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美尧认为,在美学当中,“比较”为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贴图&拍客黄美尧认为,在美学当中,“比较”为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发帖 回复
正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图文分享]黄美尧认为,在美学当中,“比较”为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7-25 0
“比较”为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张彦远的话,深刻地表达了中国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通过这些语言,对照画史中千百幅具有同一性和差别性的作品进行考察和比较,将会得到怎样的启示?

“比较”,是当代研究问题常用的研究方法。历史是信息的储存、整理、搜索、回忆、提取的一个具有相互关联的联想系统。在整理社会人生和绘画关系的数据当中,所有论说和总结性的语言,都包含着许多经实践而获得成果的实例。

因此,在比较中要作正确判断,这当中须注意两点;第一,在评价一个画家或一个画派的成就时,必须把有关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道德、观念和社会群体的生活状况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时代的整体概念作为基础,在综合研究中,找出其共性和个性特色;第二,在静态历史所显示的动态活动中,寻找有关画论的提出和有关作品出现的背后原因以及对时代发展的作用。一般来说,历史是不可重复的,但从绘画角度来说,重复性是常有的事,南北朝时期谢赫提出的“六法“,其最后一法“传摸移写”,就是重复。作为技法训练的过程,重复是必要的,若以重复代替创作,如清朝,画界中以模仿某家某派为能事,就大错特错了。

绘画作为一种群体性的文化自由活动,在时间长,环境复杂、变化的过程中,彼此交往,互为影响,差别中不可避免地有其普遍认同的一面,由此可能成为一个时代的“范型”。作为一个画家,接受前人和周边环境的影响,提高技艺,是绝对需要的。但不能用照搬的方式来掩盖创造力的缺乏。创作本身,是一个实践性的探索过程,其中随机性和偶发性极大。由于所处时空不同,所见所感有异,当因某些情景使人激动,在展纸落墨中,往往不拘一格,信手挥毫,甚至歪打正着,结构出了好的作品。这是正常现象。作画不可重复性的信念,要作为一种理性和原则,坚持不懈,才能成为一个绘画艺术的真正创作者。

作为人类开拓者的一员,严肃地担当起历史的重任,不能不接受各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来自四个方向:一,由时间构成的历史关系和社会潮流;二,在空间状态中表现对象有关新因素的界定、评点、论述和具体绘画作品的统一与距离;三,工具系统的变化,废弃、增多与其统筹关系等等许多方面。

过去,历史上一批批富有想象力的画作者,广泛吸取文论、诗词、书法及音乐等诸方面的成就和启发,接过画工和前人手中的经验和技法,创造了不同的审美形式,把各种情理纳入作品之中。由于是在文化总体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虽然时间跨度性大,差异性明显。其共同特征,则具有相似性的影响。而作品的价值,依赖于主体思想的表达、形神的展示、修养的全面、基础的深厚、概括的精确、表现对象与社会需求成正比,以及时代风貌的突出,这一切,将受到总体文化系统的裁定。当然,其中也可能参入了某种政治权威、文化权威的影响。但最终是要以在文化中确立的地位和对后代影响力的大小来作定论的。这一点,历史已作了证明。

绘画的历史特征和行为,发生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的框架中。社会结构处于稳定或动乱时,画作的差异表达出了画家个人思想情绪和精神的不同。中国历史久远,文化深厚,尽管社会变动,甚至国破家亡,而民族意识、传统的人文精神依然发挥着伟大作用,保持了中国绘画一贯的传统特色。所以中国画能有今天的成就,是千百年来画家们努力创造的结果。据初步统计,从古到今名见经传的画家有1200余名,其中有重大历史影响的大家,也达百余人之多,画作无数,论著达138卷(篇)。这些人中,从皇帝到士大夫、政府官员、和尚道士到平民百姓,大多是在业余活动中创造出来的。这在世界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是中国画坛的一大骄傲
关于“中国绘画的现代化问题”

黄美尧认为,当前,有关绘画现代化的问题,人们谈论的很多,这是一个大问题。首先要明白:现代化是一个过程。中国绘画的现代化,是以传统为基础,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功能的需求,即要求在取材和表现诸方面,都要立足于现代,适应当代思潮、欣赏习惯及生活需要。并把它看作是社会现实中有生命的个体,进而表达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中国绘画的现代化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创新问题。其次,还要明白:创新这一个过程,从中国绘画诞生的一天就开始了。古人称创新为“变法”······。

中国绘画自汉魏以来,一直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记得清康熙年间编撰的《芥子园画传》中录有以下资料,称“人物自顾陆展郑以至僧繇道元,一变也;山水则大小李一变;荆 关 董 巨又一变也;刘 李 马 夏又一变也;大疑 黄鹤又一变也”,在中国画史上有名性者,达一千二百人多。顾恺之,陆探微,展子虞,郑法士,张僧繇,吴道子,李思训,李昭道(大小李将军)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刘松年,李公麟,马远,夏珪以及黄公望,王蒙诸人,仅仅是一部分代表而己。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变法是从“守’和”“变”两个方面发展而形成特色的。如元人赵子昂按宋人规则作画,沈石田本明人,却按元人笔墨操作,唐人王洽发明了泼墨,到宋代才被米氏父子接过有了新意,诗人王维在唐代开拓了水墨画法,到元代王蒙才有了更大发挥。我们很同意前人对此的评点:“变者有胆,不变者有识”。守和变是一种辩证关系。守中求变,变中有守这一原则,是先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

对于今天,是否有其现实主义?“守”,是学习传统,研究传统;“变“是求新求发展,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从实践经验来看,绘画创造活动中有关新的法式的建立,不可避免地要对原有的做法程序进行改造,删减甚至破坏,在新观念指导下对传统进行发掘、整理和重建,使之在一个合理的、完善的体系中,促进绘画行为的有效运行,最后落实在目标追求和现实手段的一致性上。当新潮迅猛卷来时,便能以同等才智适应,变革和进而消化,为我所用。我们应当明白现代化表现在绘画创作上,是一个“守”和“变”并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将有人错位,或被新潮所俘,另谋它路;或追赶浪潮,跟在别人后面摇旗呐喊。但大多数人终久会回过头来,从新认定自己。如错位,则要重新定位付出虚度年华的代价。

当今画坛,百花齐放,各有千秋,除视觉所极和目标各异外,其创作依据也大相竞庭。一些对传统研究有所体会的人认为:前人画作所体现的时代特色和意趣,从人类生活环境的各个方面展示了思想深度和高雅情趣。今天,在现代科技、现代生活、现代观念的启示下,有必要重新回到古老的传统中去寻宝,去发现,提取其潜能和精华,作为创新的参照系。

绘画是具有理性和非理性的行为,传统的光辉曾光耀史册,为帝王将相,文人学士、才子佳人及至平民百姓所敬仰。时过境迁,这些虽已成为过眼云烟,但其文化价值,至今还为世人所赞赏。绘画创作,既是生活感受和展示时代风貌、技法技巧观念的过程,也是学习历史和更新传统和观念的过程,其中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要求,也蕴含着作者对传统的深挖、探索与提炼。所以绘画的现代化过程中,包含着重重矛盾。它既趋向于社会生活的揭示、形象的塑造及笔墨的组织层次上意趣的表达,又趋向于整体结构上的“天人合一”观念的发挥,才能概括人生、历史、生活中有关文化知识系统的各个方面,展示画家在有组织控制的历史条件下所能尽力发挥的个人作用。

进入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中国,是在数千年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的传统心理、思想情感、语言文字和新旧观念的过度与继承关系,在松散的文化联合体中,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联盟,经国家的有效管理和在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下统一起来之后,各方面正发挥着巨大作用,推动了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此时此刻中国绘画在中国文化的大联合体中,要以突出民族特色为根基,变化创新,走向世界。至于一些人借“与世界接轨”的名义,在“打到传统”的呼啸声中搞什么“国际主义”,一是因为画坛中良莠不齐,二是因为外风恶浪的影响,这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种自然过程,此种情况还将继续存在下去,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从古老的历史到今天的现代化,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在于对人格的肯定和认同。文化遗产,历经千百余年,悠久漫长,丰富多样,在不同形式和不同方面的保持中,变中有不变的基因,守中有变化的成分。年长的一代人,为历史公认的受托者,他们在乡间、邻里、城市、地区以至国家政府部门中发生作用,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尊心、规范和价值体系,被一代代传承下来。有关的外来影响,自汉唐以来,差不多历代都有,虽然泥沙俱下同流者不少,但都在中国文化巨大的溶合力中,一一于以消化,为遗产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形式。伟大的历史经验形成的优秀传统,已经多次证明这一点。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5
DB+15 2019-07-27

(๑•̀ㅂ•́)و✧   辣辣包包و  ღ

TiKo.

ZxID:13021344

等级: 大元帅
一位无趣的普通网友。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7-27 0
(๑•̀ㅂ•́)و✧   辣辣包包و  ღ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