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谣——陆俨少画云画水的绝技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贴图&拍客云水谣——陆俨少画云画水的绝技
发帖 回复
正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图文分享]云水谣——陆俨少画云画水的绝技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6-25 0

艺术,需要传承,也需要创造。一代山水画大师陆俨少正是这样一位传承者和创造者。他的云水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堪称一绝。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陆俨少先生的云水世界,一窥先生画云画水的绝技之妙。从先生留下的论述其绘画云水相关技法的篇章中,我们能撷取出诸多神采飞扬的句子,这些珍贵的文字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彰显出陆俨少先生的文学素养。
陆俨少(1909年-1993年),一代山水大师。其勾云勾水,烟波浩淼,云蒸雾霭,变化无穷。云水为陆俨少绝诣,有雄秀跌宕之概。
画云:颠覆古法,开拓创新
画云主要有二法:其一用水墨淡淡烘染而成,不露笔墨痕迹,用以表现春山晴蔼,是一种静止的云。其二用线条勾画而成,利于表现有动势的云,当然也可表现静止的云。
山水画传统画法中有大勾云、小勾云两种画云法,但历来多作灵芝状,少有变化,无生气。我对照自然云的形态,参酌古法,加以变化成之。
大小勾云粗细繁简不一,而画法相同。参照山石环境适当用之,以求统一。

片云在天,其下为云根,上为云面,上轻而下重,以分阴阳明暗,寓透视原理于其中。
勾云分上下两面,上为阳面,下为阴面,上面笔简,下面笔繁。
云朵互相之间有疏密关系,笔墨要有浓淡虚实变化。
云根每依附石林木以成其重,尚感不足,可用浓墨于淡墨线之上,依迹重勾点醒,以求不平。

古语有"重若崩云"、"云蒸霞蔚"、"风起云涌"之说,可见写云要有动势,而惟有勾云法能达此要求。
勾云能表现云的动势,所谓崩云或奔云,只有用线才能写出它的动态和动向,用渲染的方法无法达到这个效果。
云与山头的取势布局须相互呼应。
云漫山头之外,取其险势。

山头平正,无出奇之姿,如在顶上面云一簇,以取其势,东坡所谓"岭上晴云披絮帽",则立破平正,此构图之一法也。
飙云捷走,缘山脊而上,似惊涛阵马,陡增气势。
云漫山腰,得其虚实变化。
太行山势,山石方折,满目觚棱,画云亦宜带有方形,方得一致。
云与山头的用线,既要有变化又要协调统一。

平头云用以表现云海。于高处下瞰,铺银拥絮皛然一色,如对大海,浪涛滚滚。偶然出山头,如海中岛屿。
一幅山水画之中,画云要有呼应,既有大面积的云,也要有小面积的云,相互呼应。
白云在山,随风流驶,来如兵阵,大小相属,虚实映带,要有呼应。
不必勾出云体,先画丛树,青苍重迭,中间白气回环,层层深入,推至远处。

白云可利用四围物体以成其形。山石林木是实处,而下笔时审度形势,计白当黑,当留意白处,以达到參差映带,自然圆转之美。
积墨成块,中间露出白线,如龙蛇起舞,回环往复,要前后连续,断而不断,首贵自然,切忌做作,无有生意。
我创为留白之法,于积墨之中,白线回环,蜿蜒屈曲,得自然之趣。于积雨初止,林麓乍霁。
其法先用水墨点,留出白处是云,要连贯相通,大小错落,疏密有致。

把水墨留出白痕,缭绕萦曲,盘旋山际。这种白痕,或是云雾,或是泉水,或是日光,因为前人所未有,无以名之,姑名之曰"留白"。其法先画几条大墨痕,蜿蜒屈曲,或相平行,或相纠结,离合顾盼。心中先要有个底,何处应疏,何处应密,以至虚实浓淡,轻重干湿,大致画定。然后因势勾搭,填描出条条白痕。第一要粗细疏密,自然流畅,有生动之致,切忌做作,如僵蚓秋蛇,毫不见生意。
春山葱茏苍翠,云气朵朵,往来林麓之间,用焦墨点出。山后白云时出时没,用勾云法写出。一幅之中,如得其当,不妨云用二法,并行不悖。
画云水,用笔流畅飞动,和山石在笔墨上形成尖锐的对比,使动者益动,静者益静。但在另一方面,静中也有动,动中也有静,峰峦因云气的流动,也好像在奔走;急流因礁石的阻挡,也咽塞而徘徊。画水:以神来之线成就活水

山有泉瀑而活,画瀑布须审度上面山岭竹树,是否有此水源。征集 134 3072 9068 水源深远,则瀑流洪大。水源不多,则瀑布宜小。切忌上面知道山顶,毫无水源,而悬瀑千尺,倾泻而下,是悖于情理的。
因山石结构之不同,故瀑布之形成,也无有相同者。如在一图之上,两瀑并挂,水量不宜相等,要有大小曲直,一求变化。
水流石间,时咽时畅,因势曲折,既有来处,又须出路。
因山石的结构不同,水口的变化亦多样。在一张画面上出现两个以上水口,切忌雷同。水口之大小,画法之繁简,须看整个画面而定。

岩石平铺,水流弥漫而下,如帘如织,要有聚散高下,在整齐中求变化。
小桥曲折,下笔宜宛转流畅,以自然为上。
两山夹涧,水流一泻而下,以取其势。线条要拉长,悬腕中锋,下笔之际,切忌凝滞。
要表现流动的水,只有运用各种线条,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湖水弥漫广远,水波微动,通常用网巾来表现。画网巾水线条宜用中锋,一用侧锋即扁。平拉过去,有规则的屈曲,上线曲向下,下线即曲向上,互相连接,组织如网状。画时执笔宜高,正坐悬腕,自左向右拉出线条,运用中指作有规则的屈曲。

又有几种湖水画法,不是接长线条,而是利用短线条来表现湖面有风,扇起波澜,浩淼生姿。
大江之上,无风自浪,用写"人"字以组合之。
于"人"字之中补上一笔,以表现近景波纹。
画湖水时候,画面隔出几条空白取其变化。
粗笔横扫,乱而不乱,以写粗犷大写意的山石相配合,亦是画平波一法。
轩然大波,望之如有洼隆之感。此在工笔山水中多用之。其画法先勾间架,再加细纹,顺理排比,切忌打结。

画水画云,用笔线条相类,只是云从正面立体看,所以弧线偏圆。江水从平面看,弧线宜偏扁,方合透视,而不致把江水画得站起来。
大江流入三峡中,江面平窄,激流汹涌,要写出惊波溅沫之状。近有写三峡者,每作帆影往来,实则急流之中不可能有帆影,是乃违背物理,不足为法。

江经三峡,两岸高山束隘,水势迅猛,喷薄回旋而下,线条屈曲流转,其间要有离合聚散,方见不平。
大江东去,流量至富。然非平流而下,其间水纹综合,揖让聚散,而成为派。下笔不可凝滞,长线回环,首贵自然。
大海浩瀚,望无际涯;洪波轩然,簸荡无时。其水势原地起伏,不同江河东下,一泻千里。惊涛拍岸,浪尖白沫飞溅,首要写其雄壮。
画水设色,当画好墨线之后,整体拖湿,等约一分钟手,俟其未干,于水波凹或墨痕繁复处,设以淡青色或青黄色。如果画黄河,则用土黄色。一次不够,再加第二次,干后用原来颜色依墨迹勾描之。

400年前的这幅画只画了三个驼背,却被故宫珍藏!
2019-06-25 16:42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三驼图》,是一幅极有意思的画,初看哈哈大笑,再细看知晓它的背景后却陷入深思。

▲明 《三驼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描绘的是三个行走着的驼背老人。前边一个提盒持杖,正回首而顾,中间一个拱手向前,似在问候,最后一个紧紧跟来,拍手大笑。三人虽谦恭低调,相互顾盼,但却个性张扬,栩栩如生。三驼肉团团站立呈倒品字形,与上部的题诗相映生辉。

画家惜墨如金,不借助任何背景的勾勒,五百年来竟然没有受到任何刁难,真乃上品也。

▲画家半体字落款“李士达”,这个不是字掉了一半,是他真习惯只写左边一大半字体。
从左下角落款获悉,画家名叫李士达,不是大咖仇英、文征明之辈,只是一个草根画家,关于他的史料记载也不多。

画家肖像
李士达, 字通甫,号仰槐,江苏苏州人,明万历二年(1574)进士。工画人物、山水,曾经论述画有五美:“苍、逸、奇、远、韵。”又有五恶:“嫩、板、刻、生、痴。”擅用洗练简洁的线描给人物造型、勾勒衣纹,人物须发笔墨圆润,可见其深厚的绘画功力。

《三驼图》中人物排列成稳定的三角结构,氛围紧凑,虽然没有背景衬托,却耐人寻味。 李士达的成功,是明代商品经济的产物。市民阶层强大了,他们更愿意用幽默诙谐的方式展现生活中丑恶,这为《三驼图》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三驼图》的上端留了大片的空白,有明代画家、藏书家的题诗三首:
题诗一

钱允治题诗
张驼提盒去探亲,李驼遇见问缘因;
赵驼拍手哈哈笑,世上原来无直人。
(钱允治)
三首题诗中,钱允治是题诗的第一人。他是明代书画大腕文徵明的高足钱谷之子。前三句还原了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乡里乡亲寒暄的场景,而最后一句迅速拔高诗的定位,一针见血,点明了此幅图的讽世主题。

▲提篮的张驼

▲拱手问候的李驼

▲拍手大笑的赵驼
“世上原来无直人”,出自《增广闲文》,原句为“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意思是:世界上长得笔直的树木多得是,可是正直的人、没有心计的人却是很少有的。
人人都是驼背,旨在讽刺什么?我们得结合历史背景来理解,请注意角落里的时间信息。

▲款文:万历丁巳冬写
“万历丁巳冬”也就是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冬,正处于明末的万历朝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绘画行业也得此沾染变得世俗化:有人靠卖画发了财,有人靠剽窃致了富,趋炎附势的风气盛行……
于是,点头哈腰的人多了,刚正不阿的人少了,这激起了画家的诘问:“究竟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天底下竟没有一个挺直腰杆做人的?” 便将民间歌谣形之于画图,通俗而又诙谐地讽刺了当下。
题诗二

陆士仁题诗
为怜同病转相亲,一笑风前薄世因。
莫道此翁无傲骨,素心清澈胜他人。
(陆士仁)
居中是陆士仁的诗,他字文近,苏州人,为文徵明学生陆师道之子,曾补博士弟子员,善画山水。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敢发“杂音”:驼背仅是生理残疾,但他们的傲骨仍在,其心灵也比“他人”清纯,陆老人家教导我们说,一定要透过现象去寻求本质。他认为驼背人善良正直,较之那些体格健全、却一身软骨的家伙,不可同日而语。
题诗三

文谦光题诗
形模相肖更相亲,会聚三驼似有因。
却羡渊明归思早,世涂只见折腰人。
(文谦光)
左上是文谦光的诗,文先生字去盈,也是苏州人,善长书法,行楷有晋唐风骨。他引用陶渊明愤恨世俗而辞官归隐的典故,明确地指出“腰板倍儿挺的好人”全都上山下乡去了,他们去山乡采东菊,见南山去了。城里的人,心理性格都有缺陷,坏得很。

画家画得好,三位诗人立意也好,静思后还会觉得三首诗的内涵不尽相同。要是《三驼图》有画没诗,能否传到现在都是个问题。画与诗的珠联壁合如锦上添花,给人带来了极大的审美愉悦和审美惊奇。
若让李士达自题诗一首,不知会如何下笔。也许他会莞尔一笑:“嘻!尔等见仁见智,各引一端,正合吾意也”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8
DB+18 2019-06-26

๓活动奖励 ๓ 咖啡聊天、校园青春、贴图拍客、QQ飞车、微信 •  欢迎您!

亖 

ZxID:4279694

等级: 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6-26 0
๓活动奖励 ๓ 咖啡聊天、校园青春、贴图拍客、QQ飞车、微信 •  欢迎您!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