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
元代绘画,特别是江南文人画,人们总拿
蒙古贵族当对立面,以其
政治、经济、文化为反衬,构成当时的社会背景。
可是问题在于:
蒙古贵族是始终以宪兵的铁面形象看守着有元一代的绘画园地,还是他们也随不同的时期调整、改变着自己的统治姿态?而且还在于:
是否汉族文人画家也固守初衷,从不和蒙古统治者妥协、合作乃至共享其成?[元]赵孟頫,《红衣西域僧图》,纸本设色,
31.5厘米×263厘米,1308年,辽宁省博物馆藏
[元] 张彦辅,《棘竹幽禽图》,纸本墨笔,
76.2厘米×63.5厘米,1343年,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藏
[元]刘贯道(传),《忽必烈出猎图》,绢本设色,
182.9厘米×104.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新书推荐▽《蒙古宫廷和江南文人——元代书画艺术研究论集》洪再新 著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一组元代书法和绘画的案例,在跨语境的范畴中展开了深入的思考。通过假说和考证,重新建构蒙古宫廷和江南文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不仅体现出20世纪后期国内外书画研究从作品风格形式转向社会语境的趋势,而且突显了“视觉命题”(cisual argument)在历史、艺术史和艺术社会史中的普遍意义,对于艺术通过艺术史走向历史,具有特殊的认知和启迪作用。
元代书画研究的重要性也由此彰显:
多元世界史语境的共存,激励人们更积极地通过视觉途径反思世界艺术史的叙述模式。目 录代序论 蒙古宫廷和江南文人
——谈1980年代以来元代艺术研究暨人文学科的发展
第一章 元季蒙古道士张彦辅《棘竹幽禽图》研究
第二章 赵孟頫《红衣西域僧图》研究
第三章 图像再现与蒙古旧制的认证
——元人《元世祖出猎图》研究 洪再新 曹意强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 and Mongol Institutions in Khubilai Khan Hunting Hong Zaixin with Cao Yiqiang
第四章 从盛熙明看元末宫廷的多元艺术倾向
第五章 任公钓江海 世人不识之
——元任仁发《张果见明皇图》研究
Master Ren has studied the vast oceans,but nocontemporary acknowledged him: A study of thepainting Zhang Guo’s audience with Emperor Minghuang by Ren Renfa of the Yuan dynasty
第六章 儒仙新像
——元代玄教画像创作的文化情境和视象涵义
图版目录
附录一 元代绘画史工具书简介(截止1990年)
附录二 论文最初刊发出处一览
后记
今天,我们先从洪再新先生写的后记,来了解一下这本书。
洪再新浙江大学历史学学士,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硕士、博士,现任美国普吉湾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担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以及美国学术团体协会(ACLS)等重要学术机构的高访学者,在东亚美术史、中国美术通史、宋元和现代中国书画、中外艺术收藏交流等领域,均有重要著述,如《中国美术史》, 曾获得国家图书奖等重要奖项,编译有《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1950—1987)《山川悠远——中国山水画艺术 》等。
这本论文集的主题源自我于199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所做的艺术史个案,以视觉证据,建立起蒙古宫廷和江南文人之间的确凿联系。这是元代书画研究的关键性突破,由两大块面的互动,在六个具体案例中,以艺术史特有的视觉震撼,彰显巨大的历史张力。个案研究之所以值得一为,是在于提出和解决一般性问题,看待元代书画艺术,也不例外,即历史学家对存世图像“若隐若现之历史”的真切感悟。这使我想到业师黄时鉴教授。如果没有他在我大三时开设的元代史专题,如果没有他最先向我展示元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很难想象我会闯进这片学术天地,领略该学科曾经代表现代史学研究一流水平的宏大气象。
从事学术研究,直觉的作用妙不可言——因为有许多艺术史选题一开始并不呈现整体的面向。如文集第一章开篇提道,“至于画面图像和题跋文字所引出的不同读解,则拟另文详述”,那是25年前一种朦胧的意向,我当时还不知道如何展开那样的论述。区别于凡事有周密安排的同仁,我深信自己的直觉:搜索历史文献和图像,在整体和局部之间,循环往复,寻求超越。范景中教授主编“学院丛书”之初,曾嘱我将已发表的宋元绘画研究结集出版。尽管我已在《中国美术史》中撮述了部分个案编写“元代美术”一章,但对中外学术史更大的画面尚不明了,加上研究兴趣转移到近现代,就把这事搁置下来。此后范先生担任编委的《World 3》杂志相继有黄专先生、郭伟其先生约稿,回顾30年来海外中国画研究状况。我便将1992年所编《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较为宽泛的选题,聚焦于1980年代以来的元代艺术研究状况及其方法,结合个人跨越中外不同语境的研究实例, 撰写了专论。稿成之际,眼前忽然一亮:原来我在1990年代所做的元代艺术一组个案,从社会艺术史一端,提出并解决了一个重要的视觉命题,本身是独立和完整的,兑现了1992年的那个承诺。如高居翰(James Cahill)教授所期望的,旨在让“绘画通过绘画史走进历史”。今年初夏,我回到杭州,继续在母校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开选修课。第一天上课前,范先生从上海打来电话,重提旧议,我欣然同意。因为把元代研究的个案汇编起来,这篇专论可以代作前言,发挥纲举目张之用,可谓不期而至,水到渠成。
从事个案研究,既可呈现新的研究面向,也可对现存各种命题进行再探索。令人鼓舞的是,文集中的案例,分别得到王霖、万新华、陈晓伟、王中旭,中国台湾萧启庆、石守谦,美国文以诚 (Richard Vinograd)、何慕文(Maxwell K. Hearn)、爱古心(Birgitta Augustin)和英国马啸鸿(Shane McCausland)等专家学者的征引,讨论商榷。1996年我与曹意强教授合作完成“图像再现与蒙古旧制的认证—元人《元世祖出猎图》研究”一文,英文版收入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的《宋元艺术》(Arts of the Sung Yuan: Ritual, Ethnicity, and Style in Painting),不仅突出了社会制度史的重要性,而且在跨语境范畴中,展开国际学术对话。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陶步思(Bruce Doar)教授曾摘译了我的任仁发研究,刊于该校杂志,作为参考。为此,文集收入了两篇英文文章(其第一篇威绥玛拼音一仍其旧,插图内容未变,但均换成彩版),欢迎更多国内外读者批评指正。承范先生慨允,各章除个别文字调整,最难得的是配加了相应的插图,绝大多数为彩版,突破了多年前印刷条件的局限,以突出书画研究的鲜明个性。附录所收1990年我的“元代绘画史工具书简介”一文,和文集前言中勾勒的最新学术动态可前后参照,反映近年来数码人文(Digital Humanities)引发的重大变革。在编辑过程中,得到童宇博士、林山石(Peter Wiedehage)博士、钱艾琳博士、蔡涛博士、张书彬博士、Lori Ricigliano、Faithline Abeshima、陈明、佟欣、李莉诸女士,特别是责任编辑章腊梅女士的帮助,特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Liu Kuan-tao (fl. 1279—1300), attributed to. Khubilai Khan Hunting , Detail.
Liu Kuan-tao (fl. 1279—1300), Whiling away the Summer.
Anonymous, Reception Scene at the Mongol Court . Tabriz.
在我的学术生涯中,1990年代是难忘的十年。如果没有范景中先生对海外中国画研究的重视,并在1991年推荐我去伯克利研修,师从景元斋主人高居翰教授和请教T. J. 克拉克(T.J.Clark)、巴克森德尔(Michael Baxandall)、阿尔珀斯(Svetlana Alpers)等几位西方艺术史学巨匠,很难想象我后来的学术道路将会怎样延展。出乎我的意料,1992年春在伯克利,长期被忽视的蒙古宫廷对艺术的赞助和参与一题引起了我的极大关注。在《隔江山色——元代绘画》这部断代画史开山之作中,高居翰刊用了蒙古道士张彦辅的《棘竹幽禽图》,他从西语文献上又给我周全的指点。我在东亚图书馆用半年的时间阅读,结束时大致梳理了该个案的中外文献。而在堪萨斯城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目睹真迹,细读原作——见证蒙古贵族和江南文人在艺术创作上的笔墨之缘,成为关键的视觉体验。我曾在不同场合下提到1992年上半年所经历的认识飞跃,说明识见在治学过程中的至关重要性。因为直到1997年这篇论文发表,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构成值得一为的视觉命题。很可惜,高居翰先生身前未能读到这一改变我学术道路的个案。这次应范景中教授之约,我以“蒙古宫廷和江南文人”为题,把元代书画艺术研究汇集成册,正好献给他和高居翰教授,纪念并感谢他们带给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洪再新
2018年端阳于美西普吉海湾积学致远斋
一页南山·新书推荐关于宋画,其实很多玩收藏的人都知道它们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放眼全世界,能拥有宋画的人都是有福气的人,毕竟他们能最近距离,最直接的欣赏宋人给我们留下来的艺术珍宝。
宋画在收藏人的眼里其实是要高于宋瓷的,虽然宋瓷分五窑,而且每一窑口的艺术品都可以说是世界级的。但在文化收藏人的眼里,宋瓷相比于宋画,还是差了那么一点。
很多人把宋代看成了“中国的第一次文艺复兴”,可以想象宋代这一个远古时期对于中国文化和艺术发展的得要性了。
宋画的美,这一点其实是与当时的宋代社会相符合的,民风国风就那样,小而美 精而简。从一定的程度上来讲,宋朝人对于绘画和其他生活的审美,对于日本这个小国起到了精神层次的促进作品。包括站在艺术品的层面来讲,宋代人的古画,在日本都是摆在了最高等级的艺术之上。
台北故宫里的3幅宋画:每一张都价值连城,看一眼就是福气!
宋画有多美,朝这边看来。在台北的故宫之中有留着很多张宋画,而且每一张都是属于艺术珍品,份量也是世界级别的。
宋画的美,尤其是山水绘画是在于水墨的精湛性。
一幅《早春图》就是宋画的山水代且之后,古画的作品是郭熙,是属于北宋时期的作品。这一张作品就是描述了山树的早春景象。用意在哪里?与以往的山水画不一样,宋画讲的就是一个意境。
看到了画,就仿佛是你站在了山水之间,早春自然是带有一种冬的寒意,而且淡淡的云雾在山间浮云。这种雾气与早春的寒,其实画里又是隐藏着春的信息。宋画的精致程度算是成为一张作品的入门手法,几乎所有的宋画都是有这种描述。
看宋画首先就是需要看笔法的精湛程度,其次就是看宋画之中隐藏着的小与美,别看简单的笔划与笔法,但这种含蓄之中透露出宋人的一种谦和之情,更是一种轻柔的文化艺术态度。
这是站在宋画的作品上来讲艺术性,其次看宋画就是在于解读画中的那种宋人生活意境,宋人的那种“和气”其实都是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之中体现出来。
这种生活的意境,其实就是代表着中国古人的一种美学基因,而且是为后续中国画的传统打下了最强烈的基石。宋人的这种不炫技,又表现得极简,宋画的繁复却是世界公认的。
《罗汉图》,这是南宋画家刘松年的作品,这张作品是最能代表宋画意境的,古人这种谦和的生活态度无不从作品和绘画之中向大家展现出来了。这种佛学符号的作品其实在中国近代的画家之中也有很多,但任凭后面哪一个画家的作品,都比不过宋画之中所体现的佛学美。
《秋庭戏婴图》北宋苏汉臣的力作,这张画可以说是真实的还原了当时北宋民间的一种生活乐趣,戏婴图这种风格绘画也是反应了宋人的一种闲适生活风。
从绘画的作品上来看,画中儿童的衣饰和眉目都是非常精心的刻画出来,尤其是孩子们的那种福态模样,这是古画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宋画在于它的细,而宋画更在于它是在描绘当时的一种社会生活态度。从宋画之中我们看到了匠人的一种精神,更是文化艺术造诣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