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评论画风逐渐有“崩盘”危险,早期观众纷纷高喊“是我家没错”、自发为剧作戳中生活痛点的部分打call,而今剧情崩坏趋势明显、吃瓜群众大型吐槽现场已初具规模。
事实上所谓“烂尾”“崩盘”并非突然而至、毫无痕迹,《少年派》剧作的优点短板都非常鲜明,
前者在于对痛点现象的清晰总结、锐利呈现,以“段子手”合集方式来完成“家庭和教育现怪状”的拆解;后者在于人物形象粘合度不够,剧情节奏的有机性缺失明显。情绪痛点到位,人物刻画失调第一点,《少年派》抓住了“家长过度焦虑、重心严重失衡、焦点过分单一”的中国式家庭通病,引起强烈共鸣;然而后继无“病”、导致品相下降明显。初始阶段剧作的呈现相当吸引人,且有共鸣;舒心酱的母上大人看着剧中动辄焦虑炸毛的闫妮表示“对对对就是这样”。但随着剧情发展,《少年派》的短板也逐渐暴露。
且不论校服裙子太短、教室太好看等服化道问题,就剧情和角色本身而言,
台词亮点过于依赖段子模式,剧情矛盾过于依赖少数“痛点”。前期患有“高考焦虑症”妈妈的种种行为,很能引起应试教育下饱受折磨的家长们的强烈共鸣;但后期林爸爸再创业“生前追悼会”、妈妈遇到前男友、离婚、怀二胎等等狗血剧情,“一针见血”扎中痛点的能力大大缺失。
换句话说,导演编剧更擅长的是写“小议论文”,关于“考生家长过度焦虑”这个话题教出了一篇很有洞见、有共鸣的作业,但除此之外的部分都差强人意。第二点,“段子”式台词的“双刃剑”属性,磨灭人物相异特色。不论是林妙妙(赵今麦饰)段子手十八级功力的台词“污水出腐乳”,还是王胜男(闫妮饰)怼老公(张嘉译饰)时的句句毒鸡汤“生活还有眼前的苟且和到不了的远方”,抑或是林爸爸劝架时的逗比模式“我就是个中间人、又不收回扣”,甚或是隔壁林天昊对零分作文的强词夺理“一看就是文科生唬文科生”,这些高度“段子话”的台词,是不折不扣的双刃剑。
优点在于好笑,让吃瓜群众追剧不无聊;缺点在于台词的人物特色缺失,不论是话痨林妙妙还是高冷学霸钱三一,剧中人人说着一模一样风格的段子,全凭演员的演技自行加上个人特色。大人说什么话,孩子说什么话,鲜活高级的戏剧中一定是不同的。林黛玉嘲笑刘姥姥说她“母蝗虫”、让惜春画“携蝗大嚼图”,王熙凤和鸳鸯撺掇刘姥姥说的则是“老牛老牛、吃一头老母猪不抬头”,文化修养、气质个性的不同,都会鲜明反应在谈吐上。但《少年派》的台词,几乎是人人一样的“流行段子手”画风。
且不说这些段子是否是原创,磨灭人物个性的做法本身就不可取。隔壁《大江大河》里退伍雷东宝讲话有江湖气,宋运辉是耿直书呆子,杨巡一股子机灵劲,这种从人物个性里“长出”的台词,和“段子”式台词有明显区别。
《少年派》显然做不到神仙级别,而“取巧”又“粗暴”取代以画风千篇一律的段子。
剧情节奏松散,群像比例失衡第一点,亲子、校园、夫妻,群像线索过多、比例失调,剧作野心过大“贪多嚼不烂”。舒心酱最开始追剧的时候,以为主角是四个孩子,林妙妙、钱三一、林天昊和邓小琪这个“大四角”的青春校园时光,老师们的戏份堪比隔壁“振华三部曲”中的明星老师团(还有一位真就是从振华过来的)。
紧接着迅速发现这可能是部“家庭本位戏份”,那么可能对标《小别离》,豪门、中产、寒门几组不同家庭的教育问题;然而剧作似乎又迅速跑偏去了“中年夫妇一地鸡毛”这个方向。
诚然一部剧中涉及多个主题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现象,但要有主次轻重之分;如若是并行结构,要存在有机的并行逻辑。但《少年派》的呈现显然多而散,重心失重、焦点失焦。同样是人物众多的群戏,隔壁《请回答1988》的均衡感和紧密感好很多,一个重要的差别就在于《少年派》剧情推进往往全凭编剧金手指“巧”了。
这也是我们要说的第二点,过度使用“廉价”失真巧合。此前舒心酱就讨论过这个问题,带着青春剧滤镜来安排林妙妙钱三一成为楼上楼下的邻居是可以的,但“林爸爸路上救助老爷爷、老爷爷恰好要出国廉价租房子、老爷爷又回来病逝养老院、林爸爸重新创业好巧不巧就遇到林妈妈的师傅”,一系列剧情全凭小概率巧合,发生几率是单次事件概率相乘、结果约等于零。
亚里士多德一早就说过“不写已经发生的事,而写应该发生的事”。生活了有没有这样的小概率巧合呢?当然有,每天有人中五百万彩票;但是,所谓“应该”发生的事,是指表面巧合而内里藏着深层必然性的事情。
第一种推动剧情矛盾发展的方法,纯靠角色“作死”。比如隔壁孙漂亮带着爸爸去留学的电视剧,一系列冲突的来源都是因为有个疯狂作死的少女、疯狂搞事情。遭遇人生重大变故的青少年会行为失常是有合理性的,但
剧作明显是“为了有剧情矛盾而让女孩经常发疯”,非常不“高级”。第二种推动模式就是“纯巧合”式,“好巧啊你也在这里”。隔壁江疏影和靳东那部豆瓣评分不及格的剧,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绕了半个地球还总能在大街上一言不合就遇到,太“巧”;隔壁宋慧乔和朴宝剑的《男朋友》里也安排两个非亲非故、事业收入阶层活动范围完全不同的人,总能动辄“偶遇”,纯靠巧合金手指安排。
这和《少年派》中一系列巧合一样,逻辑上“强词夺理”、为赋新“剧”强说“巧”,质感上则非常单薄、观众不会有共鸣“巧了我也天天遇到中五百万这样的连环小概率事件”。
第三种推动模式则是有必然因素连环支撑的偶然。还是《大江大河》的例子,萍萍流产是偶然事件,但背后她的操劳个性、小雷家进取中动荡的大环境导致无人在侧等等都是必然性。这样的“偶然性”才不会让剧作生出“批量贩卖巧合推剧情”的便宜质感。
《少年派》中的“巧合”推动剧情模式,属于哪种级别段位?一目了然吧。
舒心结语
剧作以非常具有共鸣质感的“现实痛点”开端,让网友惊呼“以为我妈上电视了”,但后续无论是人物复杂质感的“矛盾式”统一,还是群戏节奏内容配比的精准把控,剧作都相当欠缺;而“巧合”“狗血剧情”的批量出现,更是最后一根稻草,推动了剧作“崩坏”的滚滚车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