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院教授任志忠女体油画作品,纤毫毕现,细腻逼真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贴图&拍客中国美院教授任志忠女体油画作品,纤毫毕现,细腻逼真
发帖 回复
正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图文分享]中国美院教授任志忠女体油画作品,纤毫毕现,细腻逼真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6-25 0

中国美院教授任志忠女体油画作品,纤毫毕现,细腻逼真!

任志忠,1972年2月出生,祖籍陕西。1987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附中,1991年保送进入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师从全山石、胡振宇、徐芒耀等油画名家。在油画名家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并掌握了传统写实油画的作画技巧和材料特性,对油画的历史和相关理论进行了长期的梳理和钻研。从而获得了全面丰富的油画素养,并具有了坚实而严谨的油画基本功。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基础部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家协会会员。

如今的画家都喜欢描绘女人体,女人本身具有的艺术特质在艺术家的笔下被无限的放大,人体绘画中那些充满了神秘而理想的美感,一直吸引着无数人去欣赏,而身为一个艺术的殉道者,任志忠一直在探索着人体绘画的极限,他是绘画的信徒,始终坚信用画笔才能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寄托。




任志忠是一位对传统绘画执着的守卫者,他毫不讳言地承认绘画传统中有种品质深深地吸引着他——理想主义和经典情结。他的视觉总离不开身边的人物,他的家人和孩子。他以一种细腻柔和的目光打量着他们,并努力营造着一种优雅和谐的意境。他身上的古典情结让他痴迷于典雅的写实语言,并在深入的刻画中传递出他对传统精湛的写实技艺的追求。他同时非常在意画面的切割和疏密的关系,大块平扫的笔触和深入刻画的形体间呈现出一种静谧之美。任志忠试图营造自己的“古典精神”,这种古典精神在今天的时代中尤显难能可贵。但愿他能不断超越自身,进入更深层的视觉境域之中。




作 者:赵瑜月
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2019届硕士毕业生
中国传统的画史研究中,对于明代绘画的发展,向来重视文人一脉的表现;对于活跃在明代早中期的宫廷内外职业画家的作品,通常注意较少。以戴进、吴伟二人为领袖的浙派,是明代早中期极为重要的绘画流派之一。浙派成员多为面向社会的职业画家,崇尚南宋“院体”画法,继承古人而不为成法所拘,创作自由,题材广泛,一改南宋画坛古典沉郁的风貌,树立浙派新格,发展成刚劲挺拔的画风;将民间特有的世俗气息和宫廷绘画的严谨沉稳结合,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张路,号平山,大梁(今河南开封)人,活跃于明代中期,其生卒年待考,是浙派后期的代表画家之一,被视为吴伟传派第一人,与戴进、吴伟、汪肇并称为“浙派四大家”。《开封县志》寥寥数语,记录其生平概况:“张路,祥符人,号平山,以字行。少聪慧,见吴道子、戴文进所画人物,临摹肖其神,以画成名。入资为太学生,颓唐自放,缙绅先生皆乐与之游。路虽以画名天下,而恬退无所营,终路之世,门厅萧然。”张路自幼天资聪颖,曾入太学以求晋升仕途,屡举不第,后专职绘画,颇有名气。他的绘画风格主要学习吴道子、戴进、吴伟、王谔等四人,因观摩吴道子的人物画受启发,理解绘画之“六法”;早期学画模仿王谔,画风缜密,常用游丝描描绘人物衣褶;后期受吴伟影响,喜爱其狂纵不羁的性格和潇洒浑厚的画风,逐渐向吴伟靠拢;兼学戴进的神鬼佛像画法,画作颇有戴进风致。
张路的传世作品数量较多,以人物和山水为主,花鸟、竹石题材较少。其传世作品通常落“平山”款,钤“张路印”,不题诗文,不署年月,文献中提到明代张路的仿作较多,对作品的真伪鉴别造成较大困难。除传世作品外,明清文献中也有文字记载其作品,如张路与好友往来赠画的题诗。
历来对张路的评价褒贬不一。张路在世时,与之交好的友人对其风评颇佳;明代中期以后,雅致淡泊、宁静幽远的文人画欣赏趣味占据画坛主流,对浙派张路渐多贬斥之语,称其为“画家邪学,徒逞狂态者也,俱无足取”。受南北宗论影响,明清画史对张路作品的述评呈现出批评多于赞赏的局面,使得浙派的从学者寥寥无几,不为藏家所重,后人也因此对浙派和张路产生误解。
因明清画史对浙派及张路的忽略,记录不详,使张路的生平存在诸多疑点。首先是张路作为河南籍的画家,被纳入浙派序列,经历了从吴伟传派“江夏派”到山水画之北宗的过程,甚至因狂怪之风被批驳为“狂态邪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浙派和北宗的声名;其次是张路的生卒年目前存在两种说法,差异较大,本文作出了张路“生于1482-1486年间,卒于1555-1559年间,享年七十四岁”的新判断;接着结合文献记载,对张路的生平进行了梳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少年时在开封府求学,中年时在京师大显声名,晚年回乡归隐。张路的一生在“出世”与“入世”间游走,呈现出矛盾心态,科举取士是他的第一选择,一直在争取通向上层社会的渠道;“出世”是张路经历过人生的起落,晚年沉淀自我的选择。张路的生活经历与矛盾心态,对其艺术创造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人生相对来说是较为顺遂,疏狂之气也更为含蓄,为人更文雅,两者相结合,构成了张路个性化的艺术特色。
张路的传世作品数量较多,风格以狂放为主,工细为辅,强调以势憾人,富有动感,适用于张路世俗化的主题。题材上取材广泛,人物、山水、花鸟俱能,更偏重人物画,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即宫廷的古典审美趣味和世俗化的描绘。人物画通常会赋予画中人物以世俗众人的面貌和性格,形象朴实;山水画多点缀有世俗生活的场景,少有文人画中远离尘世的疏离感;花鸟画有吉祥寓意,传达热闹的气氛。
张路的道教题材人物画数量最多,也是明代政治生活的侧面反映。张路的创作集中于嘉靖(明世宗)年间,明武宗极度崇奉佛教,使得朝政弊坏,明世宗即位后,对佛教严厉排斥,采取了禁佛政策,加之他痴迷道教,此时明代“神仙度脱剧”较为流行,张路此举也是迎合政治生态和绘画市场之意。张路的绘画作品通常不属年月,无法直接进行时序考证,但有一脉相承、互相关联的特点,判断其早期风格较为缜细,后期学习吴伟,更加豪迈狂放,逐渐成为典型的“狂态邪学”特征。
《八仙图》是张路粗笔人物画的典型大尺幅作品,一组四屏,现收藏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画为绢本,每幅纵153.1厘米、横102.6厘米,画面上方空白处有“平山”款。画面主要人物为八仙,民间信奉的八位仙人的合称,后被道教纳入仙真行列,成为民间广为崇拜的仙灵。八位仙人两两一组,绘成四条屏,根据八仙的形象特征识别,其一为蓝采和与何仙姑,其二为汉钟离与吕洞宾,其三为韩湘子与曹国舅,其四为张果老与铁拐李。八仙各有其鲜明的个性,张路抓住其人物主要特点,采用特写的方式,形象简练、姿态准确,注重姿态和表情的描写,粗中有细,充分展现了神仙人物的潇洒不羁。



图1 张路《八仙图》之一,纵153.1厘米、横102.6厘米,纸本设色,现藏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图2 张路《八仙图》之二,纵153.1厘米、横102.6厘米,纸本设色,现藏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图3 张路《八仙图》之三,纵153.1厘米、横102.6厘米,纸本设色,现藏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图4 张路《八仙图》之四,纵153.1厘米、横102.6厘米,纸本设色,现藏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八仙是中国古代绘画中常见的吉利祥瑞题材,张路《八仙图》的特殊之处在于,他较早地将蓝采和、何仙姑、汉钟离、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张果老与铁拐李等八人作为八仙群体共同表现,对八仙群体最终形成的论证,补充了珍贵的图像资料。王世贞(明)《题八仙像后歌》云:“余所观仙迹及图史亦详矣,凡元以前无一笔,而我明如冷起敬、吴伟、杜堇,稍有名者,亦未尝及之。或庸妄画工,合委巷丛俚之谈。”充分证明了张路的《八仙图》塑造出完整的八仙仙班形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八仙之名在宋代以前就有记载,诸如“淮南八公”、“蜀之八仙”、“饮中八仙”等,但都与汉钟离、吕洞宾等八仙仙班无关。八仙的个体形象在唐代至元代已萌芽,元代之后,八仙群体开始逐渐形成和定型。元代范康的《陈季卿误上竹叶舟》始将何仙姑列入八仙仙班行列,至明代汤显祖的《邯郸梦》和吴元泰的《东游记上洞八仙传》将八仙列出次序和排名,为大众所接受,形成固定的八仙人物,此后再无修改。张路的《八仙图》绘制年代早于《东游记》,但图中八仙与《东游记》八仙一致,说明在明代中期,这一批八仙的形象已在民间广泛传播。明代王世贞《题八仙像后歌》一文对八仙如此描述:“以是八公者,老则张,少则蓝、韩,将则钟离,书生则吕,贵则曹,病则李,妇女则何,为各据一端作滑稽观耶?”八仙均为凡人得道,个性独特鲜明,在民间传说中有颇多精彩故事,带有鲜明的民俗意味。他们并非完美的神仙形象,代表了男女老幼、富贵贫贱等不同阶层的人群和神仙中人性的一面,因此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和供奉。
张路并非只有恶名,其壮年时风评颇佳,批评之声始于晚年。通过梳理画史文献中对张路的赞扬与批评之声,可以看出画坛风尚的变化。张路个人声名的跌落与浙派后期的衰落是同时发生的,这也是画坛势力分野和扩张、文人画逐渐确立地位的时期。浙派的衰落与时代有密切关系,明代后期社会动荡、皇权式微,浙派富丽豪放的画风与萧瑟的社会现实不相符,逐渐离开历史舞台。
同时,明代画坛审美趣味的转变和私人收藏市场的扩张造成了明清画论的两种倾向,其一是以身份论画,“行家利家”形成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的壁垒,其二是以地域论画,南北宗论的发展加速了画坛的对峙,吴派在此氛围中迅速崛起,取代了浙派的中心地位。
明代中期以后,浙派后期的画家们分散于各地,缺乏早期如戴进、吴伟式的领袖人物,势力衰微。画家们的风格趋向一致,缺乏创新的后劲,构图的程式化和重复化使得市场更加疲软。浙派虽退出历史舞台,但其所代表的技法范式和内在的精神气质始终未曾消亡,在清代和日韩绘画中均有体现,或现或隐延续浙派的生命。

图5
张路《神仙图册》之一,《海》
纵31.6厘米,横59.6厘米,纸本设色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图6
张路《神仙图册》之六,《白鹿仙》
纵31.6厘米,横59.6厘米,纸本设色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图7
张路《苏轼回翰林院图卷》
纵31.8厘米,横126.1厘米,纸本设色
现藏于美国加州伯克利景元斋

图8
张路《渔夫图》(局部)
纵138厘米,横69.2厘米,绢本设色
现藏于东京护国寺



图9 张路《苍鹰逐兔图》,纵158.2厘米,横97.3厘米,绢本水墨,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图10 张路《玉兔桂月图》,纵95厘米,横55.5厘米,绢本设色,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


作者赵瑜月与导师陈池瑜合影
在油画界里能以夫妻组合出道的艺术家并不多,冷军与前妻罗敏算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对。冷军与罗敏之所以被大家记住,原因也是出于他们的绘画作品。

在超现实绘画里面,冷军的作品可以做到无可挑剔,甚至可以说是连一点毛病都找不出来。同样在他的影响下,画家兼妻子的罗敏,其实她的绘画作品更了得,而且艺术价值不输于冷军。
丈夫的绘画作品和名气起来了,但与他一起切磋的罗敏却是并不被大家记得,但站在艺术层面与绘画界来讲,罗敏的作品并不差,尤其是她所绘画的睡莲系列,堪称是达到了国内的最前端水准。

罗敏是冷军的前妻,至于他们之间的感情生活细节我们不必多说,也不知道。但从罗敏的绘画风格与油画世界里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感就知道,他和冷军对于艺术的理解完全不一样。
罗敏曾说过“我的画并不像冷军的油画一样,那么细致入微的进行超现实绘画,我的绘画更多的是呈现给欣赏人一种内心的感受”。

倒也不是说要否定冷军的绘画,只是从作品来看,罗敏对于中国超现实绘画的艺术性有一定的研究,并且是对于油画的风格表达更倾向于思想性一点。
可以带一点偏向性的来讲:冷军的作品很厉害,但在前妻罗敏的油画作品前,其实也就那样子。我们带着问题来看看罗敏的作品怎么样,是不是真的被冷军的画作风头给盖住了呢?

罗敏的绘画作品分好几个层次来理解,首先她表达的睡莲很有写实感,但这种感觉其实她早在前面就说了,更得在欣赏者的内心表达。
睡莲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必须是要真实,而且是睡在水面却是又符合当下的河水特性。显然罗敏笔下的睡莲是十分成功。不仅仅是河水给人一种深纵的感觉,而且莲花也并不宣兵夺主,安静又古朴,淡雅之间又如明静般沉着。

在睡莲的表达手法上面,罗敏首先给到的层次就是古朴与真实感,其次就是通过河水的层层压入感,还有河草的点缀,这样子的构思可以说是罗敏最成功的地方。
与冷军的作品不一样,罗敏的油画重在写实的意与形,而且着重于给人真实的意境感。最难得的是什么?徐芒耀画家曾这样子形容过罗敏的绘画。
“她笔下的睡莲,意与神,形态都达到了最真实的还原性。笔意之下流露着一种古朴的国画风格,这种作品,当数油画界之中的国画强者”。

还原了欣赏者的内心感受,绝不仅仅只是在卖弄她的油画风格,更重要的就是罗敏重在传达她笔下的油画内涵性。
睡莲与水的相映成趣,少有的莲花成了大家对于她油画的期待,不需要用莲花与表达自己的花骄花艳,这种油画风格很值得欣赏,不失这一张张的睡莲好作品。

有人说罗敏的油画为什么没有市场,有人说她的作品被冷军的作品盖住了。但在罗敏自己看来,油画艺术不是用市场来衡量的,它的艺术价值贵在绘画者对于油画的领悟能力与自我表达能力。
油纸与笔墨只是作品的呈现方式,而你能从绘画作品里能感悟到的,那就是作品价值最高的一个地方。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6
DB+16 2019-06-25

๓活动奖励 ๓ 校园青春、贴图拍客、QQ飞车、微信 •  欢迎您!

亖 

ZxID:4279694

等级: 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6-25 0
๓活动奖励 ๓ 校园青春、贴图拍客、QQ飞车、微信 •  欢迎您!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