科学则传播一个真理——人类是遵循严格因果律的运动并相互作用着的原子集合。到底是物质第一还是精神第一?科学家已经证明,灵魂是一种物质存在。不独于此,很多外国科学家最终也进入了信仰神灵的世界,就连爱因斯坦和牛顿也没例外。毫无疑问,物质至上、物质第一的做法和提法已经使人类失去了自己的梦想,失去了所有的情趣,变成了迷途羔羊,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潭而难以自拔。
理想与现实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只会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即使目标再高远,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在“妥协现实”与“追求理想”的泥沼中反复挣扎。可悲的是,绝大多数人只能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进入坟墓。人不能没有理想,但不必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因为人无论如何超越或者逃离,都始终有一个肉身,都要生活在现实的时空中。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但更多人可能会为了“六斗米”而失身。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可以在书画世界中得到弥补——融入其中又能置身事外。我以为,画山水必须要写生,但又不能囿于写生,因为画中的许多山水都是画家梦中的山水。张大千毕生没有去过庐山,而《庐山图》却成了他的旷世绝笔。这不是他梦中的山水又是什么?
神境与人间
不管科技如何发展,人类始终离不开八个字:柴米油盐、生老病死。虽然现代人吃的、喝的种类较几千年前多出许多,现代科技还可能在某个特定的条件下维持人的生命,但终究还是要食五谷杂粮,必须面对死亡。其实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没有生老病死,就无法体会悲欢离合;没有痛苦,就无所谓快乐。快乐似神仙,可以不食人间烟火,非常逍遥不假;但若没有家人、没有亲情,也是一种不如意,会感觉非常孤独。所以很多神仙宁愿回到人间。丘处机作为将人间仙境实体化的第一功臣,其竭力所建立的宫观在接纳受难之人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了可以触摸的“人间仙境”。
山水与城市
中国的山水画在几千年的时间里维持了一种特定的古典传统。虽然风格有变,但基本的精神和理念代代相传,核心价值观并没有改变。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说其过于沉闷和单调也好,说其极端因循守旧也罢,其实都有一定的道理。要知道,中国社会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农耕社会,画家所面对的几乎是一成不变的处境。寄情山水实质上反映了人生的进退之道,“庙堂之上,江湖之远”,“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今到了世俗社会、商业社会、经济社会、工业社会,绘画题材遭遇种种挑战。精神的困窘、心态的失落,使画家的身心发生了巨大变化,画面自然也显得极不协调。生活在城市森林里,画家们每天面对的是工业制造和流水线上的批量生产,追求的是“加速度”,这一切都与山水画的慢节奏和画家的“慢熟”相矛盾,甚至是非常冲突的。而古人的生活环境和心态与山水画中的情境和意境是相统一的,因此古代的山水画就是一种真实生活的再现。虽然其中也有想象的成分,但总的基调是人在画中、心在画中。而今时今日,人和画是割裂的、分离的、脱节的。所以画家必须置身山林去放松自己的身心,寻找梦中的山水。欣赏“何处是蓬莱——仙山图特展”中的山水佳作,会让人从中领略到一种远离尘俗的放松感。
闲情与功利
绘画需要一种闲情逸致,同时也可以增添闲情逸致。但目前的中国画正在“异化”,变成许多人谋利的工具和手段。所以,今人的作品和古人的作品在意境方面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严格来说,其本质并不是绘画本身的异化,而是某些画家的异化。今天的绘画和古代的绘画不是一回事。客观地说,功利性因素古今都有,差别在于:古人侧重“功”,而今人侧重“利”;前者仍然包含精神性的部分,后者则纯粹是一种物质目标。古人是将绘画当成一种人生目标去努力实践,今人则更多地通过各种媒介手段来进行炒作且没有底线,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虽然绘画有时被视为“小道”,但它一定要建立在“大道”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大道”作前提,那最后剩下的只有末技。中国人重视学养就是这个道理。中国画创作强调气定神闲。但若将自己毕生的时间都消耗在对学养的培养上,似乎就会变得很忙碌。二者是不是相矛盾?这就要看画家关注的是绘画本身,还是绘画之外的附属物了。古人用心来画画,心无旁骛,本身就在其中,画和人融为一体,由此才获得了“闲”。而时人为了画而画,始终游离于绘画本质之外。
如今不管身在哪个领域,都难免会遭遇“名利场”,因而有关物质与精神、理想与现实关系的探讨成为绕不开的命题。但不管怎样,理想的家园、精神的家园不可缺少。人的精神家园奠基于人的生活世界,形成于人的生命历程,结晶为以理想、信念为灵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画家只有崇尚大自然、强调简单生活、重视精神层面的建设,才能返璞归真。
以上五组矛盾的对立,如果就现实而言,集中表现为一点——传统与现代。所谓“传统”,就是古典的、精神的、理想的;所谓“现代”,侧重的是物质的、高速的、利益的。所以,人始终活在矛盾之中。这些矛盾需要凭借自身的智慧来化解。就绘画而言,画家必须有所侧重、有所取舍。要知道,无论物质多么充裕,如果没有精神理想,人是活不下去的。选择亲近绘画,尤其是古典绘画,可以使得自己的生活方式上升到极其高雅的层面。身居闹市久了,很多感觉都因为极度亢奋而麻木,而一个经典的古代绘画精品展,会让人的身心重新获得一种平衡,感悟到生命的真谛。所以,经典绘画有时看起来很远,其实却离我们很近,非常容易触动我们的身心。
“何处是蓬莱——仙山图特展”通过一个相当有趣的展览主题,用一种全新的思路和一种特别的方式,向世人讲述着一个全情投入山水世界的“故事”。借由古画访仙山、探仙境,不仅内心的躁气得以清除,说不定还可以和古画里的仙人神交。在这样一种比较入世的主题陈述下,观众对于中国古画,顿时会有一探究竟的兴味,进而于不知不觉中领略到深刻的文化内涵。(附图为“何处是蓬莱——仙山图特展”展出的部分作品)

洞天山堂 董源(传) 作

神岳琼林图 方从义 作 

仙山玉洞图 陆治 作 

四皓图 谢时臣 作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5
DB+15 2019-06-18

๓活动奖励 ๓ 校园青春、贴图拍客、QQ飞车、微信 •  欢迎您!

亖 

ZxID:4279694

等级: 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6-18 0
๓活动奖励 ๓ 校园青春、贴图拍客、QQ飞车、微信 •  欢迎您!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