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璟瑜
人生,如果只如初见,他留给时光的可能还是那个风流倜傥、贵气出尘的翩翩公子,手拿酒杯与文人雅士畅论古今,席间配着丝竹提笔填词,翩若惊鸿之势,一阕佳作便已待传唱。
人生,如果只如初见,他和他可能还是一同在书房读书,一起练布库,一起面对着八旗入关的画屏挥斥方遒、谋划着平三藩、通漕运、收台海的莫逆之交。人生,如果只如初见,也许在细雨朦胧的午后,他们还会坐临窗下,品茗读书,红袖添香。
初识纳兰是在我十一岁的时候。当时我非常崇拜康熙,看过几部关于康熙的纪录片、影视剧,期间我知道了被世人视为“满清第一才子”的纳兰性德。
一读纳兰,我觉得他恃才傲物、不识抬举;再读纳兰,我发现他有太多的不甘和无奈。三读纳兰,我读出了他的苦。我从他的诗词中看到了他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心酸。他在生活、爱情、朋友和仕途方面都受到了非同寻常的打击。
(一)不是人间富贵花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其父是康熙的肱股之臣,大学士纳兰明珠。纳兰明珠是满洲贵族叶赫那拉部的后人,权倾朝野,与索额图分庭抗礼。纳兰的母亲是多尔衮的侄女,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儿。可见纳兰性德出身非常显贵,拥有满洲正黄旗血统,是名副其实的“富二代”、“官二代”。显赫的家世背景为纳兰性德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教育条件。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并且精通满学、汉学。
及至青年,纳兰性德非常喜欢和汉人学子交谈切磋。
但是在康熙初年,虽然之前顺治提出了“满汉一体”,但是一直遭到朝中大臣的严重反对,难以实行。满洲八旗贵族非常打压汉人,认为汉人学子是前朝遗老遗少,密谋反清复明使政局不安。所以当时朝中八旗官员并不愿意结交汉人学子。纳兰明珠也是其中之一。
在他看来,儿子与汉人学子交好是不思进取的做法,会耽误仕途。他更担心儿子的这种做法会成为政敌污蔑他父子二人不忠朝廷的口实。因此纳兰明珠经常教育甚至是教训他的儿子,阻止他与汉人学子接触。自己想做的事始终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认可,即使放在今天也是很让人头疼和无奈的事,更何况是父为子纲的古代。
我曾经看过一部电视剧《康熙秘史》,这部剧中有个片段:纳兰明珠因为儿子和汉学子结交,对其家法伺候。我觉得这个片段很好地表现出了纳兰父子在这件事情上的矛盾。
再有,纳兰明珠作为朝中重臣,尤其是在康熙平定三藩后,一向主战的纳兰明珠在朝中更得重用,攀附纳兰家族的官员就更多。自然,纳兰性德也难免成为这些人攀附的目标。明珠也时常要求儿子帮他和这些人搞好关系。然而结党营私,是纳兰性德所鄙夷的。父子之间一个一心谋权谋利,一个自恃清高、目无下尘。因此父子二人在人生追求上的矛盾始终难以调和。纳兰曾经填词《采桑子·塞上咏雪花》:“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此处,他以雪花自喻,表达他自己的追求和普通富贵人家出身、一心追求功名利禄的子弟不同。
自己的追求和家族的利益荣辱相矛盾,自己喜欢做的事始终被父母反对,这种矛盾和无奈充斥这纳兰性德的生活。这也是纳兰性德遭受的第一重打击。
(二)君臣还是朋友
讲纳兰性德,就不得不提到他的生活背景。他的种种经历都离不开政治。自然,他的友情也难以避免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他有一个好朋友,叫爱新觉罗·玄烨。从十六岁开始,纳兰就做了康熙的伴读,后来升为御前侍卫,帮助康熙亲政、平定三藩等等,在康熙年间的诸多功业中,都有纳兰性德建言献策、奔走效力。康熙与纳兰,算是结交于微时,并且对纳兰有知遇之恩。
患难之交,朝夕相处,纳兰与康熙的关系自然与普通君臣关系不同。然而康熙作为帝王,要驾驭群臣、制衡朝局、维护帝王威严,不得不出于种种政治原因一次次打击纳兰。书生意气的纳兰性德一生都不甘心在康熙面前做奴颜婢膝的奴才,因此一次次顶撞康熙。友谊和政治之间的Battle,在他二人之间展开。
第一战:碑文风波
康熙让纳兰性德为皇考顺治帝写一贴《神功圣德碑》碑文,将顺治在《罪己诏》中给自己拟定的十四条罪状,改写成十四条功德(这十四条罪状,其中有一条就是“提倡满汉一体”),而且许诺纳兰,后果由康熙一力承担。
此时与纳兰青梅竹马的表妹,纳喇惠儿正奉旨准备参加选秀。康熙也允诺纳兰在选秀时,会放过纳喇惠儿,成全二人。
然而,不出所料,纳兰性德写就的《神功圣德碑》碑文,引起了朝中议政王大臣和诸位贵族的反对(顺治自拟的十四条罪状,都减损了这些贵族的利益,引起朝中大臣不满和抗议。因此顺治为平定王公大臣的不满,稳定朝局,在出家前将其拟为“罪状”。康熙要将其改为功德,实际上是肯定顺治减损王公大臣贵族特权的措施,必定遭到朝中反对。
另外多说一句,顺治的这十四项措施,从长久来看都是有利于清朝长治久安的)。此时康熙尚未亲政,康熙与朝中辅臣、议政王大臣的关系相当微妙,可以说当时孝庄祖孙二人在处理朝政时如履薄冰。
纳兰写的碑文,可是捅了马蜂窝,也惹怒了孝庄。孝庄为了稳定朝局,维护康熙的帝位,要将纳兰送去刑部议罪。后来康熙求情,孝庄答应放过纳兰,但不得不给他惩罚——将其表妹纳喇惠儿留在宫中做嫔妃(倘若放过纳喇惠儿,未经选秀的女子与人私定终身,按照律法,纳兰一族都会被牵连)。无可奈何,康熙答应纳兰的事情没有做到,可以说,年少的君臣二人都受到了打击。这一次,终究是康熙负了纳兰。另外,插一句题外话,纳喇惠儿就是后来大阿哥胤褆。
第二战:科考之路
纳兰性德参加科考,此时康熙已经亲政,作为帝王自然要维护自己的威严。康熙为了打压他的傲气,压了他几名,给了他一个二甲第二,还给出他五品翰林院编修的职位。依照纳兰性德二甲第二的名次,还够不到这个职位。因此在旁人看来,这是对纳兰家天大的恩典。
然而在纳兰性德看来,这是对他的羞辱,是康熙在故意坑他,心中郁郁不平,出言顶撞康熙。要知道,科举前几名都是皇上御笔钦点。纳兰不满意自己的名次,在旁人看来,这就是意指康熙不会明断、不是明君啊。纳兰明珠吓得磕头如捣蒜,索额图则是幸灾乐祸等着皇上降罪纳兰家。
康熙是很懂得制衡之术的。在朝堂上,明珠一党与索额图一党已经将朝局一分为二,分庭抗礼。基本上朝廷大小事务,明珠与索额图都意见相左,你争我斗;在后宫里,皇后是索额图的侄女,贵妃纳喇氏是明珠的亲眷,二人平分秋色;在皇嗣方面,索额图扶持皇后所出的嫡子,明珠党扶持贵妃所出的皇长子。在方方面面都意见相左互争高下。但是无论如何争斗,他们的意见基本上都有利于朝廷,不然康熙和政敌,都不会放过他们。所以,康熙在方方面面都要需要做到平衡两者。
当时正值平藩用人之际,康熙觉得此事不可闹大,不然会挫伤主战的明党,让索额图等主和之臣占了上风。因此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并未计较,反正明珠回家也不会轻易饶过他儿子。明珠对于康熙没有降罪而感恩戴德,然而纳兰性德更觉得是莫大的羞辱。此后一年多,纳兰性德赋闲在家,受了冷落。其实,自康熙亲政后,康熙与纳兰的友情,就不会再像之前一般简单。再深的友谊也难以填平地位上的悬殊。
两个都是重情重义的人,当他们的这种友情面对着封建等级的考验,两个人都受了伤。一次次的顶撞与一次次的愤怒,这是政治各他们彼此的打击。康熙在这种打击中锤炼了心智,历练成了一代君王,纳兰却没有磨炼成一代名臣。但是不管怎样这君臣二人都认为,对方是值得交的朋友。虽然屡次被纳兰这个臣子、奴才顶撞,颜面尽失,康熙从来没有怀疑过纳兰的忠诚。即使多次受挫,纳兰也仍然坚信康熙会开创盛世,愿意为康熙效劳。因此一年后,康熙再度启用纳兰。纳兰为裕亲王福全出计献策,成功将吴三桂拦在长江南岸,为清军渡江收复失地争取了有利的时机。
(三)心字已成灰
除了生活、友谊还是政治,都给纳兰性德留下了诸多无奈。其实纳兰最为后人称道的还是他的爱情经历。他的爱情也非常坎坷。不过,正所谓“身家不幸诗家幸”,纳兰的文学创作离不开他的爱情生活,他的诸多传世经典词作都是以他的爱情为题材的。至于纳兰容若的爱情生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文艺小清新”的代表。
纳兰性德的爱情,更准确地讲,应该叫“情殇”。
纳兰一生一共有过三段爱情。并不是他花心,他对每一段情感都非常专一。然而这三段爱情都以悲剧收场。感情生活上的坎坷应该是折磨他最深的,正所谓“情深不寿”。
第一段情感,是和他青梅竹马的表妹纳喇惠儿。但是按照清律,官宦人家适龄女子都要入宫选秀。很不幸的事,纳喇惠儿终究没有逃过入选嫔妃的命运。纳兰性德的一段爱情,就这样被政治扼杀了。他曾经写过一首《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我很愿意相信,这几句传世佳句,流露出的是他和惠儿被迫拆散,宫墙内外两处相思的难过和伤心。纳兰作为御前侍卫,能进宫苑与惠儿相思相望,然而此生终究是不能再相亲相守的。对感情越是真挚、越是投入的人,当感情受挫的时候,会受到越重的伤。那句“天为谁春”,这四个字在我看来是对命运字字泣血的诘问。
纳兰的第二段罗曼史,开始还是比较舒心的。纳兰明珠给儿子定了一门亲事,是兵部侍郎卢兴祖的女儿卢氏,小字雨蝉。其实纳兰明珠给儿子定亲时,考虑的并不是儿子能否与卢氏琴瑟和鸣,而是看上了卢氏的父亲,卢兴祖的官位。为了壮大自己在朝中的势力,借用儿女姻缘拉拢上一个家世显赫的亲家,这是非常划算的。纳兰性德自然是知道他阿玛给他订下这门亲事的用意。因此在一开始非常不情愿。
幸运的是,卢氏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婚后二人感情越来越好。卢氏也是饱读诗书的才女,能读懂纳兰的诗文、长短句,在精神上两人有共同的爱好和话题,可以称得上是琴瑟和鸣,岁月静好。在《浣溪沙》一词中,纳兰写道“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夫妇效仿李清照赵明诚夫妇,经常问彼此某典故是出自哪本书哪一卷第几页第几行,若答中了便喝一盏茶。从这些生活细节上,可以看出他夫妇二人美满的爱情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然而,纳兰婚后经常入宫当值,二人也是聚少离多。正如他在《蝶恋花》中所写:“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词中,纳兰性德将自己与妻子在一起的日子比喻成天上的月亮。作为御前侍卫,纳兰性德经常在宫里当差,夫妻团聚的时光,就像天上月亮时圆时散。容若每每当差,那穿越宫墙的,不只有清风,松涛,还有月辉中洒向容若与卢氏的思念。并且,容若引用典故,将自己与爱妻比喻成荀粲夫妇。荀粲之妻冬天高烧病重,全身发热难受。荀粲为了给妻子降温,脱光衣服站在大雪中,等身体冰冷时回屋给妻子降温。这是怎样的牵挂与不舍啊。只可惜,容若婚后的幸福生活并不长久。三年后,卢氏病逝。此后,容若的人生中,月亮再没有圆过。即使人间逢十五,照在容若心里的也只有块块玉玦。
卢氏离开后,纳兰写下许多首悼亡之作。比如《山花子》。
“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
在这阕词中,纳兰将爱妻卢氏比作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才女。纳兰以此作比,可见他与卢氏鹣鲽情深,笔墨纸砚心心相惜。爱妻走后,每每思念之时,心中虽有千般眷恋,却无处诉说。孤零零地面对千里孤坟,怎样开言?只能忍着满肚子的惆怅,数天上的归鸦。这时真的有一种“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哀伤了。
卢氏的离去,是命运给纳兰性德的致命一击。此后纳兰性德抑郁成疾,身体每况愈下。康熙二十一年,纳兰随御驾南巡,在江宁(今南京)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三位爱人——江南才女沈宛。
据说沈宛是由顾贞观介绍给纳兰认识的。此时,纳兰性德刚刚经历丧妻之痛,身心俱疲,沈宛的出现对于他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安慰。沈宛精通诗文,与纳兰性德也有共同话题。其实人与人相处久了,外貌就不再是吸引彼此的原因了。
有共同的爱好,能够读懂对方所想,这种灵魂和精神上的交流才是维系彼此关系的原因。所谓知音难求,尤其是对于纳兰这种大才子来说,伴侣能够理解他、能和他聊到一处,是非常难得的,所以一旦失去,这种打击自然让他难以承受。卢氏和沈宛的共同点在于,二人都能和纳兰进行精神上的交流。所以纳兰觉得沈宛会是能陪伴他余生的伴侣。
在旁人眼中,纳兰与沈宛,是一对才子佳人,天作之合。然而,他们的日子,并不长久。此时纳兰已经抑郁成疾,再加上沈宛汉人的身份并不被明珠所容纳。夫妻二人的生活并不如意。一年后,在对亡妻的思念中,纳兰撒手人寰,享年31岁。纳兰性德病逝后,沈宛被夫家所遣,据说又回了江南。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纳兰一生有太多太多的遗憾。出身官家却及其厌恶攀龙附凤;想与官场撇清关系,却因始终难以解脱;每每与文人学子相谈甚欢,但一直被父母反对;相交于微时的知己,却不得不止步于政治等级;遇到三位知音爱人,可惜天不假年,难以厮守。这重重打击,终于换来纳兰“心字已成灰”的结局。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倘若,人生只如初见,纳兰容若,应该还会是那个胸有沟壑,目若星河的俊朗才子吧。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