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对苏轼都已经非常熟悉了,这个古代诗人在文学史上得到的评价非常之高,后世把他视为是宋词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其实就苏轼的创作来说,他对于诗词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开创了豪放词牌,其实他的婉约词也是一样的精彩。

尤其是苏轼眼中的春天,无论是垂柳还是落花,还是流水,还是杨花。都能够激起词人的愁思。苏轼有太多的诗词,反映的都是春天的,常见表达的都是伤春之思。今天我们谈到的这首诗词,当中更是因为“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样的词句而显得精美。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首是词就是,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全文读起来比较长,但是确实更真切地出发出了苏轼的情感,而且把他心中的婉约之思全部展露出来。通过这首诗词告诉我们,苏轼不光在豪放词派影响力巨大,他的婉约词同样可以比肩北宋任何一个词人。
这时候宋词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二年,心中多有悲苦。看到漫天飞舞的杨花柳絮想到自己悲苦的命运,一首宋词尽是婉约之势,更是对自己身世飘零之苦的真实反映。

杨花“
似花还似非花”,不够美丽,也无人喜爱,无人怜惜。“
也无人惜从教坠”。谁的春风漫天飞舞,“
抛家傍路”,看似无情却自由,一种愁思“
无情有思”。而后的词句更是把柳絮比作思妇,柳絮围绕着柳枝飞舞。就像是思妇受尽离愁的柔肠,而那绿叶就如同“
困酣娇眼”,春困未消欲开还闭,就如同那受尽春愁的女子一般,正想要“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却“
又还被、莺呼起”。

苏轼的这首词,上篇写的非常缠绵,哀怨而又轻灵飞动。写杨花的随风漂泊,把它幻化成思妇的心绪,更多了几分缠绵。苏轼在下面的一开始展露态度“
不恨此花飞尽”,“
恨西园、落红难缀”,遗憾的是满地都是落花,却无处拾掇。
在看着柳絮。“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一点风吹过,一点风雨经过,杨花柳絮都到哪里去了?早化作了一池随风打碎的浮萍。

而后的诗句是苏轼这首词最为精彩的一笔。“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如果把春天的美丽分成三份,那么其中的两份都化作了尘土,一份化为流水毫无踪影。细细看来,那不全是杨花呀,那是离人苦愁的眼泪。
古典诗词当中多有杨花柳絮来比喻人之离别,苏轼的这首词最后是三个字,更是把这种情感抒发到了极致。虽然苏轼带给我们的印象一代豪放诗词先驱,但是他的婉约词一样的精美绝伦。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构思十分精巧,语言清丽无比。

尤其是最后13个字,“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可谓画龙点睛之笔,一下子点出了这首宋词的主题。前文那么多的描绘,那么多的叙述,都是为后文最后的十几个字呼唤做出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