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是人类的文化艺术宝库,蕴藏着古人的杰出智慧。在诸多的壁画中,还出现了不少有悖于人类常识的图案,在其中的一幅壁画上,就出现过一只特殊的异兽。这只异兽究竟如何迥异?又会揭开什么谜团?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之精湛、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正因如此,敦煌壁画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成为了华夏民族的骄傲与自豪。
敦煌又被称为“千佛洞”,可见敦煌的洞窟之多,壁画之精,既然洞窟的壁画绘制的是“神佛世界”,其内容免不了会有一些夸张的成分,诸如“飞升”、“龙王”、“夜叉”以及“阿修罗”等。
不过您可能不知道,在众多“神魔”中,还有一只荒诞不经的异兽赫然列于其上,它便是长着13个脑袋的——开明兽。
此时有读者就会问了,开明兽究竟是什么怪兽?为何会长着13个头呢?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需要翻开一本上古书籍——《山海经》。《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意思就是说,昆仑渊之地深度有三百仞,在昆仑山之上,有一种叫做开明兽的怪兽生活在这里,它巨大的身体犹如老虎,长着人脸,最可怕的是它居然有很多脑袋。
说句实话,若是将异兽表现在单调的绘画上,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若是将开明兽的13个头都淋漓尽致的表现,更是难上加难。
在众多的开明兽敦煌壁画中,共三次出现开明兽的图像,其中一个为9首,一个为11首,另一个为13首。三清宫正殿的开明兽头部,为一大头之上八小头冠状排列,另外两个图像中,开明兽的头部分别为三头一组与并列排布,虽也表现出开明兽“多头”的形态,却显得相当紧凑。
既然古人如此推崇开明兽,也就证明了它在古人的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究竟担负着什么样的职责呢?
《山海经》中还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山海经·西次三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人们认为,书中提到的“陆吾”正是开明兽,而陆吾的职责正是“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
“囿”有“花圃”之意,按照郭璞对《山海经》的注解来看,“囿时”正是珍稀植物园子中的时令节气,因此而言,开明兽算是天帝后花园的“大管家”。
除此之外,《竹书纪年》还记载过开明兽的职业,它不但是西王母的爱宠之一,整天围在主人身边打转,还具有探查未来的能力。在西王母驾车出行的时候,它还主动为西王母的车架开路,用13个头分别看向四方,一边警惕着危险事物,一边回头观瞧主人,最会讨人欢心。
开明兽在典籍壁画中如此高频率的出现,肯定也蕴含着古人的某种哲学理念。对于开明兽的研究,众多专家从没有中断过,有专家认为开明兽是一种古代真实存在的动物,只是由于环境因素才灭绝了。
可另一部分专家却对此持否定意见,他们认为开明兽只是古人臆想的产物,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同时,对于开明兽,有研究者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们认为,千万种的动物都是1个头,此为自然规律,可开明兽偏偏有13个头却是人为赋予的,说明了儒家“人定胜天”的道理。
换个角度来看,其实开明兽的来源并不复杂。古代生产力不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因此人们只能对美好生活加以幻想。
毕竟,人类的天性一直在追求“事半功倍”,抱着“一个脑袋太累,还不如多长几个”的想法也很正常,在此种观念的推动下,开明兽也许就诞生了。
其实在小编看来,开明兽的脑袋可能并不只是13个,也许会更多,说句玩笑话,现代人有电脑,而古代人有“多”脑,这便是古人的聪明之处了……
1
用“误入藕花深处”来切入我的学画历程,似乎是不太契合的。因为我在少年时期就对画画有了兴趣,时常拿着粉笔在门板、墙壁上画我喜欢的小美人,有时会博得某位刚好看到的大人的夸赞。
上学以后,偶尔有了兴趣也会用铅笔或钢笔画上几张,送给同学或存放起来。尤其是,欣赏优秀绘画作品是我的一大享受。在我十五、六岁时,有幸得到父亲的朋友赠送的一大卷中外名画(印刷品),那是一位叫高峰的先生从多册《人民画报》上细心裁剪下来的。
正是从这卷绘画作品中,我看到了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徐悲鸿、潘天寿、雷诺阿、莫奈、米勒、塞尚等许多中外绘画大师的经典作品。
那时,我游弋在一幅幅精美的画作中流连忘返,陶醉不已,这对于提升我的审美情趣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虽然之后我高中毕业、下乡插队、参加工作,并没有走上专业美术之路,而是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但是热爱绘画的兴趣爱好并没有完全消褪。
退休以后,空闲的时间多了。我在电脑上经常浏览一些艺术类网站,又看到了很多优秀画家的画作。看得多了,我就渐渐萌生了画画的欲望,但是又会因为年龄的原因而打退堂鼓。
有一次我在手机微信上看到一篇名为《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的文章,深以为然。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做一件关联美好的事,都是一次对自我的珍惜。即使没有收获,努力过就没有遗憾。更何况画画还可以修身养性,愉悦心情。于是在2018年的初夏,我开始了自己的学画之旅。
2
对于一个没有进过专业美术院校学习、也没有拜过师的我来说,画画自然不会是件简单的事,但好在我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
互联网给予今天的各种学习很大的方便。没有老师,传统就是汲取营养的宝库,好的作品就是范本。我偏爱写意花鸟画和人物画,在网上收存了许多自己喜欢的作品,兴趣来了就一边揣摩一边临摹,逐渐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
有时当我看到某位画家用一种别具一格的手法画出的佳作时,总是会暗暗叫好:原来,画还可以这样画呵!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断的学习和发现,才能找到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画法。在这个过程中,我想起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那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从古至今有多少画者,不管是误入还是蓄意进入绘画这湾迷人的“藕花深处”,都会为之沉醉而“不知归路”。当然,我们都一样期望自己经过努力后画出的作品,终有一天能“惊起一滩鸥鹭。”
觑觎绘画艺术这座殿堂,进门或许不是太难,但要上台阶走的远就难了。我深知国画是一门综合艺术,天赋、学养、审美、笔墨技术等诸多因素缺一不可。
3
不管是玩玩还是作为一个事业,都不可妄自感觉良好。画家陈子庄说:“技术与艺术的区别在于:技术可以全凭手上功夫达到,艺术则须靠修养的深度。”他认为,绘画讲格调,格调要高,则需思想意识高,人格高。
画家潘天寿说:“作画不可落套,这是对某一个层次上提出来的要求。对于初学者,倒要落到套子中去,而且要注意落到几种套子里去。只有熟悉掌握几种套子,方能取长补短,融会贯通而别出心裁。”
这些卓有成就的画家的见解,令人每每受益匪浅。我意识到:一个画者,没有笔墨基础是不成的,仅仅有笔墨技艺也终归落入匠气一路。画作的格调决定画品的高低,格调来自于画者的文化底蕴、胸襟视野和审美情趣。
在将近一年的习画创作之路上蹒跚而来,如人饮水,甘苦自知,但画画给人带来的愉悦是毋庸质疑的。
同时我微信朋友圈里有一群喜欢看画的亲朋好友,他们的支持鼓励也是我坚持画画的一大原动力。我欣赏绘画有自己的偏好,不和眼缘的一般不看,因为不愿浪费时间。
我发现有些写意画家看似草草的一幅小品,却很是耐人寻味,我想,这便是功力到家气韵浮动的缘故。所以,我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即便是把画画看作是玩和遣兴,也应该玩的有“格”有“味”,在玩味和学习中不断地体会进步的快乐,这才算是不负我少年时期喜爱绘画的一份夙愿。
刘敏作品欣赏:作者简介:刘敏,女,陕西省安康市人。曾在当地新闻单位做过十年新闻记者、编辑工作,现已退休。喜爱文学和绘画。近十多年有数十篇诗文见诸于各种报刊及网络。有部分诗文获奖,多首诗歌入选《当代诗歌典藏》《网络优秀文学作品选.2017春夏卷》。谢谢您的浏览。在艺术创作中,您有什么好的经验、体会及动态信息,或者推荐优秀艺术家、爱好者,欢迎通过“陈晓辉美术馆”媒体平台与众多艺术爱好者一起分享。
您的智慧,将会有助于更多热爱艺术的朋友圆梦!
Elisabeth Anisimow出生在美国洛杉矶
跟其他小孩子一样
她从2岁就喜欢各种乱画
但跟其他孩子不一样的是
画着画着竟然成了艺术家
今年才11岁
已经办了自己的画展
当之无愧的天才艺术家
来看几张她的画
绘画中的她
她的作品
都是以真人为画布
但是却往往逼真得
让人将实物误认为是画
真不敢相信这是一个11岁的小女孩画的
自两岁起
Elisabeth就喜欢涂涂画画
父母一开始并没有觉得奇怪
后来发现她的画远超了同龄人
Elisabeth和妈妈
再长大一些
Elisabeth
最喜欢的事情
变成了逛博物馆
她能够盯着艺术品好几个小时
在她7岁的时候
她的作品已经在
挪威儿童博物馆展出
她的水彩画
画风豪放
色彩艳丽
写实的同时
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
9岁时Elisabeth
卖出了人生的第一幅画作
从那个时候以后 她的作品
以标价2500——5000美元
被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争相收藏
偶然的一次
她在书中看到了
"tableaux vivant"
欧洲的一种古老艺术形式
就是在活人身上作画
把艺术作品 文学作品
或历史作品中的场景表现出来
Elisabeth很感兴趣并决定动手一试
她拿起画笔和刷子
在板子上涂抹 营造背景
然后亲手布置 制作道具
别看她年龄小
家具的摆放
质感 阴影 颜色
她都涂抹得恰到好处
衣裙材质要适当
有些甚至需要亲手制作
最后加入模特
(哥哥友情客串哈哈哈)
完成!
油画般的质地
华丽复古的氛围
让人仿佛穿梭在中世纪的戏剧里
因为画的是真人真物
立体鲜活的
所以Elisabeth将自己的艺术
称作“living paintings”
——活着的绘画
在她的画中
模特可以四处走动
但看起来仍然像一幅画
画得也是超级精细
近距离拍下腿部细节
更是难以分清这是画还是真人
因为独特的表现方式
Elisabeth的艺术大获好评
不少各界名人都争相找到她
电视节目主持人
凯瑟琳艾斯曼和女儿卡普里
她们们以莫奈的经典柔和色彩
出现在绘画中
《母女》绘画过程
《等待爱情》绘制过程
虽然小小年纪
就被称为艺术家
但是不工作时的Elisabeth
却和普通的11岁小孩无异
她喜欢气球
喜欢大自然
但是 无论在哪
她都会随身携带纸笔
当灵感来袭就挥毫落笔
当然 年少成名
作品又别具一格
Elisabeth的艺术
也难免遭到了质疑
有网友认为她是投机取巧
但Anisimow却非常洒脱的说
我知道这就是我
这是我的风格
没有什么可以改变这一点”
她还用自身的经历
告诫身边的小朋友
永远追随你的梦想
其实
她2岁开始画画
天才 除了自身的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